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用系統思維解讀“一帶一路”倡議

核心提示: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在新形勢下,推進同周邊各國合作,整合自身和周邊優勢資源,促進區域及各國協同發展的重要倡議。系統論思想不僅能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理論基礎,而且能指導實踐。我們要處理好“一帶”與“一路”的關系,處理好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五通”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關系,以民心相通促進其他各方面互聯互通。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在新形勢下,推進同周邊各國合作,整合自身和周邊優勢資源,促進區域及各國協同發展的重要倡議。系統論思想不僅能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理論基礎,而且能指導實踐。我們要處理好“一帶”與“一路”的關系,處理好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五通”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關系,以民心相通促進其他各方面互聯互通。

【關鍵詞】“一帶一路” 系統論思想 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 A81 【文獻標識碼】A

面對一些國家對“一帶一路”建設動機的質疑,如何處理好經濟建設與地緣政治之間的關系、沿線國家與非沿線國家的關系、建設的長遠目標和當前利益的關系、各國之間的分工和協作的關系等,都是“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系統論思想不僅能為“一帶一路”實踐提供理論基礎,而且能進一步指導實踐。

馬克思系統論思想

系統論思想可以追溯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中的系統論思想體現在其自然觀和社會歷史觀中。在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中,整個自然界是一個復雜的、由無數事物與過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系統。在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中,人類社會歷史也是一種矛盾運動、前進發展的系統整體。在批判和繼承馬克思自然觀中的系統論思想后,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在20世紀30年代前后提出了一般系統論的思想。他認為:系統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元素的綜合體。這些都是社會系統論的思想淵源,為社會系統論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社會系統論最主要的觀點就是,社會系統是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區別的子系統組成;各子系統的各要素相互聯結、相互作用、相互碰撞和與融合,共同促進系統的完善和發展。因此,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的要素、系統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是優化系統、以系統論觀點看問題的關鍵所在。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社會系統都有三個最基本的社會形態,即經濟的社會形態、政治的社會形態和意識的社會形態,三者密切聯系,構成一個整體。經濟、政治和意識社會形態作為社會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在維持自身發展的同時,協調促進整個社會系統的發展。社會系統具有復雜性、開放性、不平衡性、矛盾性等特征,因此,對社會系統的優化,就要求堅持整體性、結構性和層次性的原則。

系統論思想在“一帶一路”實踐中的運用

2013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涉及俄羅斯、中亞、中東、歐洲、東南亞、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致力于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一帶一路”建設作為經濟子系統在社會系統中的作用。“一帶一路”建設作為經濟子系統,其主要是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同時,它又受社會政治和文化子系統的影響,同時又促進政治和文化子系統的發展,并共同促進了整個社會系統的發展。要想讓“一帶一路”建設作為經濟子系統促進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必須充分發揮經濟系統和其他子系統的相互作用。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更加重視利用“文化吸引力”,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建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強調古代“絲綢之路”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吸引力,從而利用各國、各區域對“絲綢之路”文化的認同來完成“一帶一路”建設。這就充分體現了各系統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促進整體發展的系統論思想。

縱向維度:從社會系統演進性的角度解讀“一帶一路”倡議。要考察“一帶一路”倡議的整體性思維,歷史是不可缺少的角度,因為社會系統具有演進性,無論系統環境和系統自身如何不斷的變化,系統的過去還是決定了系統目前所處的位置和狀況。從歷史這個縱向維度上來看,“一帶一路”倡議有其深厚的文化和歷史淵源。“絲綢之路”首先作為一種精神文明,具有整體性和延續性。700多年前,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曾是一個輝煌的起點,中國航船遠渡重洋,在遼闊的海洋間搭建起了經貿之網,架起了友誼之橋。從那時開始,“絲綢之路”就象征著一種“開放、包容和互惠”的精神。如今的“絲綢新語”,我們仍然強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利共贏”,這和古代絲路精神、絲路文化的內涵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我們拋開“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其作為一個歷史事件,在社會結構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橫向維度: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解讀“一帶一路”倡議。一方面,從長遠來看,“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符合沿線各國的利益,還符合世界的整體利益。“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構建“人類命運的共同體”的重要倡議,必須在整體上能夠發揮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作用,這就需要各子系統、各要素之間合理構成,相互配合,共同促進系統的完善和發展。因此,“一帶一路”倡議首先倡導的是多元發展模式,只有在尊重各國多元化的發展特色的情況下,強化聯動發展,以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優化了各要素之間的合理構成,各個國家都充分利用本國的資源、資金、信息、科技和人才的優勢,形成日漸清晰的產業分工,并進一步形成新的集聚優勢和發展動力。人才、技術、資金等之間優勢互補,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了整個系統向前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的系統優化策略

系統論思想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根據系統的本質屬性使系統最優化。“一帶一路”建設從提出到現在,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符合沿線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但無論是從“一帶一路”建設自身系統的發展,還是其與外部系統以及與全球大環境的關系來看,還存在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需把握其中既對立又統一的諸多對關系。

“一帶”與“一路”的關系。從系統整體性的角度看,“一帶”和“一路”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整體,從矛盾的起因的角度看,“一帶”和“一路”是引起矛盾的內因。而“一帶”和“一路”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一陸和一海的區別。從地緣的角度看,這種在自然地理層面上的差別對沿岸國家的主權劃分、經濟發展水平和基礎設施支撐,甚至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心理、集體記憶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無論是政策的制定、文化產品的交流,還是倡議構想的對外傳播,首先都要考慮到海陸不同的文明特征、接受條件和接受習慣所導致的接納程度的差別,保證倡議構想易于傳播,文化產品益于接受,政策項目利于實施。

“五通”建設與“一帶一路”的關系。“一帶一路”建設中,“五通”建設是關鍵。“五通”是指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并進推動建設。可以說,“五通”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主要矛盾,而在“五通”中,民心相通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民心相通既是其他“四通”的基礎,又是其他“四通”的保障,而其本身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成果。“以人為本”從來就是我國發展的核心,也是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要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更大的成果,需要進一步切實做好民心建設工作,切實加強各國之間的人文交流,做到經濟發展、政治和環境建設以人為中心,切實關注民情領域發生的變化。如建設過程中遇到“民眾轉讓土地”、“改變生活習慣”等和民眾有關的問題,都要做好總體的、長遠的打算,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的利益不受損害。只有這樣,“一帶一路”建設才能以民心相通促進其他各方面互聯互通,以達到整體發展、協調發展的目的。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本文系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博士論文與唯物史觀的創建”(項目編號:L13DZX02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奧]貝塔朗菲著,秋同、袁嘉新譯:《一般系統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年。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責編/溫祖俊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溫祖俊]
標簽: 一帶   思維   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