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思路及策略選擇
重視和加強政府間的高效溝通和制度完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上的不穩定、貿易政策上的壁壘、意識形態上的偏見等這些因素靠中國企業自身力量難以改變。政府是保證“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堅強后盾。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能否獲得沿線國家的支持認可并合力推進,主要取決于對方對我國的戰略動機、落實能力、結果預期以及與本國、本地區現有發展戰略契合度和兼容性高低的認識和判斷。通過政府間的高效溝通,可以相互深入了解雙方所需所長,發揮優勢互補,避免重復建設,合理對接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有的發展戰略和計劃項目。例如在沿線國家建立工業示范園區問題上,如果得不到沿線國家在各項政策上的傾斜和優惠,在基礎設施上的相應投入或開放承諾,在輿論宣傳上的積極認可,那么即便達成了共建工業園區的意向,也會出現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方不配合、不積極的情況。只是我方“一頭熱”“一股勁”,推行起來也勢必事倍功半。而通過政府間的高效溝通,可以實現合作共贏。正如習近平所說:“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⑤
制度建設非一蹴而就,但制度完善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一帶一路”進程的生命力。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跨境貿易征收的高額關稅,各國邊界管理機關低效率、不作為甚至是貪污腐敗行為,都嚴重阻礙絲綢之路的復興。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工作簽證和旅游簽證過于苛刻,導致中國在投資時受阻或項目實施中受損。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施期間,需要一部分熟練的中國技術工人赴所在國進行關鍵建設期的搭建,而簽證辦理困難常導致工期延誤,給中方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此外,一些沿線國家在外匯政策上不宜投資者通過正規外匯途徑回流國內,個別國家外匯儲備不充裕,外匯政策相對保守。這些問題,都需通過政府間的高效溝通,對相關制度進行完善加以改進解決,更好地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抓好龍頭企業力促其“抱團出海”。“一帶一路”應該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政府通過對外合作與投資,建設基礎設施,最終的目標還是為了企業“走出去”,承擔起繼續建設絲綢之路的重任。⑥“一帶一路”投資項目的綜合化、大型化、高端化趨勢明顯,對中國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集成管理能力、產業協調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應大力加強龍頭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實現龍頭企業整合資源模式下的“抱團出海”。
對“一帶一路”與“互聯互通”需要進行總體性、全局性的梳理。目前中國企業已經遍布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但這些企業布局分散、沒有形成能夠實現共同成長的供應鏈。實現龍頭企業整合資源模式下的“抱團出海”,有利于實現共同成長的供應鏈,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我們應借鑒發達國家“抱團出海”的經驗,例如美國的一些企業進入中國后,美國的金融、咨詢、公關等相關服務機構都會來華為其提供本土化服務保障;日本在搶占東南亞國家鐵路建設市場時,具有技術經驗的各鐵路公司、擅長制造車輛的川崎重工等,擅長土木工程的大承包商、負責金融和協調的綜合商社等組成聯盟,共同參加競標活動。
中國的龍頭企業在國際市場耕耘多年,更了解國際市場需求、更能發現潛在商機、更能有效合理配置資源。龍頭企業抱團出海,有利于防止中國企業同質化問題,避免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和內耗,有利于提高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經貿合作的抗風險能力。2015年5月23日,李克強總理在秘魯出席中資企業座談會時提出,在“走出去”過程中,面對地域文化差異和各種風險,企業一定要抱團出海,防止惡性競爭,國家在金融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支持。中國龍頭企業抱團出海還有利于中國標準的推廣,中國很多行業的標準已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推廣中國先進標準不僅可以規避中國資本的投資風險,也可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中國龍頭企業抱團出海,也是我國龍頭企業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跨國公司的需要,有利于中國經濟更好融入全球經濟。也有助于發揮示范作用,為廣大中小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借鑒。
中國企業要加強相關知識學習,增強綜合素質,提高風險應對能力。從中國企業自身因素看,因我國海外投資起步較晚,企業缺乏海外投資經驗、對國際市場不熟悉、對國際規則不了解。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站住容易站穩難”,主要困難在于:暫時沒有形成明確的國際價值共識,對貿易自由化規則缺乏深入了解。金融危機以來,貿易摩擦呈現出常態化、復雜化的趨勢。中國企業治理制度與“一帶一路”多數國家最易沖突的是環境壁壘和社會責任壁壘。被抵制甚至驅趕的主要原因是所謂“污染”“人權”等問題。企業應牢固樹立法律意識,嚴格遵守和執行所在國的法律制度,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和糾紛。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前,要了解所在國的政治環境以避免風險,了解所在國的法律制度以避免糾紛,了解文化禁忌以避免沖突。必要時,應積極組織企業人員參加相關知識的系統培訓,熟悉國際貿易的相關知識,國際法的相關規定,熟悉所在國的貿易保護模式,簽訂相關投資保護協定,以降低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風險。
很多中國的企業仍缺少大量具有國際化管理水平和跨文化經營能力、了解國際經濟運行規則、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策、法律制度的復合型人才。企業應加強這類人才的培養力度或引進力度。
要強化相關領域智庫建設,加強智庫合作。“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開創性的探索,既缺少前人的成熟經驗,也鮮有成功先例可供借鑒。智庫作為咨政建言、輿論引導、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在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應充分調動政府、學界、民間力量,鼓勵成立“一帶一路”智庫,進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問題的研究,發揮智庫的中介咨詢作用,實現“一帶一路”戰略的有效推進;鼓勵加強智庫間的交流合作,發揮智庫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實現“一帶一路”戰略的互利共贏。
智庫應按領域分階段開展“一帶一路”調研工作,系統地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環境、法律體系、交易習慣等進行研究。減少重復性研究,有針對性地為政策獻策進言,為企業提供合理建議。智庫應注重進言建議的專業性、建設性、可行性,努力提高智庫研究成果的政策轉化率,降低投資盲目性。關注“一帶一路”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同時,還要注重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的研究。“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通過人文交流、消除分歧,增進民心相通,為開展深入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加強智庫間的交流合作,不僅包括國內智庫間的交流合作,也包括與國際智庫尤其是沿線國家智庫的交流合作。通過建立“一帶一路”智庫聯盟、開展“一帶一路”國際論壇、成立“一帶一路”國際網站、共建“一帶一路”相關數據庫、開展“一帶一路”主題互訪等推動交流合作,即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也有利于沿線國家分享發展經驗,還可以增強政治互信,推動政策協調,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開展營造和諧共贏的政治環境。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