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是以各種常見的互聯網工具(多指大數據技術、搜索引擎工具、移動互聯技術等)為依托開展的創新型金融模式,具體應用形式多樣,包括信息中介服務、資金融通服務以及第三方支付服務等。互聯網金融通過實現金融領域與互聯網工具的有機融合,體現了經濟發展中的開放性、平等性、協作性以及分享性特點,達到了創新并延伸傳統金融理念的目的,從而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因此,互聯網金融作為傳統金融理念與模式的創新形式,勢必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著一定的不足與缺陷,如何利用互聯網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是業內人士高度重視的一項課題。
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多重挑戰
對于我國而言,實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首先,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增大,實體經濟虧損面有所增加。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GDP同比增長率以及環比增長率均有所下滑。特別是自2015年以來,我國名義GDP呈現出下滑趨勢。雖然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仍然處于相對平穩狀態,但根據以往歷史數據來看,名義GDP增長率下滑,甚至低于實際GDP增長速度,可能會導致實體經濟陷入困境。
其次,我國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不足,對實體經濟發展產生了抑制作用。截至2015年,雖然全國范圍內小微企業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但資金缺口以及融資缺口不斷增加,導致大量小微企業的成長受到融資問題的影響。從實體經濟發展的角度上來看,小微企業多具有輕資產性的特點,企業的財務數據不夠完備,加之針對小微企業的社會征信機制不健全,因此傳統銀行難以為小微企業提供充足的貸款資金支持。總體來說,受到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偏低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金融機構對于實體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被削弱,最終導致實體經濟發展受阻。
再次,受到全球經濟發展不景氣影響,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外部需求環境惡化。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自2008年以來全球范圍內多個國家與地區的經濟尚未完全恢復,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相對不利。對于發達國家而言,這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累積的債務規模較大,可持續舉債能力并不理想,貨幣政策以及財政環境過于寬松,難以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與擴張,因而實體經濟的增長動力嚴重不足。從這一因素出發,一些國家與地區嘗試通過貿易保護措施以及匯率等方式干預外貿行業的發展,反而導致了國內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衰退。
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相互促進
在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的過程當中,兩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首先,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具有發展目標的一致性。互聯網金融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實現了傳統金融模式的創新,對經濟結構及其發展模式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但其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目標仍然是高度一致的。簡單來說,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必須始終將實體經濟的發展作為出發點與歸宿,以提高社會的金融服務水平為最終目標,并在規模、結構、質量等方面體現出一致性。
其次,互聯網金融對實體經濟存在著正面的促進效應。互聯網金融產生與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促進傳統金融向著民主化、普惠化方向發展,進而產生對實體經濟的正面促進效應。互聯網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有一定驅動意義,在加快實體經濟的產出速度、提高流通速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還能對社會再生產活動產生刺激性影響,以健全并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互聯網金融驅動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戰略
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創新發展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為更好地利用互聯網金融工具,積極驅動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未來的關鍵在于健全互聯網金融市場準入標準,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政策環境進行優化,引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資金向實體經濟轉移等幾個方面,具體戰略措施如下:
健全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準入標準。健全的市場準入標準能夠促進互聯網市場的規范、有序發展,對改善互聯網金融行業參差不齊的發展水平有積極意義。首先,應當將牌照制度引入互聯網金融市場中。以網絡借貸平臺所引入的信用評級工作機制為范本,構建適宜于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牌照模式,一方面可提高互聯網金融平臺統計管理的便捷度,另一方面能夠明顯提高互聯網金融市場進入企業的資質水平。其次,應規范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注冊資本金。政府部門應發揮宏觀監管職能,在P2P平臺中引入最低注冊資本金制度,利用資金支持加強平臺對各類風險的抵御能力,以有效保護投資者利益。
構建可驅動實體經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政策環境。互聯網金融模式與傳統意義上的實體金融模式相比較,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將互聯網理念與互聯網技術手段高度融合,但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本質仍然在于“金融”兩字。因此,互聯網金融必須將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根本目標。在對互聯網金融發展進行監管與引導的過程中,應關注如下問題:首先,應將互聯網金融相關知識作為企業領導層培訓范疇中的重要內容,使其領悟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的意義與價值;其次,對于我國而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轉型的宏觀背景下,應當盡可能實現實體經濟與互聯網金融的協同、適應,通過政策環境下的一系列利好措施,促進我國金融結構的轉換。
政策引導互聯網金融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為開拓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融資渠道與途徑,解決融資信息溝通不暢的問題,保障小微企業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在政府部門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宏觀引導的過程中,應當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政府部門應通過稅收優惠或專項財政補貼的方式對信貸資源配置進行優化調整,引導互聯網金融市場貸款資金逐步向實體經濟流動。其次,要限制資金補貼對象數量。政策扶持的對象不得過于寬泛,應當將中型和小微企業作為重點服務對象,對企業交易規模作出明確限制,并根據企業經營過程中的交易增長率、信用等級以及注冊資本等關鍵數據,采取不同等級的獎勵或補貼措施。
(作者單位: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①劉煥蕊:《互聯網金融支持產城融合發展研究》,《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年第5期。
②陸岷峰、楊亮:《我國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關系研究》,《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8期。
③陸岷峰、楊亮:《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關系及驅動思路研究》,《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6年第36期。
④皮天雷、楊萍、劉子榮等:《金融新常態約束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演變與革新》,《經濟問題》,2015年第10期。
⑤李思敏:《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方向、策略和保障機制——基于廣東的調查和思考》,《南方金融》,2015年第11期。
責編/張寒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