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讓地名文化活起來

核心提示: 地名作為社會基礎地理信息,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管理效益更加凸顯,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對地名工作特別是地名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摘要】地名作為社會基礎地理信息,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管理效益更加凸顯,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對地名工作特別是地名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國家戰略 智慧城市 地名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以地名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科研機構,民政部地名研究所近年來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一方面,注重地名普查、地名文化和地名管理的基礎理論研究;另一方面,突出地名研究與國家戰略的深度融合,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智慧城市、城鎮化以及國家重大紀念活動相關的地名研究和應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一帶一路”為牽引,把地名研究考證向縱深推進

“一帶一路”倡議要打造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實現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格局,必須優先鋪設一條堅實而順暢的地名之路。為此,我們積極實踐,深入探索,將“一帶一路”與“地名文化”兩個關鍵詞融匯交織,為宣傳和普及“一帶一路”地名文化打開一扇嶄新的窗口。

一是考證“一帶一路”歷史地名。組織專家學者,挖掘絲綢之路上古國名、古城邦名的來歷、演變,追溯中西文化、經濟交流的歷史,探索古絲綢之路沿線古地名的演化足跡。

二是考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名。以國家名稱這一重要地名為切入點,從經濟、政治、歷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對“一帶一路”沿線包括太平洋島國在內的80個國家進行了詳細的剖析和介紹。

三是考證“一帶一路”重要城市名。依托國際大通道,陸路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重點介紹54個著名城市名的由來及其演變過程,從區位、歷史、地理、經濟、文化和旅游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展現。

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契機,研發和推廣地名標志智能導向系統

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更加便捷的地名標志導向系統是重要內容。地名標志遍布城市的中心街巷和角角落落,是城市管理的“細胞”和“末端”,只有讓“末端”動起來,讓“細胞”活起來,城市肌體才能充滿活力。為此,從2015年開始,我們把地名標志智能化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與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研發地名標志智能導向系統。中科院電子所是我國成立的第一個綜合型電子信息科學研究所,擁有國家傳感技術重點實驗室,其傳感處理系統、圖像解譯能力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借助電子所的科研能力和技術,開展研發和推廣應用,計劃分四步走。

第一步,地名標志的數字化。利用電子所的傳感技術,把遍及城市街頭巷尾的靜態地名標志,經過傳感技術的處理改造,轉化成可及時收集街景動態數據的信息終端。

第二步,地名標志的網絡化。即把數字化的地名標志作為一個小小的城市“電子眼”,通過網絡技術連接成城市地名網(簡稱“地網”),立體感知城市環境、狀態、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變化,實現對城市管理各方面監測和全面感知。

第三步,建立數據處理中心。采集的實時傳感數據,通過網絡傳輸到地名地址數據庫,利用解譯技術對數據進行甄別、過濾、分析、整理。

第四步,建立地名標志智能管理平臺。數據處理中心將經過篩選的可用信息傳輸到管理平臺,進入民政業務和城市管理相應的模塊。這樣,城市就有了“大腦中樞”,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有了“云端管理,網絡互連,終端交互”的地名標志智能導向系統,智慧城市建設就有了可靠的依托。

目前,相關研發和落地工作正緊張進行。已獲得5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建立了地名標志智能導向系統實驗室和研發基地,管理平臺軟件設計和研發初步告一段落,改造后的智能標志已開始走出實驗室,在戶外安裝調試。另外,地名所地名地址數據庫展示平臺初步建成,我們一方面緊跟各地地名普查進程補充數據;一方面采取市場購買等手段,不斷完善更新、修正地名地址庫數據信息,著力解決目前地名地址信息局部性、碎片化的問題。

以“二普”成果轉化為指向,努力打造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精品力作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以下簡稱“二普”)是國務院部署開展的一項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的國情調查。按照工作進度,2017年3月底前,完成省級驗收,6月底前將完成國家驗收。“二普”成果轉化要充分體現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精神,充分體現便民利民的目標要求,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地名數據信息科學管理格局。因此,結合地名所的實際情況,我們從大處著眼,從小事做起,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幾項重點工作正在全面推進。

一是與北京電影學院合作,拍攝《地名中國》大型紀錄片。2017年1月12日,雙方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擬以中國文化地名為起點,以揭示拍攝地點地名內涵和文化底蘊為落腳點,深度挖掘當地人文地理延續、脈絡和閃光點,用大型紀錄片的形式,系列展現中國市、縣、鎮等拍攝對象的地名價值、歷史厚重感和文化傳承,集中反映當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人文關懷和文化貢獻,進一步發揮地名文化在文化強國戰略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前期工作準備已經就緒,今年計劃拍攝10到12集,在央視等新聞媒體上播出。這也是國內首次以電影藝術的形式拍攝地名紀錄片。

二是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合作,推出《方輿:中國地名與道地藥材》特刊。為了解決好當前中藥材產地與藥用價值不匹配的問題和中藥源產地地名古今變遷的困惑,保證中藥的用量合理、安全有效,我們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一拍即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黃璐琦牽頭,雙方抽調骨干力量,借助《方輿》這個宣傳媒介,編輯一期《方輿:中國地名與道地藥材》,正本清源,把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與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成果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社會了解最好的中藥材產地,掌握最具療效的道地中藥材。這次合作對于我們延伸與政區地名相關行業領域的結合、擴大地名研究的社會服務面,將提供有益啟示,開辟新的途徑。

三是充分利用“二普”數據,編撰《中國地名文化通志》。地名文化是地名的靈魂,蘊涵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人文底蘊和文化精髓。因此,編撰一部最新最全且最具權威性的《中國地名文化通志》顯得十分必要。近年來,我們把編撰《中國地名文化通志》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借助多方力量,采取多種方式,廣泛搜集資料,從思維、心理、哲學、政治、民俗、歷史、宗教、神話等角度,分析研究地名文化的深刻內涵,采取每縣(市)一卷的形式,把當地的地名、文化、歷史、人文、地域特點、自然景觀打包整理。

四是積極推動國家地名文化博物館建設。在傾力協助浙江、河南、黑龍江等地區建設地名博物館和檔案館的基礎上,盡力協調國家相關部門推進國家地名文化博物館的立項籌備工作。

以解決社會老齡化問題為切入點,為養老安全開啟光明行動

伴隨著養老人群和養老機構數量的不斷增加,特別是養老安全問題已引起相關部門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們作為民政部直屬單位,有責任主動地開展相關工作,發揮好自身優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基于這一想法,著眼滿足當前社會養老機構提升安全防護措施的迫切需求,2016年11月,經我們牽線搭橋,浙江省道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牽手北京福壽老年公寓,義務開展安全守護光明行動試點工作。通過設立蓄光反光標志標識,讓物品、室內外路徑在夜間亮起來;引入地名標志智能導向系統,實現點對點跟蹤、精準服務;增設老年人消防安全逃生通道等,從根本上解決老人走失、疾病突發、火災燙傷等安全隱患。2017年2月中旬,試點工作已完成驗收。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努力為養老事業打造一道堅固的安全防護屏障。

(作者為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長)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人民網,2014年8月7日。

責編/譚峰 美編/宋揚

[責任編輯:溫祖俊]
標簽: 地名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