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聲是天津的城市名片,其演出空間的變遷,折射出了城市傳統文化生存與發展的路徑與潛力。在市場經營、政府保護、藝術發展、學術研究等多元合力中,更好地對城市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創新和發展,既有助于增強城市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的整合力,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城市傳統文化 民間藝術 天津相聲 【中圖分類號】J82 【文獻標識碼】A
天津是相聲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培養相聲名家的搖籃,馬三立、侯寶林等均是從天津走向全國的相聲名家。天津相聲于2007年6月入選第一批天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于2008年6月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蘊含天津歷史民俗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天津相聲被譽為天津的“城市名片”,它既是天津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京津冀地區影響越來越大的傳統文化藝術。
相聲由貧民藝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的城市文化
最早的天津相聲是“撂地”的貧民藝術,聽眾多以城市貧民和流動人口為主,藝人的收入多靠流動聽眾多寡不計的“打賞”,主要滿足城市下層市民的精神生活需求。1920至1930年代,相聲逐漸進入茶館和堂會等場所。在開放式的“撂地”演出與半開放式的茶館、堂會和書場演出中,觀眾可自由進出或停留。同時,相聲也逐漸從貧民階層走入富貴人家,成為雅俗共賞的民間藝術。1940至1950年代,在原新聲戲院的逢陰歷年根業務場中,相聲已經成為“倒二”(即倒數第二個節目),僅次于壓軸的京韻大鼓等戲曲節目。
1940年代,隨著電臺的快速發展,相聲在電臺播放成為一種時尚。常寶堃就是受益于劇場和電臺而成為了當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相聲演員。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先生,在經歷了從鳥市的聲遠茶社和“撂地”表演,到慶歸茶館,再到大觀園、寶和軒、小梨園等茶園和劇院的表演之后,也開始在電臺中播演相聲。由此,電臺相聲成為了一種新的城市風尚。至今,天津還有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專門播放相聲的廣播電臺,即“天津人民廣播電臺天津相聲廣播”。該廣播每天早晨6點開播,“快樂驛站”“歡笑在路上”“一聽可樂”“老活聽不膩”等相聲節目一直播放到凌晨,天津的其他廣播電臺也會在黃金時段專門播放相聲,以提高收聽率。
1960年代至19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相聲在天津的表演空間受到擠壓,但馬三立、高英培等相聲藝術家卻仍然堅守著這門藝術。1980年代,電視相聲成為新的潮流,以馬三立、侯寶林、馮鞏、劉亞津等為代表的一代代天津相聲藝人皆由此走向全國,將相聲的“天津味”傳播至全國各地,天津“哏都”“樂都”的形象逐漸形成。
天津相聲茶館的數量持續增長,展現了相聲的旺盛生命力
1990年代,相聲茶館在天津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產生全國性的影響。近20年來,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相聲茶館幾乎覆蓋了天津市內六區,諸如紅橋的謙祥益茶館、半木會館;南開區的金樂茶樓、鼓樓茶館、名流茶館、老城小梨園、同悅興茶社、南開文化宮;和平區的名流茶館、中國大戲院小劇場、和平文化宮、勸業場天華景戲院;河西區的西岸相聲會館;河北區的明月茶樓、中冊公園曲藝廳等。這些茶館少則能同時容納80至180名觀眾,多則可容納300至320名觀眾。
