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廓清文化內涵,找到文化創新的邏輯起點。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這就意味著,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并不等同于政治,盡管文化不可能脫離政治,政治成果也會化作文化成果。這里強調的是正確處理政治上的一元性與文化上的多元性的關系。世界三大思想繁榮期與文化繁榮期都非政治統一時期,甚至社會動蕩期仍然能夠產生思想文化大師。盡管我們不會通過分化政治來探求文化路徑,但其間有值得我們深思的規律和邏輯。我們應當通過對這些規律和邏輯的分析,找到現有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下的文化創新路徑。比如,廓清政治與文化的關系,讓文化工作者有清晰遵循,既避免步入誤區,又放飛思想。這其中要重點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的“交流互鑒”思想,避免僵化地推行“抵御西方文化侵蝕”。
第三,以政治自信提升寬容包容度,提升政府主導文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社會主義中國的制度優勢在于“集中力量辦大事”,這種制度優勢實質上是政治優勢。所謂政治統領一切,政治標定和評價一切。既然是優勢也就不存在放棄。再者,政治安全和制度穩定也有利于文化繁榮。這里問題并不在于改變政治制度,而是強調以更大的政治自信處理文化創新中的問題。規律表明,有多大的自信就有多大的包容度,因此生成多大的創新空間。我們要認識到,當今世界沒有一種力量能夠顛覆中國,國內也沒有一種政治力量可以替代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后取得的發展成就,也是世界有目共睹的。既然如此,我們就應當有足夠的政治自信去發展文化,而非過多地設置禁區,以至于讓人產生不自信的感覺或印象。同樣需要強調的是,政治自信還會影響到方方面面的自信,為什么日本人在中醫領域產生專利,好萊塢拍出《功夫熊貓》,都讓一些人產生“國粹外流”的誤判。其實也是由不自信而來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扭曲。
第四,以文化啟蒙推動和提升文化品質。文化啟蒙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在于塑造大國胸懷或大國國民。中國創新文化崛起必須高起點、大境界、寬視野,這有賴于現代文化的啟蒙。如果不理解現代文化,特別是不了解引領世界前行的大國文化的品質和要求,自然不知該弘揚哪些傳統文化,以何種境界創造何種品質的文化,因而便出現這樣的差別:美國好萊塢突出的電影主題是領導世界與外星人、自然災害做斗爭,以拯救人類;我們的電影主題突出的是宮廷爭斗、諜戰劇和抗戰神劇。在這樣的差別基礎上談超越美國文化,顯然缺乏說服力。所以,切實弄清文化內含的科學精神、人生意義、大國崛起的本質,對于我們提升文化品質,支撐中國崛起至關重要。
第五,設計和優化國家級文化項目,成就時代性、指標性文化成果。大時代需要大思想和大文化來彰顯,同時,大思想大文化成果又能激勵和引領社會。大思想成果與大文化成果的產生方式有所不同,大思想成果不會產生于集團作業,只能是大思想家的勞動結晶,但大文化成果卻可以來自于集團作戰,因而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比如,萃取民族傳統文化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不可能由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完成,只能進行大聯合、大協作。同樣,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推向世界,更需要國家力量,屬于政府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能不能設計并完成好國家重大文化工程,直接決定了文化大國強國的建設進程和成效。
第六,以有力措施培養造就一批富于號召力的思想和文化大家。一個民族的文化,既需要大文化成果來表現,同時也需要有標志性的人物來彰顯,二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出訪西方國家,言及所到國家的思想和文化大師,常常如數家珍,這說明了標志性人物的意義。我們在建設文化大國強國的過程中,應當把培養和造就思想文化領域的標志性人物作為著力點和突破口。試想,我們國家進入了大時代,卻產生不出思想和文化大家,如何證明自己的文化創造力?如何能產生更強的世界號召力?怎樣才能造就思想和文化大家?最重要的是創造更加寬容寬松的環境。對那些立足點和政治思想都信得過的專家學者,黨和政府應當給予特殊關照,這或許是當下最為可行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