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青年“四個自信”教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加強青年“四個自信”教育,要針對青年的認知特點,做到正視問題、解疑釋惑;結合青年的時代境遇,做到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根據青年的心理素質,做到破立并舉、比較鑒別;基于青年的生活環境,做到多方聯動、多維呈現。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青年 “四個自信”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講話中莊重宣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樹立和堅持“四個自信”,力量在青年、希望在青年、未來在青年,必須加強青年“四個自信”教育的實效性。
針對青年的認知特點,“四個自信”教育要正視問題、解疑釋惑
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一般規律。對于復雜事物來說,感性認識往往囿于零散性、片面性,而出現與理性認識的結論不盡一致的情況。這就需要自覺地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本質。青年在形成認知時,由于具備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分析能力,已經不滿足于被動接受現成結論,往往會對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加強青年“四個自信”教育,要正視青年通常提出的三大類問題,做到有說服力地解疑釋惑。
回答為何要有“四個自信”的問題。要講清楚青年不但要有個人自信,而且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要有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的自信,有了政黨自信、國家自信、民族自信才能積極投身于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有了道路自信才能夠保持戰略定力,在實踐中避免犯顛覆性錯誤;有了理論自信才能夠把握規律,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實踐;有了制度自信才能獲得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并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增強全國人民的精神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動力。
回答為何能有“四個自信”的問題。當代青年既沒有經歷過舊中國的“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也沒有經歷過社會主義初創時期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而且也沒有經歷過改革開放的完整歷程,因此不容易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就的寶貴,對經濟新常態、貧富差距拉大、生態環境惡化、腐敗多發等社會矛盾和問題有時不能正確看待。針對這種情況,要教育青年用普遍矛盾的觀點觀察社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就是主流、是本質,發展中的問題最終要靠發展來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最有理由、最有根據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
回答如何才有“四個自信”的問題。如何才有“四個自信”的問題,實際上是如何看待和評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問題。加強青年“四個自信”教育,最根本的還是教育青年拿起馬克思主義的“望遠鏡”和“顯微鏡”,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觀察世界和分析問題。讓青年更好堅持“四個自信”,就要加強對青年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教育,加強對青年的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教育,加強對青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中國夢”教育。
結合青年的時代境遇,“四個自信”教育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加強青年“四個自信”教育必須結合青年的時代境遇。馬克思主義時代觀告訴我們,當今時代仍處于由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向共產主義世界體系過渡的歷史過程中,處于人類社會的世界性聯系愈加廣泛深刻的歷史進程中。青年身處“世界歷史”(即全球化)深入發展、中外交流空前密切的當代,“四個自信”教育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才能使青年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要讓青年在了解中國的歷史方位中堅持“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得到很大提升,2010年起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4萬億元,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具備良好的發展潛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進步,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實現有機統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的各項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制度基礎。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足以擁有“四個自信”的成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要讓青年在認識世界的發展大勢中堅持“四個自信”。就世界形勢來看,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國際金融危機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等各種因素錯綜交織,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舊有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國際治理格局,已經被充分證明無法有效應對糧食危機、疫情風險、氣候變化、領土爭端、宗教糾紛、恐怖主義等各種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問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出現新的表現形式,資本主義社會危機還在加深,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發展趨勢沒有也不會改變。在西方國家和或主動或被動移植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非西方國家,近年來紛紛出現了經濟低迷、社會分裂、政局動蕩、族群對立的現象,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但使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而且為全世界提供了更多的民主、進步和正義因素。青年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就是在世界范圍內實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根據青年的心理素質,“四個自信”教育要破立并舉、比較鑒別
