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我國海洋型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核心提示: 海洋型民俗文化具有海陸交融性、歷史傳承性、休閑娛樂性和功能多樣性四個特征。在此基礎上,應當采取開展民俗文化項目的發掘整理和保護、完善民俗文化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民俗文化市場化工作、實施民俗文化品牌戰略等對策,以更好保護、傳承和發展海洋型民俗文化。

【摘要】海洋型民俗文化具有海陸交融性、歷史傳承性、休閑娛樂性和功能多樣性四個特征。在此基礎上,應當采取開展民俗文化項目的發掘整理和保護、完善民俗文化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民俗文化市場化工作、實施民俗文化品牌戰略等對策,以更好保護、傳承和發展海洋型民俗文化。

【關鍵詞】海洋型  民俗文化  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民俗文化是由特定區域勞動人民所創造、傳承、分享、發展的,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深厚文化內涵及生活化和儀式化特征的一種特殊的傳統文化形態。我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構成了具有鮮明個性和豐富內容的海洋型民俗文化。它反映了沿海居民對海洋的認識經歷,折射出沿海居民的生活方式、娛樂習慣和原始信仰崇拜等,體現了沿海居民創造海洋文化的歷史。隨著社會歷史變遷及西方現代文化對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影響,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與發展我國海洋型民俗文化,已成為一個重大課題。

我國海洋型民俗文化具有四個主要特性

海陸交融性。由于地理環境的特殊性,海洋型民俗文化既包括了海洋民俗文化屬性,又包括了內陸民俗文化屬性,比如沿海地區特有的“鬧海”“賽泥馬”“人龍舞”“開漁節”“攻淡菜”等活動都體現出內陸生產和海洋漁業活動的交織性,并在此過程中將生產勞動、舞蹈和音樂進行結合。海洋賦予當地居民以靈性,人們將造船、捕魚等勞動場景巧妙地融入舞蹈和娛樂中,而陸地賦予當地居民以韌性,人們將勞作、祭祀、捕獵等場景提煉升華,兩者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海陸交融性的海洋民俗文化特性。

歷史傳承性。沿海地區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了世代傳承、共同信奉的文化傳統習俗,如山東沿海在兩千年前就產生了日主、月主、陰主、陽主、四時主的神仙文化,繼而催生了中國道教文化;東南沿海在宋朝產生了媽祖文化,形成了中國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間信仰崇拜;廣東沿海在北宋時期出現的波羅誕廟會,是現今全國唯一對海神進行祭祀的活動,蘊含了廣州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文化元素,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這些海洋民俗文化活動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宗教變遷緊密相連,具有明顯的歷史傳承性。

休閑娛樂性。海洋型民俗文化活動的形成,與當地原生態的海洋型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大量的漁業生產勞動技能被漁民應用到休閑娛樂活動之中,如放海燈、媽祖出巡、船舞、吃普度等,體現了勞動人民吃苦耐勞、拼搏向上的精神。但與其它地區反映當時艱苦生產勞動過程的民俗文化活動不同,沿海的各港口直到現在都是區域性的經濟文化中心,形成了沿海地區民俗文化活動發展的直接動力,這些民俗文化活動都是為了祭祀豐收、歡度新年、祝賀新婚產生的,是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深受廣大勞動人民喜愛。

功能多樣性。比如,膠東半島民俗文化活動是集古代與現代、大陸與海洋文化于一身的,包含著丘陵、大河、內陸、海洋等不同類型地理特征的民俗文化活動,其載體多樣、內涵豐富、極為罕見。沿海地區諸多的民俗文化活動,流傳至今的有幾十種活動項目,若能加以保護和開發,將更好地體現出海洋型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功能。而且隨著沿海經濟的發展,海洋民俗文化活動將逐漸集經濟、社會、教育、娛樂和文化等多種功能于一體。