隨著相聲茶館數量的持續增長,相聲社團的數量也不斷增多。以名流茶館、謙祥益文苑、西岸相聲會館為代表的三個“大茶館”均位于商業或文化中心,各相聲演出社團穿行在各大小茶館之中,這些茶館不同程度地受到政府、商家和專業學校或高校相聲社團的支持。例如于2011年10月開張的西岸相聲會館,就是由桂發祥飲食集團、河西區新聞中心投資,聯合河西區文化局、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相聲廣播共同經營的一家相聲會館,天津相聲廣播組織的“天廣樂相聲社團”是這里的主要演出團隊,多以年輕演員為主,他們所表演的傳統相聲和新創相聲均具有非常濃郁的時尚元素,這里的觀眾也多以“80后”“90后”的青年人為主。
2000至2016年間,北方網、茶館和相聲藝人的微博、微信等多種網絡媒介先后參與到了天津相聲的演出、宣傳、點評等活動中來,現實的交通媒介也進一步推動了茶館相聲的發展。加之鐵路運輸技術的不斷突破與發展,京津冀等地已經逐漸形成公交化的運營規模,既方便了天津相聲藝人的演出,更方便了京津冀地區的諸多觀眾能夠隨時往返于氣氛獨特的天津茶館,品評相聲。以謙祥益文苑和名流茶館為代表的“傳統相聲茶館”,主要面向本地和外地觀眾演出傳統相聲與新創相聲段子;以西岸相聲會館為代表的“新派天津相聲”,主要面向天津市民中的青年觀眾群體,并由此引領了以追捧新素材為主的相聲劇時尚。
在古色古香的茶館里,在看似簡易的舞臺上,相聲藝人在觀眾的叫好聲、認同聲中,品世間百味、看人情冷暖。打開收音機、電視和各種網絡工具,人們均可隨時隨地感受到天津相聲“俗而不粗”的表演:既有市民家長里短的調侃,也有國際國內政治事件的舉重若輕;既有子曰、詩云的文人才氣,也有三國、紅樓的經典新說。天津相聲的內容既傳統又時尚,但通俗化、娛樂性與諷刺性始終圍繞著“哏兒”的相聲特質。正因為如此,天津相聲聽眾日益趨向于年輕化,職業群體趨向于醫生、教師等知識分子群體,欣賞內容趨向于時尚潮流,打破了相聲受眾多是中老年人群體的局限,也彰顯了這門傳統藝術在變遷與發展中的旺盛生命力。
在國家的支持下,相聲人才培養走上了專業化道路,名家迭出
相聲藝術的從業人員從最初的“下九流”逐漸向多元化發展,既有馬氏相聲(以馬三立為代表)、楊氏相聲(以楊少華為代表)等傳統的子承父業的藝人,又有自學成才與學校集中培養并最終向以師帶徒過渡的多樣化復合型藝人,如裘英俊、張番等。傳統的相聲藝人最初屬于自由職業者,憑技藝輾轉謀生,收入和表演都具有流動性和不穩定性。新中國成立后,相聲藝人逐漸邁入正軌,不少相聲藝人被納入政府組建的文藝團體中,如馬三立進入天津市曲藝團,郭榮起加入天津廣播曲藝團,后又轉入天津市曲藝團。正是他們帶動了相聲這門藝術的發展,使天津成為茶館相聲與民間相聲藝術團體的領頭者,其演出模式也產生了全國性的影響。
1980年代,在國家的鼓勵和扶持下,中國北方曲藝學校成立并開始培養專業的相聲人才。21世紀以來,地方政府對被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天津相聲不斷投入力量。不僅如此,學校教育、民間自發組織也紛紛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他們不斷相互促進、相互交流。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天津相聲名家迭出。以裘英俊、于謙等人為代表的高校才子和以張番、張堯等人為代表的北方曲藝學校專業人才,紛紛為相聲的發展與革新注入新的活力。與此同時,以天津社會科學院、天津市藝術規劃研究院、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研究人員為主體的科研團隊也在相聲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
從古老的“天子津渡”,到工業重心,再到多元化與國際化的大都市,天津的這一發展歷程見證了天津相聲在傳播空間、傳承主體、傳播受眾、傳播內容等方面的變遷。在推動天津相聲發展的多重合力中,一代又一代相聲藝術從業者們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拓進取,履行著他們傳承與創新的職責與使命。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民俗學會理事)
【注:本文系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城市文化場域中的天津相聲”(項目編號:B12070)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王兆祥:《天津文化通覽》,天津:天津市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②薛寶琨:《中國的曲藝》,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0年。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