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在校學生最多的國家。相對于我國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受教育群體,無論是科學技術成就、人文藝術貢獻,還是新產品新品牌新商業模式,創新人才還是顯得太少。這讓我想到“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我覺得我們現在對“人才”的理解偏窄。我們一說人才就是指高層次人才,指的是院士或者是“千人”“長江”“杰青”等,好像一定得有個“帽子”才叫人才。實際上除了這些人,中國還需要大量的適應市場經濟,適應企業需求的有專業訓練、有技能的人。他們不一定有多高的學歷,但只要能勝任有競爭力的工作,就應是人才。
我們現在的人才培養,有點既不“頂天”又不“立地”。一方面,大學教的好多東西與現實脫節,使得很多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無法適應企業和市場的需求,這是不“立地”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上,我們教的東西往往又太具體,太專業化,不利于創新創造,這是不“頂天”的問題。
我們的教育體制,確實有它的長處,所以才會有現今快速的經濟社會發展。但是它也有突出的短處,其中一點是不利于創造性人才的成長。我想其中的一個關鍵點是我們對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總是局限在“知識”上。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獲取知識,好像就是教育的全部內容。但創新人才教育,僅靠知識積累就可以嗎?
創造力確實需要有知識,但不僅僅是知識。愛因斯坦的兩句話一直對我影響很深,一句是“我沒有特殊的天賦,我只是極度地好奇”,另一句是“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從這兩句話中受到啟發,我提出一個簡單的假說,就是創造力等于知識乘以好奇心和想象力。知識越多,未必創造力越大,也就是說,創造力并非隨著受教育時間的增加而增加。當然,知識通常是隨著受教育的增多而增多,這沒有錯。經濟學家度量“人力資本”的通常做法,就是計算受教育的年限。但是,好奇心和想象力與受教育年限的關系就沒有那么簡單了,它們取決于教育環境和教育方法。
如果創造力是知識與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乘積,那么隨著受教育的時間增加,前者在增加,而后者在減少,作為兩者合力的創造力,就有可能隨著受教育的時間延長先是增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會減少,形成一個倒“U”字形狀,而非我們通常理解的單純上升的形狀。這就形成了創新人才教育上的一個悖論: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識而提高創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壓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減少創造性。這兩種力量的合力使得判斷教育對創新人才產生的作用變得困難,但是能解釋為什么有些大學輟學生很有創造性。
所以我對“錢學森之問”有一個簡單的回答:不是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們的學校在增加學生知識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減少了創造力的其他元素,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果這個反思成立的話,改變現狀就必須創新大學的教育模式。
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創新,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創新人才培養。我們缺乏的不是重視,也不是投入,而是創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