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一帶一路”如何走得通、走得遠、走得久

【摘要】從創新發展的視角看,“一帶一路”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最大公共產品,體現了中國“協和萬邦”的使命追求和歷史擔當。“一帶一路”戰略從概念到規劃,從倡議到實施,呈現出廣闊的戰略延展性,面對復雜的地域特征,破解了如何行得通的問題。在協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主張命運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理念,要求一個國家也不能掉隊,可能發展有先有后,但都要同舟共濟、水漲船高、共同發展,做到共商、共建、共享,共擔責任,實現合作共贏。

【關鍵詞】一帶一路  中國方案  治理途徑

【中圖分類號】 D8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08.008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動沿線國家加強互利合作、共謀發展繁榮的戰略倡議。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一帶一路”建設蘊含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新指引。在新理念的引導下,“一帶一路”建設將呈現發展新氣象,彰顯中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貢獻,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

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國貢獻和世界意義

絲綢之路精神的新傳承。兩千多年前,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將中國與亞、歐、非三大洲的眾多國家聯系起來。正是在絲綢之路的引領推動下,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中國開始影響世界。在中華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特征的絲綢之路精神。今天,世界格局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中國與世界面臨著又一個戰略性關口。中國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砥礪前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喚起了沿線國家的歷史記憶,引發國際社會熱烈反響。正所謂“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歷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才能讓各國人民產生共同語言、增強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一帶一路”緊扣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主題,生動詮釋中國和平發展理念,豐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把中國的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

經濟唱戲需要文化搭臺。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各國經濟貿易合作的“軟”支撐。文化交流總是與生產知識、生活知識的交流融合在一起,先進科技文化的引進往往直接促進一個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古代中國許多科學文化創新創造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后,對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近代西方的一些現代科學知識,也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文化交流通過引進新的技術、新的信息,不僅能夠激發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活力,而且能夠縮短社會發展的進程。如今,縱觀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其大都是世界多極化和全球化的中堅力量,沿線各國都有必要借鑒其他地域的文明成果來推動本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一帶一路”的提出體現了中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誠意與友善,尊重理解沿線國家的歷史、語言、宗教、風俗等差異。倡導文化先行,樹立文化引領經濟的高度自覺,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文化的創新,通過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結構性失衡加劇,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動能不足。“一帶一路”是中國針對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它倡議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構建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新亞歐大陸橋、中巴、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走廊,對接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發展優勢、發展區位,開展國際產能和跨國產業鏈合作,成立亞投行、絲路基金提供金融支撐,推動達成新的自貿協定和現有自貿協定升級。

“一帶一路”建設將為沿線各國共同發展增添新動力,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有利于全球經濟實現平衡和復蘇增長,為共建發展繁榮的世界添磚加瓦。從區域經濟大市場的視角來看,“一帶一路”是由沿線節點城市及港口互聯互通構成的、輻射城市及其腹地的貿易網絡和經濟帶,是一個促進亞洲、亞歐、亞非經貿市場中商品、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各要素自由流通的超大型“自由貿易”市場。“一帶一路”的建設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促進經濟要素有序、高效的自由流動,實現資源高效配置。從而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形成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新的經濟合作架構。從工業化視角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出,表明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正在產生更大的“外溢”效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處于不同的工業化階段,擁有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加之資源稟賦各異,形成了不同的優勢產業類型。通過各國間的產能轉移與合作,有利于實現“一帶一路”國家產業鏈的有效轉移和分工明確的生產網絡的構建,將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新探索。與歷史上以力取利、贏者通吃的大國崛起方式不同,中國倡議“一帶一路”秉持“既讓自己過得好,也讓別人過得好”的理念,信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想的是大家共同發展才是好的發展,始終從謀求沿線各國互利共贏的根本利益出發。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和平發展的決心,以及踐行“達則兼濟天下”義利觀的誠意。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上升以及國際影響力的擴大,中國有能力也有意愿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在推進過程中既授人以魚亦授人以漁,致力于在保持戰略韌性的前提下,通過發揮中國的帶動作用,深入挖掘沿線地區發展潛力,充分調動沿線國家各方面的積極性,積極促成互利共贏、合作發展的態勢,讓沿線國家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

