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鎮化的推進,消解了傳統鄉村社會二元體制的藩籬。在融入現代化的進程中,由于農民群體歸屬感的缺失、傳統理念的消融等因素,出現了現代文明和農耕文明的碰撞與抉擇。如何讓進入城市的農民找到心靈寄托、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是城鎮化建設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城鎮化 鄉土變遷 精神返鄉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城鎮化的推進,使農民漸漸從傳統的家族、民俗規范及地域中解放出來,但也導致原有社會的鄉土性出現松動。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差異打亂了農耕文化固有的節奏,不少農民深切感受到群體歸屬感正在逐步缺失。從農村到城市,個體經歷的更多是現代文明與農耕文化的碰撞與抉擇、鄉土變遷與精神返鄉的心理糾結。為此,我們必須科學審視城鎮化背景下的鄉土變遷與精神返鄉的“二律背反”現象,幫助農民融入城市生活,提高其生活品質。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土變遷與鄉村記憶
城鎮化的興起與鄉村的“后鄉土性”。在城鎮化發展的大潮下,鄉土社會的家庭基礎開始出現新變,鄉土文化陷入邊緣化的困境,鄉土社會漸漸呈現出“后鄉土性”的特征,其中雖然保存了傳統的鄉土結構,但社會的文化、經濟等方面卻漸漸融入了現代化的氣息,呈現出現代化特征。土地不再是農民的束縛,既出現承包流轉,也出現了撂荒現象;傳統村落在從低流動性發展到不確定性的過程中,打破了傳統村落的封閉空間。農民積極去尋找農業之外的就業、收入機會,頻繁更換工作地點、單位及職業,村落主體在社會轉型中加速分化。
鄉土變遷中的鄉村記憶。城鎮化背景下的傳統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實現變革,鄉村秩序發生變化,農村經歷了社會結構大變遷,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農村社會文化震蕩,傳統鄉村記憶漸漸退卻,新的記憶日漸形成。這在價值理念、鄉土意識等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在鄉村記憶重構的過程中,出現了認同危機、價值偏離等情況。對于傳統鄉情民風的傳承,事關農村社會的發展和大局的穩定,因此,我們必須科學認識鄉土變遷中的鄉村記憶。
城鎮化發展推動了鄉土轉型。改革開放以來,大量鄉村人口開始向外流動。隨著當前城鎮化的持續加速,傳統農村、農業對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束縛逐漸消解,鄉土社會實現快速發展,走鄉土轉型之路成為必然。由于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向城市,如今的農村演變成“流動的村莊”,出現了“空心村”,農村經濟發展成為一個重要問題。盡管傳統的村落共同體依舊存在和延續,但共同體的內部結構已經松散,村域主體以及主體的社會行為早已發生了實質性的變遷。此外,由于傳統小農經濟采用的土地經營方式未能滿足當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勞作方式、技術水準不能有機協調利潤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因此,城鎮化進程中的鄉土轉型,已經成為必然之勢。
城鎮化背景下的鄉土變遷與精神返鄉“二律背反”
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二律背反”。工業文明奠定了城鎮化的經濟基礎,能全面推動城鎮化發展,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也能有效推動工業化的發展進程。農耕文明以農業經濟為主,是自然經濟的發展模式。城鎮化發展背景下,工業發展早已超越了農耕文明,但鄉土社會的農耕文明卻一直在堅守,在彼此存在中進行博弈。
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與農民個體角色轉變的“二律背反”。實現農民個體的城鎮化是衡量城鎮化的核心。在全面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人們難免會陷入“二律背反”的尷尬境地,一是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工業化的發展,帶動了經濟增長;二是農民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角色的更迭快于制度的變化。伴隨城鎮居住規模、城市病的出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往往會被忽視。
鄉土社會的裂變與農民精神返鄉的“二律背反”。在城鎮化的發展歷程中,農民開始大量涌入城市。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鄉土社會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裂變,鄉村本有的面貌開始慢慢發生變化。即便如此,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差異依舊存在,為了彌合城鄉差異帶來的心理缺失,在記憶中的鄉土社會里尋求精神寄托,成為一些人的選擇,呈現出明顯的“二律背反”。
化解“二律背反”困境,應實現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銜接,完善制度建設
實現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銜接。傳統的農耕文明在工業化、城市化以及市場經濟的共同作用下逐漸消解,這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事實。城市與鄉村這兩個不同場域的關系變化,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農民在空間上的失落,在倫理上的失衡,以及在價值行為方面的失范,這些現象均可視為轉型期的陣痛。固然,社會轉型總是與問題相伴相生,但實現農村與城鎮的銜接,首先還是需要推動農耕文明漸漸向工業文明轉型,完成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銜接。這不僅是與物質維度對接,更是向精神維度靠攏。農耕文明不僅是純粹性的地理概念,其中尤為寶貴的還有個人在成長中的空間記憶以及家族傳承中的歷史記憶。伴隨著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銜接,兩者之間的“二律背反”將會得到有效化解,在融合中實現發展。
完善制度建設,使農民積極融入城市生活。人要融入城鎮,實現個體的發展,不僅需要獲得應有的保障,也要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和開放包容。因此,在城鎮化過程中,要注重展示人本理念,彰顯對人的關愛,不斷提升個體的發展,使農民進入城鎮后,能享受到新政策為其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激發其對未來的憧憬。為此,我們需要打破制度慣性,消除制度性障礙,提高制度水平,通過制度來保障農民的基本利益。
以豐富的文化活動引發情感共鳴。鄉土文化所獨有的地域性特征,維護了文化結構的穩定,也表現出農耕文明的民間信仰與生活節奏。鄉土已經與固有的文化習俗、儀式、信仰緊密結合在了一起,是農耕文化發展的時代印記。面臨城鄉文化的差異,處在文化銜接時期的農民需要借助富有鄉村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構筑精神家園。富有地域特色的鄉土文化活動不僅接地氣,也富有親和力、感染力。農民身臨其中,不僅能回憶起鄉村的發展歷史,也能通過參與文化活動來實現對自身地域文化的“回歸”,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尤其當表演者用地道的“家鄉味”演繹時,文化的張力得以進一步展現,能夠在潛移默化間拉近農民和表演者之間的距離,從而回歸鄉土文化本真,實現“精神返鄉”。
以包容性城鎮化理念為農民構筑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包容性城鎮化是指在城鎮化過程中,通過確立包容性增長目標、制定包容性制度等,實現城鄉之間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形式。包容性城鎮化理念的提出,既強調土地、資本及勞動力等不同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提升城鄉資源的統籌配置,又能理順發展與公平之間的關系,在保障經濟實現穩健增長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共享、參與、平等。包容性城鎮化有助于為農民構筑更為公平的社會環境,突破傳統二元城鄉結構給農民帶來的束縛,創造更多平等、共享的發展機會,減小農民融入城市生活的阻力。
(作者分別為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副教授;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2016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鄉村基層政權建設中‘法’與‘民’的沖突與整合研究”(項目編號:2016SJB810004)和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5年度省建設系統科技項目及科技示范工程項目“新型城鎮化視域下的中心村建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5ZD3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王亞亞:《鄉土情結的嬗變與農民工市民化的身份認同》,《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②邱幼云、程玥:《新生代農民工的鄉土情結——基于杭州和寧波的實證調查》,《中國青年研究》,2011年第7期。
③呂效華:《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與鄉土文化的傳承》,《中國青年研究》,2013年第11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