【摘要】經濟“新常態”下發展電子商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在當前環境下,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存在著諸多嚴峻問題。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要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客觀要求,不斷完善電子商務發展的信用體系與法律制度、不斷強化電子商務產學研合作、鼓勵企業進行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定位、擴大農村電子商務的應用。
【關鍵詞】“新常態” 電子商務 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對我國民眾的生產和生活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們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實現國民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其中,發展電子商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研究電子商務的發展路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目前電子商務發展存在信用體系不完善、監管體系不健全的問題
缺少完善的信用體系。電子商務的信用體系是指基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的以道德為支撐,以法律為保障,并且運用科學的組織管理和技術手段建立的系統,從而保障電子商務活動的有效運行。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的交易形式不同,需要依靠買家的評價、賣家的誠信與承諾來提高產品的銷量。因此,電子商務交易的主要前提就是依靠賣家與買家雙方的誠信。信用在交易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在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經常出現賣家出售假貨,泄露買家的私人信息、不兌現承諾、雇傭水軍刷單等有失誠信的行為,嚴重破壞了電子商務發展的良好秩序,這些現象的產生說明我國電子商務的信用體系尚不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交易主體缺乏基本的誠信意識、缺少誠信教育、網絡詐騙成本低廉以及受到不正當利益的驅使,同時也說明我國對電子商務方面的誠信立法不完善,信用制度存在漏洞與盲區,缺乏社會誠信機制,從而使電子商務的交易雙方有了可乘之機。
監管體系的不健全。電子商務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受到市場與政府的雙重約束。不可否認的是,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從監管成效來看,我國政府當前對電子商務的監管尚未形成科學化與合理化的體系,對電子商務行政職能的發揮比較薄弱,電子商務的發展后勁不足。當前,電子商務交易活動的亂象很多是因為監管體系的不健全引起的,例如一些電子商務平臺不對店商進行資格審查,無需任何資格認證;網絡廣告強制性植入;假冒偽劣商品充斥交易過程的始終,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消費者在拿到實物前,都不能對商品做出真實的判斷,這些現象的產生都與不健全的監管體系密切相關。
電子商務模式缺乏清晰的定位且區域發展不平衡
電子商務模式的定位不清晰。當前,我國電子商務市場對各種電子商務模式的定位都不清晰,任何產業都可以采用各種模式進行運營,網絡平臺上線的“門檻”很低,并沒有形成規范化與整體化的商業體制來保證電子商務的運營秩序。無論是何種電子商務模式都缺乏清晰的定位與規范。當前我國電子商務領域競爭激烈,商業秩序相對紊亂。確定電子商務模式是企業在開展電子商務項目之前必須考慮的問題。電子商務模式的定位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很多企業對于電子商務模式定位認識不夠,僅僅將電子商務當成一種網店進行經營。實際上,電子商務模式不僅可以定位成銷售部門,還可以根據網絡市場的變化為企業形成一種品牌優勢。
區域發展不平衡。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人們對其認識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工具” 和“渠道”,而是在不斷拓展和深入。當前,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呈現了多層面與多方位的發展趨勢。首先,電子商務的應用領域已經從少數大城市向更多的小城鎮和小城市發展。其次,大型企業在廣泛應用電子商務的同時,很多的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等都將電子商務作為經營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再次,電子商務的模式不斷創新。電子商務這種多方位、多層面的發展趨勢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特別是電子商務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電子商務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主要體現在西部地區的電子商務水平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農村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
經濟“新常態”下電子商務發展路徑選擇
不斷完善電子商務發展的信用體系與法律制度。我國當前電子商務發展的法律法規與信用體系尚不健全,電子商務違法現象層出不窮。僅僅營造誠信為本的國民意識與良好的信用環境還不夠,還必須出臺相關法律對失信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不斷健全當前社會信用體系與法律法規及行業行為標準。首先,要加快對信用管理、在線支付、電子交易、安全認證以及信息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研究步伐,實現全社會信用信息及信用資源的共享。其次。要盡快完善電子商務業務的管理辦法以及法律服務與保障體系的建設。再次,對于各種電子交易的違法行為進行整治,完善其治理機制,建立消費者投訴機制,不斷加強對電子商務交易活動的監管,對網絡欺詐、侵犯消費者隱私、泄露企業機密等行為進行打擊,構建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良好環境。
進一步強化電子商務產學研合作。加強電子商務產學研的合作首先要培養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特別是鼓勵職業院校、高等學校和技工學校開設電子商務相關專業與課程,結合市場需求積極開展相關培訓。其次,鼓勵電子商務的相關企業對從事電子商務業務的員工進行技能培訓和信息化知識的灌輸,結合信息化建設的需要培養不同層次和專業的信息化人才。再次,無論是企業還是高校都要加強對電子商務人才的引進力度,特別是信息化高端人才,通過多種渠道引進海內外高層次電子商務人才,不斷健全各類信息化人才的創業制度和就業保障制度,不斷吸引信息化高端人才進行技術創新與創業。
鼓勵企業進行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定位。電子商務發展模式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創新。例如探索移動互聯網新應用,建立電子商務產業聚集中心與應用創新中心;建立面向市場,依托產業園區的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的發展模式;設立移動電商建設基金,鼓勵移動客戶端的示范應用,支持移動電子商務類產品的研發與應用等。除了創新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對企業電子商務模式的定位也至關重要,其中主要包括三類:首先是覆蓋式定位,將電子商務看成是企業業務的延伸與擴展,是企業銷售途徑的一種補充;其次是半覆蓋式定位,電子商務除了承擔起銷售功能外,還可以發展出企業所不具備的業務,為企業提供新的供銷模式,不僅僅銷售企業現有商品,還可以結合市場的需要為顧客提供新的產品,形成企業的銷售品牌。再次是獨立式定位,該種定位將電子商務看成是一個獨立的新品牌,企業為了滿足線上線下消費群體對產品的不同需求,制定出的不同的產品體系來分別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需要。
擴大農村電子商務應用,促進均衡發展。我國當前電子商務地區發展不均衡,特別是農村地區電子商務應用得不是很普遍。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不僅可以使商品通過網絡進入農村市場,也可以讓農副產品通過電子商務走向全國。擴大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鼓勵和號召農民利用電子商務平臺購買生產資料與生活消費品,降低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成本。其次,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電子商務公司與農民開展合作,例如利用電子商務發展社區農業,不斷擴大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再次,政府及相關組織機構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農民自己構建電子商務平臺,專門從事農副產品的生產、銷售等一條龍服務,開展電子商務的農村試點,促進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的發展。
(作者分別為大慶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大慶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大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大慶市‘互聯網+農產品流通’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DSGB2016027) 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農民做電商需要怎么幫》,《人民日報》,2017年2月22日。
責編/孫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