中國愿以建設性的姿態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當前,現有的國際規則體系未能反映世界權力結構的變化,缺乏針對跨國性事務的制度設計,缺乏對文明多樣性的尊重,無法有效管理全球事務,“全球治理赤字”日趨擴大,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正處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國際社會亟需繼承、改進、整合、創新現有國際規則體系。“一帶一路”建設恪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著眼沿線各國實現發展的共同需求和互補優勢;注重與現有機制相輔相成,注重合作模式多元化,注重制度建設與務實合作齊頭并進,注重區域治理與全球治理協調共進;通過務實合作將沿線國家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不僅有力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也極大促進各國相互信任和互學互鑒,推動各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通過自身發展帶動和促進世界共同發展,開啟了對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探索,體現了超越狹隘民族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紛爭的創新精神,為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啟了新航程。

三大原則保障“一帶一路”道寬路暢

要想走得遠,必先行得通。加強規劃協調,有力有序有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其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包容性、開放性的戰略構想,戰略具有多元的國家戰略訴求,包含多重的對外開放功能,呈現廣闊的地域延展性,戰略指向合作、互信、交流、融合等多重開放功能,充分利用現有合作機制和平臺,照顧各方利益關切,尋求合作最大公約數,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協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表明,人類社會發展并非只有戰爭起家、殖民掠奪一條道路,共商、共建、共贏的“和而不同”發展路徑應該成為國際社會的優先選項。中國主張命運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理念,要求一個國家也不能掉隊,可能發展有先有后,但都要同舟共濟、水漲船高、共同發展,做到共商、共建、共享,共擔責任,實現合作共贏。

共商是行得通的基礎和原則。共商就是集思廣益,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好事大家商量著辦。“一帶”和“一路”倡議分別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提出,本身采取的就是與東道國共商的形式。共商“一帶一路”建設強調彼此坦誠相待,不懼怕分歧,不回避問題,注重平等協商,把對話當作“黃金法則”使用,不刻意追求一致性,不強人所難,高度靈活,富有彈性。中國堅持與鄰為善、與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踐行親、誠、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亞洲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眾多,各國發展水平、經濟規模、文化習俗等差別很大,以共商為基礎,沿線各國作為平等參與者都可以參與到協商中間來,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才能切實凝聚力量、體現各方智慧。共商“一帶一路”建設倡導文明寬容,互尊互信,開展文明對話,促進文明互鑒,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尊重各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共商“一帶一路”建設注重以機制化安排推進合作,建立一系列磋商機制,通過目標協調、政策溝通和規劃對接,把各國潛力挖掘出來,使各方優勢互補起來,將各國利益交匯起來,不斷擴大合作增長點和戰略融合點,形成協同效應。

共建是協調發展的核心和手段。中國是“一帶一路”的倡導者,但建設“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事,沿線國家都可以發揮作用,只有各方相互搭臺補臺,“一帶一路”才會好戲連臺。作為發起國,中國自倡議伊始就以實際行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習近平、李克強等中國領導人在高層交往中多次深入詮釋“一帶一路”的深刻內涵和積極意義。共建“一帶一路”堅持自愿原則,尊重各國法律法規,遵循國際規則慣例,統籌沿線各國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異性的利益關切,努力形成各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區域協同聯動發力、全線一體穩步推進的共建態勢。共建“一帶一路”既發揮政府在宣傳推介、建立機制等方面把握方向、協調引導的作用,又注意構建以市場為基礎、企業為主體的合作機制,努力形成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的合作模式。共建“一帶一路”既要登高望遠,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好方向和目標;又要腳踏實地,加快推進有共識、有基礎的項目,爭取早期收獲。共建“一帶一路”正是實現命運共同體偉大使命的現實載體,正是共筑命運共同體的實施戰略、實現路徑和實現形式。

