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春禮(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在剛剛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要把“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為高起點、全方位、深層次推進國際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認真謀劃和統籌推進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中國科學家對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阿拉木圖分中心實驗技術人員開展有關儀器操作和實驗分析測試等相關培訓。資料圖片
中非中心研究員與非方技術人員交流水稻種植。
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位于哈薩克斯坦休欽斯克的野外站。資料圖片
對科技創新提出重大需求,為國際科技合作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科技創新是支撐服務互聯互通、生態文明建設、人才合作與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與相關國家和地區開放合作的橋梁紐帶,這對國際科技合作既提出了新的課題,也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技術發展水平各不相同,依靠互聯互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也非常迫切。深化拓展實質性科技合作,通過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和創新平臺、開展科技園區合作和技術研發、聯合培養人才等方式,加強對相關需要的認知和把握,研發適應本土化發展的專用適用技術,提出有針對性解決方案,促進相關技術和產能合作。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復雜、生態系統多樣,在全球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中占有重要位置。這方面我國有著長期持續的研究積累,特別是在空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數據采集分析和技術保障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加強相關國家和地區科技合作,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研究其生態環境的規律特點,可以為應對全球性重大挑戰提出有效政策建議和系統解決方案。
科技人才合作交流是促進國家之間民心相通、友好合作的有效途徑。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帶動下,我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交流合作機制和網絡,既擴大了我國科學家的國際視野、拓寬了研究領域,也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鞏固和深化了已有的國際科技合作基礎,為“一帶一路”建設有效推進創造了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
持續深化拓展科技合作,展現出良好發展態勢和發展前景
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立足“一帶一路”合作,充分發揮在國際科技界的影響力和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科技合作的基礎,啟動實施了《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方案》,目前已取得重要進展,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高水平、高層次科技合作網絡和創新平臺為抓手,構建常態化科技合作體制機制。2013年以來,中科院與塔吉克斯坦、斯里蘭卡等國家合作共建了9個境外科教機構,構建了長效持續科技合作的機制。比如,與塔吉克斯坦等國共建的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重點開展現代農業、生態環境治理、信息技術等研究;中國—斯里蘭卡聯合科教中心重點開展氣候變化、海洋科學、水下考古等研究。同時,在國內設立了5個“中科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卓越研究中心”,利用中科院已有的科研機構和科技資源,為相關國家解決特定需求、培養專業人才。2016年,中科院與俄羅斯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等發起舉辦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發表了《北京宣言》,進一步明確了深化相關國家和地區科技合作的目標任務、重大舉措、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
以協同合作創新、促進信息共享為重點,推動科技合作取得實質性成效。中科院充分利用各類合作創新平臺,與相關國家共同組織研究隊伍,針對相關國家迫切科技需求,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提出系統解決方案,已取得階段性成效。比如,篩選出適宜非洲種植的雜交水稻品種,在肯尼亞推廣種植后平均產量是當地常規品種的4倍—5倍;在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試驗種植的甜高粱,每畝增產40%以上。以斯里蘭卡不明原因慢性腎病地區的安全飲用水需求為切入點,建立“人才培養+對外援助+科技合作+企業跟進”的新型合作模式,開展水處理和慢性腎病追因等方面合作研究,為斯里蘭卡解決清潔水源和治療不明原因慢性腎病等問題奠定了科學基礎。
積極組織發起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和項目,共同應對區域和全球性挑戰。近年來,中科院結合自身優勢特點,以資源環境、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中的科技問題為重點,組織發起了若干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和項目,著力解決全球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所面臨的重大科技挑戰。比如,“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吸引了10多個國家30多個研究機構參與,從區域和全球尺度深入研究“一帶一路”資源環境科學問題,提出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協同應對戰略。2016年,又發起了“數字一帶一路”國際科學計劃,通過獲取空天地綜合數據資源,構建共建共享的地球大數據平臺,為應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生態環境變化提供了科學的決策支持手段。
以加強人員互派互訪、合作培養青年人才為橋梁紐帶,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保障。中科院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實施了國際人才計劃,累計資助沿線國家和地區3000余人次科研人員和600余位研究生到中科院工作、學習和培訓,科研人員互派互訪每年已超過2萬人次,一批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援外在相關國家和地區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科院已成為我國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科技人才的重要機構。
高起點、高水平推進科技合作,有力支撐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們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以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支撐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圍繞建設重大部署,制定科技合作戰略規劃。面向“一帶一路”重大科技需求,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科技合作的目標任務、戰略重點和重大舉措,統籌指導和推動相關科技合作,積極推動設立科技合作種子基金,積極爭取國際科技資源。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優化完善科技援外政策,選派一批一線科研人員和管理專家參與科技外交工作,暢通科技援外人員綠色通道,進一步完善境外國有資產管理、涉外知識產權政策。充分發揮已有國際協同創新平臺作用,積極推動科研院所、大學、企業研發機構等加強合作,支持聯合建設研發中心、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等。中科院將進一步發揮在國際科技界的影響力,加快推進海外科教機構建設,聯合國內大學、企業與相關國家和地區開展雙邊、多邊科技戰略合作,拓展強強合作網絡,確保科技合作不斷深化、取得實效。
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凝練實施一批科技合作重點任務。組織國內和相關國家研究力量,在生物醫藥、資源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災害防控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和大科學研究計劃,積極參與制定相關規劃和產業標準。中科院將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科技基礎設施的優勢特色,聯合相關國家啟動實施氣候變化研究觀測、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新發突發病原研究、清潔水技術、生物科技與產業、民族藥物研發等一批國際合作計劃,以科技創新的突破更有力地支撐“一帶一路”建設。
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以更大力度推動科技人才交流和合作培養。進一步調整優化各類人才計劃,加大各類研究基金和項目的開放力度,加強對“一帶一路”相關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才培養的傾斜支持,吸引更多科研人員和學生來華工作學習。中科院將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卓越中心和院長獎學金的作用,開放各類研究平臺和設施,每年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培養50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培訓500名科研和管理人才,資助100名博士后人員和200名高級訪問學者工作訪問。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18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