從心理特點來說,青年具有求新性、易變性,喜歡標新立異,厭煩循規蹈矩,甚至出現不同程度的獵奇心態和逆反心理。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利益訴求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必然導致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化和社會思潮多樣化。與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意識形態滲透相結合,一些錯誤思想、極端觀點在社會上傳播甚至泛濫。在信息化時代,要求青年不接觸、不注意這些錯誤思想和極端觀點,既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可能的。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雨,意識形態陣地要在斗爭中去占領,青年“四個自信”教育要破立并舉、比較鑒別。
要破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否定,堅持道路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否定,有的表現在否定革命,認為中國自近代以來的革命運動使中國“偏離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有的表現為否定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否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階段的承接關系;有的表現為否定改革開放的理論和實踐,認為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有的表現為否定改革開放方向,主張全盤接受西方模式。加強青年道路自信教育,就要闡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講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階段相互不能否定,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是僵化封閉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幟的邪路。
要破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反對,堅持理論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總是企圖讓我們黨改旗易幟、改名換姓,其要害就是企圖讓我們丟掉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丟掉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各種勢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或者明目張膽地反對,或者偷換概念地曲解,總想以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儒學”等來消解和代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實質就是要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馬克思主義性質、科學社會主義性質。加強青年理論自信教育,就要深刻剖析各種社會思潮的實質,以及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大行其道帶來的消極后果,堅定青年的共產主義信仰。
要破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攻擊,堅持制度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攻擊,實質上是“歷史終結論”的變種,認為只有西方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制度”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選擇。加強青年制度自信教育,就要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講清民主和專政的階級性、人民民主專政的正當性;闡釋中國的歷史和當代國情,講清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的合理性;普及社會主義憲法法律知識,講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先進性;介紹建立在基本政治經濟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講清其系統性、層次性。
要破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污蔑,堅持文化自信。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交流交融交鋒中,有人宣揚西方“普世價值”,視其為“意識形態的終結”;有人大搞歷史虛無主義,在黨史軍史國史上做“翻案”文章,極盡丑化領袖、抹黑英雄之能事;有人鼓吹民族虛無主義,對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文化家園大加撻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發展提出質疑。加強青年文化自信教育,就要加強對青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要契合青年重視證據、關注細節的特點,注意梳理材料、挖掘史實,不給打著以“解密”為名行“顛覆”之實的人以可乘之機;要注意讓青年提高人文修養、開拓視野,增強辨識能力和審美能力。
基于青年的生活環境,“四個自信”教育要多方聯動、多維呈現
青年生活環境的覆蓋面廣,從求學到就業,從家庭到社會,到處都有青年活躍的身影。據教育部首次發布《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稱,2015年中國在校大學生規模達到3700萬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青年人口與發展統計報告(2015)》則顯示,在2013年的全國就業人員中,16—34歲青年占35.3%。在中國,數量眾多的青年從屬于不同的階層、分布于廣泛的區域、從事多樣的學業或職業,因此,對“四個自信”教育提出了多方聯動、多維呈現的要求。
要在組織上齊抓共管。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個部門都要負責任。共產黨應該管,青年團應該管,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管,學校的校長教師更應該管。”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尚且如此,針對整個青年群體的“四個自信”教育更是如此。要使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外部教育與自我教育、團體教育與社會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無縫銜接,并且做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所有宣傳思想部門和單位,所有宣傳思想戰線上的黨員、干部都要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
要在內容上統籌兼顧。青年人的抽象思維迅速發展,但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經驗性思維。考慮到青年的思維特點,“四個自信”教育要由近及遠、由此及彼。所以,要把對青年的業務教育、生活教育與政治教育一致起來,要把青年實現自身抱負的考量與對青年關于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教育統一起來,要把青年學習工作生活中解決具體問題與對青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結合起來。
要在形式上多樣貫通。青年渴求真理、探索未知、向往進步,“四個自信”教育中理論的魅力永遠不能忽視,正面宣講、系統闡述的教育方式不可或缺。把握“互聯網+”的社會特點,讓“四個自信”教育融入網絡,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同時,還要使“四個自信”教育走出網絡,由內化于心而至外化于行,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第一”的觀點,讓青年在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形成“四個自信”,堅持“四個自信”。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博導;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④《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責編/溫祖俊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