共贏是結伴走得更遠的目標和動力。中國不僅致力于自身發展,也強調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堅信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的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一帶一路”建設要以中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中國發展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從中國人民與世界各民族合作共贏的根本利益出發,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在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將自身發展戰略與他國發展戰略進行對接,將自身資本、技術和優勢產能輸出與他國發展經濟的現實需求予以銜接,擴大彼此戰略契合點和利益交匯點,尋求共贏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在充分發揮現有合作機制平臺作用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建立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新型金融合作機制,從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推動雙多邊全面務實合作,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政治、文化和安全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兩年多來,“一帶一路”從概念到規劃,從倡議到實施,參與伙伴越來越多,產能合作全面推進,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支撐順利投入運營,中巴經濟走廊、中泰和匈塞鐵路等標志性大項目有序推進,沿線國家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上的地位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建設必將推動沿線各國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有利于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合作架構,為全球跨區域合作樹立良好典范。

五大發展理念融合“一帶一路”走得通、走得遠、走得久

創新協調“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如果說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則是改革開放的“升級版”。從創新發展的視角看,“一帶一路”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最大公共產品。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以創新理念和思維,繼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精神,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增長,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協和萬邦”的使命追求和歷史擔當。

有共同理念才能走得更久。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通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由之路。古絲綢之路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蔓延而淹沒在歷史深處,教訓深刻。建設綠色絲綢之路,既是實現“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更是順應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必然要求,彰顯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遵循,為建設綠色世界貢獻力量。

牢固樹立綠色“一帶一路”理念是放棄走堵的近路而選擇走遠的通暢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大多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階段,不少地區生態脆弱,環境承載力有限,既發展經濟又渴望環境保護,建設綠色“一帶一路”是優先選擇。“一帶一路”建設順應沿線國家平衡發展與環保的愿望,規劃之初便明確提出建設綠色絲綢之路概念,強調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和運營管理。“一帶一路”堅持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將成為凝聚沿線國家綠色發展合力的戰略紐帶。

積極開展綠色“一帶一路”實踐。“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一帶一路”建設倡導形成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的合作模式,推動攜手共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新型發展模式,努力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讓美麗和發展同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健全有效的對話和聯動機制,規劃實施一批各方共同參與的重大項目,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培育綠色技術產業,統籌推進域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當前,建設綠色“一帶一路”已成為中國—阿拉伯國家集體合作的重點項目,是中歐未來最有潛力的合作領域。中國率先行動,認真落實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諾,如期啟動在發展中國家開展的低碳示范區、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積極與一些沿線國家簽署雙邊林業合作,啟動亞歐林業示范項目,舉辦中亞地區林業戰略合作高級研討會。

輕裝減負,才能走得更遠。當今時代,隨著全球生態安全問題日漸突出,各國日益成為唇齒相依的生態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在出席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時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一帶一路”建設主動適應生態全球化趨勢,關注沿線國家生態利益和關切,多雙邊渠道并舉,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有利于促進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為保障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共建綠色絲綢之路還將為沿線國家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將生態環境、綠色產業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新發展、創造國際競爭新優勢提供契機,以期推動各國在實現綠色發展的基礎上,共建全球生態治理體系,攜手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聚同化異締造開放發展大格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交往越來越密切,利益交匯、命運交織日益凸顯。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開放的“一帶一路”扔掉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思維,擁抱多方共贏、美美與共的新理念,是沿線各國走向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體現了中國“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和包容氣度。

“一帶一路”建設理念的開放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歷史文化傳統、政治法律制度、經濟社會發展、宗教價值觀念迥異,選擇差別化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生活方式合乎情理。“一帶一路”建設堅持開放包容理念,追求聚同化異,奉行自愿平等參與原則,努力把世界的多樣性和各國的差異性轉化為促進共同發展的能動性。“一帶一路”建設堅持融合發展,誠心誠意相互對待,鼓勵將本國發展與沿線其他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在推動發展機遇相互轉化中謀求共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堅持民心相通,夯實各國合作民意基礎,以理念認同帶動行動協同,推動經濟在開放融合中發展,文明在交流互鑒中豐富,各國在互利合作中共贏,更說明一條路需要不同的人來走,才能通向更遠。

