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是以實踐的方式存在和發展的。人類的實踐活動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人類社會的生成和發展的歷史性活動。整個人類活動,如果我們要進行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認識世界,另一類是改造世界,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知”和“行”。認識世界不是目的,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但是,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須以正確認識世界為前提。也就是說,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我們必須首先改造主觀世界。因為人們想要有效改造世界,必須首先搞清楚兩個認識問題:一是這個對象“是什么”,這是一個事實判斷;另一個是“想把它改造成什么樣子”,這是一個價值判斷。事實判斷所對應的世界是一個“實然世界”,價值判斷所對應的世界是一個“應然世界”。“實然世界”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現實,“應然世界”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理想。理想和現實不可能完全割裂,但是二者也不可能完全重疊,總是保持著或遠或近的距離。那么,把理想和現實連接起來的中介和橋梁是什么呢?就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現實實踐。因此,人類做出所有實踐活動之前必須首先做出決定,所謂決定也就是對行為客體做出“是非利弊”的判斷,即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缺一個方面,都不可能有效地改造世界。事實判斷服從唯物論原則,而價值判斷服從價值理性。價值理性回答“改造世界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這個根本問題。一個人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對一個事情的看法和價值選擇不同,就決定了其具有不同的理想和信念,也就本質上決定了他的品格和情懷。
作為人才,首先要有愛國愛人民的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家國天下的人文精神,這都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作為前提。否則,即使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擁有再非凡的能力和本領,也很難擔負起建設國家、發展社會、造福人民的歷史重任。而青年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必須不斷接受人文精神的滋養和理想信念熏陶。
人才的成長需要一個自由民主的制度環境,以培養自由個性。科學的本質在于創新。人才作為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必須富于創新精神,具有自由個性。
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是人才應該具備的基本品格。創新的過程中有一個質疑權威的過程,是對現有認識的超越和突破。從尊重權威到質疑權威,再到超越權威,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創新活動不斷展開的過程。任何創新總離不開對前人成果的繼承,這一點正如牛頓所說的,“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因此,創新活動的進行首先要尊重權威。但是,創新并不是只對前人的成果繼承和肯定就可以了,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批判、質疑、改進甚至革命,進行突破和超越。對現有成果的否定、突破和超越,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創新活動離不開在尊重權威基礎上質疑權威,唯有如此才能夠超越權威。創新需要科學精神、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正是在批判性繼承中的強烈的思想撞擊中,創新才得以實現。而批判精神的弘揚是以一個自由民主的制度環境為條件的。如果沒有這么一個寬松的制度環境,那么誰還敢于批判,誰還能夠批判,誰還愿意批判,恐怕“明哲保身”“得過且過”是最明智的選擇,創新何以發生,人才何以成長?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責編/潘麗莉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