積極開展海洋型民俗文化活動的保護,推動民俗文化市場化工作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大部分海洋民俗文化活動出現傳承斷代的問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海洋型民俗文化項目理應得到相應的保護。首先要進行有組織的挖掘整理。著眼于海洋型民俗文化的傳承,投入必要的人力資金,對海洋型民俗文化進行發掘、復原、整理、記錄、保存和提煉。海洋型民俗文化的傳承更多的是依靠言傳身教,在其發掘和整理過程中,應利用傳統和現代的多種技術手段,通過文字、視頻、音頻等記錄海洋型民俗文化活動的每一個細節,從而使海洋型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效益最大化。其次要注意海洋型民俗文化環境的保護。海洋型民俗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在于當地群眾的自覺意識。只有群眾自覺主動地繼承海洋型民俗文化,才能使海洋型民俗文化在社會變遷中進行自覺的改造。再次要建立海洋型民俗文化“生態文化保護鎮”“生態文化保護區”等,為不同海洋型民俗文化項目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對不同海洋型民俗文化項目進行整體性與原真性的保護與傳承。

海洋型民俗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限制因素就是后繼乏人、傳承斷代。已有學者提出通過結合學校的模式,來促進海洋型民俗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此過程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管理者要認可海洋型民俗文化,這是海洋型民俗文化人才培養的首要條件。二是聘請專家學者選擇適合學校的海洋型民俗文化項目,編寫相關教材,選擇個別學校進行海洋型民俗文化與學校相結合的試點研究,培養學生對海洋型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喜愛。三是培養海洋型民俗文化指導員。政府和高校可以合作培養一批具有海洋型民俗文化理論的畢業生,鼓勵他們去基層開展海洋型民俗文化指導工作,這樣既解決了就業,又解決了海洋型民俗文化傳承斷代的問題。

市場化是海洋型民俗文化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來挖掘海洋型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首先,政府職能部門應出臺相關產業政策,從稅收、場地、創業、融資等方面支持海洋型民俗文化項目。其次,培育海洋型民俗文化產業,確定核心產業項目,逐步吸收社會資金,做大做強海洋型民俗文化核心產業。再次,以海洋民俗文化為核心,結合地理和生態特色,針對性地開發海洋型民俗文化產品,并將海洋型民俗文化與地方旅游、傳統藝術、節假日緊密結合,加大海洋型民俗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力度,實現與其他相關產業的結合。

實施海洋型民俗文化品牌戰略,強化節慶品牌意識

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戰略,有助于提高民俗文化的整體素質,也是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等綜合實力的體現。我們應牢固樹立品牌意識,打造海洋型民俗文化品牌的社會氛圍,圍繞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具有當地獨特魅力的項目進行品牌開發,制定一系列長期性的、帶有根本性的總體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逐步擴大其影響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尤其是現在國內文化旅游產業方興未艾,各地可以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打造海洋型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如山東沿海以嶗山神仙文化為主題的高端水上度假區;閩南沿海以媽祖文化為核心的民俗文化體驗區等。將這些民俗文化旅游區域聯合起來,協同制定發展戰略,進行統一的品牌定位,形成多類型、多層次、多系列的海洋旅游經濟聯動發展的格局。

海洋型民俗文化活動是依附民俗文化節假日傳承和發展起來的,因此豐富節假日的民俗文化活動,強化節慶品牌意識,對民俗文化的發展意義重大。沿海地區的民俗文化節慶活動舉辦最早且發展較好,如福建的普渡節、廣東海南的開漁節等,尤其是媽祖節的活動已經成為海內外知名的節慶活動。節慶文化已成為貫穿海洋型民俗文化的活態名片,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已成為節慶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并對一些海洋型民俗文化活動項目進行包裝,制定規則,使其向正規化、規則化和娛樂化方向發展。

(作者為成都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四川省“十二五”社科規劃項目“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援助多元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C15C0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黃永林:《民俗文化發展理論與生態規律闡釋及其實踐運用》,《民俗研究》,2015年第2期。

②湯苑芳:《海韻彌馨:海洋歷史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研究——以廣東為例》,《中華文化論壇》,2016年第119期。

責編/張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張寒]
標簽: 民俗文化   海洋   魅力   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