“一帶一路”建設平臺的包容性。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一帶一路”堅持開放發展不動搖。“一帶一路”致力于構建包容性發展平臺,堅持伙伴關系,沒有主從之分;不搞勢力范圍和封閉小圈子,完全向域內外所有國家開放,不排斥和針對任何第三方,沒有冷戰和集團對抗背景;不預設合作條件和門檻,不是援助方和受援方的關系,更不是任何國家的地緣政治工具。“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上合組織、中阿合作論壇、東盟“10+1”等現有機制作用,既不替代也不與其惡性競爭,而是通過在現有機制的“瓶子”中裝入“一帶一路”的“新酒”,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生產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一帶一路”的開放平臺東連潛力巨大的亞太經濟圈,西接成熟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必將“帶寬路長”,在各國良性互動中開拓進取,實現和諧共贏。

“一帶一路”建設主體的多元性。“一帶一路”鼓勵百花齊放,而非一枝獨秀。“一帶一路”的合作伙伴基于但不限于古代絲綢之路和亞歐大陸,所有有意愿的國家和經濟體都可以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并受益于“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的合作范疇也不僅限于政府間合作,各國地方政府、金融機構、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都可以參與進來,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民間促進的立體格局,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社會勤勞之手同向發力。“一帶一路”建設鼓勵各國主動開放、多向開放、全面開放、公平開放,協力締造雙贏、多贏和共贏的開放發展大格局。

共擔責任、共克時艱、共享機遇、共創繁榮。共享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出發點,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落腳點,體現“一帶一路”建設的本質要求。在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時空坐標中,“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建與共享的統一性、利益與責任的一致性、早期收獲與長遠發展的協調性,著力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展示出中國“兼善天下”的世界觀和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的勇氣和決心。

共建與共享的統一性。共建是共享的基礎和前提,共享則是共建的目的和歸宿。統籌協調共建和共享之間的關系,“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前進方向。當前,“一帶一路”正在成為全球矚目、各方競相參與的偉大事業,一系列深化合作交流的政策機制已經形成,一大批標志性工程項目正在實施,各國共謀發展,相互對接,不斷衍生出新的合作機遇和方案,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中巴經濟走廊最大道路項目——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動工,老撾史上最大規模基建項目——中老鐵路老撾段奠基,東南亞地區首條高鐵——印尼雅萬高鐵興建;對接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歐洲“容克計劃”、哈薩克斯坦“光明之道”新經濟政策、蒙古“草原之路”倡議等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鮮明詮釋了“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這一利益共同體的生命力。

利益與責任的一致性。“一帶一路”建設倡導經濟發展與和平安全并重,兩者相輔相成,實現發展是維護地區長治久安的“總鑰匙”。“一帶一路”建設既要共同謀劃利益和福祉,努力實現共享機遇、共創繁榮,也要共同化解威脅和挑戰,努力做到共擔責任、共克時艱,合力打造政治互尊互信、經濟互惠互利、文明互學互鑒的和平發展、互利共贏、友好合作。

責 編∕馬冰瑩

How Will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Go Smooth, Further and Longer?

Liang Haoguang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China’s largest public goods give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eflecting China's mission of "bringing peace and prosperity to the world". No matter from its concept to planning, or from its advocating to implementation, the initiative shows a broad strategic scalability, making itself workable in the face of complex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ng and promoting the initiative, China advocates the concept of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and does not give up on any country, some may develop faster, some may temporarily fall behind, but all should help each other, achieve common development, and share responsibility and enhance win-win cooperation in the principle of consultation, co-development and sharing.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 Project, Governing Approaches

梁昊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家一帶一路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發展理論。主要著作有《首都經濟圈生態區研究》《中國一帶一路投資與安全發展報告(藍皮書)》等。

[責任編輯:馬冰瑩]
標簽: 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