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延安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通過“延安精神”將治黨管黨與革命進行了有效的結合;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又通過“延安精神”將治理與建設有效地結合起來。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革命 建國治黨觀 延安精神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識碼】A
自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強勢入侵和資本輸入,導致了中國近千年閉關鎖國的狀態被打破,并通過侵略戰爭把中國由封建社會拖入“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社會形態。面對國家衰退和民族危機,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階層及政黨也相繼開啟了救亡圖存和現代化探索之路,試圖重整國家,使國家統一,并步入現代化的發展軌道。
中國近代社會的富國強兵探索皆圍繞“道與器”的變奏而展開。五四運動開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知識分子在國家道路激烈的思想變奏中開啟了國家道路之辯的高潮,思想、主義、道路何以可能,成為主導國家發展之思想。俄國社會主義的勝利,給中國大地送來了兼具革命效應和理想效應的馬克思主義。恰逢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國家利益的受損和民族自尊心的受辱,使中國的革命者不再心儀西化思潮的救國理念,進而轉向能夠通過革命樹立自信心的馬克思主義。
以人為本的群眾路線是“延安精神”的基礎和核心內容
毛澤東從近代中國社會階層的情況來分析中國革命的前景和出路,并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加以論述。中國共產黨立志于實現國家統一的奮斗目標,在民族國家統一的歷史大任中彰顯了砥柱中流的作用。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自我凈化、砥礪前行,最終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以“延安精神”改進了黨的治理體系,形成了“建國治黨觀”。
以人為本和群眾路線是相互統一的,以人為本是群眾路線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集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群眾路線認為適當的群眾動員可以戰勝一定時期內的物質困難,實現革命勝利和社會改造的目標。以人為本的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和延安精神的基礎和核心內容,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法寶,同時它也支撐著延安精神。1945年5月,劉少奇在《論黨》一文中將“群眾路線”作為一個科學的概念進行系統闡述。中共七大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將其歸納為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群眾路線主張治國理政者必須主動深入到民眾當中去,了解民意,將民意集中起來作為“治黨理政”的依據。
群眾路線將人民視為改造國家命運的有力主體。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立黨之本和執政之基。以人為本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成果,升華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和價值。馬克思認為,歷史進步離不開人民的推動。社會變革是由千百萬人民群眾共同推動來完成的,只有把人民群眾真正地發動起來,社會變革才能有序地進行。政治動員的目的是通過動員群眾解決特定時期的特定問題,實現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發展。群眾路線使政治精英與民眾參與能夠有效地相結合,改變了國家積貧積弱的落后面貌,這就使以人為本的群眾路線成為戰勝種種困難的思想利器。毛澤東也多次強調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是由人民群眾合力創造的結果,對人民群眾創造新民族國家的歷史偉績給予肯定。
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論”和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有機契合,并熔鑄于“延安精神”當中,創新地發展了以人為本的群眾路線。“延安精神”最終將群眾路線作為黨工作的出發點和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最終目標。
民族自救的愛國主義與先進思想的能動作用
近代中國,民族自救的愛國主義是激勵國民進行國家改造和建立新的民族國家的道德資源。近代中國,愛國主義從來都沒有沉寂過,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到抗日民族戰爭的全面整合,再到集中力量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人以“延安精神”重新整合愛國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同愛國主義結合起來,將愛國主義作為政治動員群眾的思想武器,確立建立新中國的目標。中國共產黨認為,取得民族獨立和抗日戰爭的勝利必須得到其他階層的支持和幫助,因此還需建立一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統一戰線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保障,在整合愛國力量抵御外敵入侵方面,以及改變國家積弱的面貌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統一戰線既成為發動群眾參與革命的手段,又把社會精英的智慧整合為締造新的民族國家的重要資源。
毛澤東認為,不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國家建設時期,先進的思想對正確行為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因為正確的指導思想是立黨的前提,這有助于把黨塑造成為先進文化和先進階級的代表,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領導力量。正確的指導思想還可以將群眾和革命有機地結合起來。無產階級革命學說繼承和實踐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以及馬克思和列寧的暴力革命學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在每一個歷史時期,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或生產力水平都會產生一套支持他們的生產關系。生產的物質力量是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也會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
毛澤東則靈活地利用了上層建筑的反作用機制來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的能動思想是在思想意識層面產生革命的動力和源泉,并且還可以加快經濟發展的進程,集中體現在“政治掛帥”這個指導方針上。上層建筑的發展不僅與經濟基礎發展不相悖,而且還能成為經濟基礎發展的條件。自新中國成立以后,黨的政治精英強化了先進思想在國家和國民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執政黨和黨員保持先進的思想成為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中國政治生活的主線,是黨從政治層面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毛澤東也堅持把先進的思想作為保證社會主義國家紅色政權的根基。
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發掘自我發展動力和自我激勵的代言詞。這種策略是中國共產黨在特定時期面對困難,自我生存和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所采取的一種方法,形塑了執政黨和新生國家的自我發展能力。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獨立自主演化成一種國家對外戰略,即擺脫政治和經濟依賴,在外交策略上采取獨立自主的國家戰略,以保持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在治黨和保持黨員黨性修養上,黨把自力更生視為一種道德規范和重要準則。自力更生要求黨員崇尚節儉的生活,防止個人生活腐化。在治國理政上,黨則把自力更生視為一種道德資源。自力更生力主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困難作斗爭,并通過組織的集體努力實現資源的整合以取得革命的勝利,并在重大戰略問題上發揮集體智慧,以實現群策群力。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
【注:本文系2014年內蒙古哲學社科規劃青年基金項目“公眾參與機制在民族地區社會管理中的規范與完善”研究(項目編號:2014C03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胡鞍鋼:《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新成就》,《人民論壇》,2016年第33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