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老漂族”的“水土不服”

核心提示: 隨著人口流動和老年贍養脫離的常態化,“老漂族”的出現具有某種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老漂族”也面臨諸多風險以及挑戰。其中,漂族老人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的突出一面是精神養老問題,無論是安養、樂活還是善終,理想養老的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對精神養老的關注和考量。應著力在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的指引下,構建“自我養老為主、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為輔”的多支柱養老模式。

【摘要】隨著人口流動和老年贍養脫離的常態化,“老漂族”的出現具有某種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老漂族”也面臨諸多風險以及挑戰。其中,漂族老人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的突出一面是精神養老問題,無論是安養、樂活還是善終,理想養老的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對精神養老的關注和考量。應著力在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的指引下,構建“自我養老為主、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為輔”的多支柱養老模式。

【關鍵詞】“老漂族” 老齡化 養老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人口非農化、城鎮化、少子化、老齡化和移民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去了異國他鄉、進入大小城市打拼,其中一些老年人因為種種原因離開熟悉的家鄉、來到陌生的城市甚至異鄉和兒孫團聚一起生活,人口學稱之為“流動老年人口”,媒體則形象地稱之為“老漂族”。“老漂族”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在我們周遭的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老年人,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人口現象,既關乎老年民生、民權和民意,也關系到社會政策和公共服務的走向。僅就國內而言,國家衛計委2016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戶籍不在原地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60歲及以上流動老年人口數量近1800萬。雖然“老漂族”隱沒在龐大的城市人口總量、建筑森林和異土異俗中,然而近2000萬的流動老年人口無論如何是一個驚人的規模,包含著豐富的內容。

“老漂族”出現,是母家庭和子家庭團結重建的需要,一方面是老年人的養老、照料和情感需要,另一方面是再創家庭的發展需要、兒孫的人力需要和孝心需要,常見的如需要老年父母的經濟支持、家務幫助、帶孩子或者將父母接到身邊盡份孝心。在快節奏的社會變革中,家庭代際之間的居住安排可能分離可能聚合,但只要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保持某種親密程度以及需要的緊迫性,親子異地合住的可能性就會轉化為現實性。

水土不服和代際沖突是老漂一族的共性問題

老年人異地生活會有諸多困難,可能遇到水土不服、代際沖突、鄉愁難了、社會保障缺乏等問題。

首先是水土不服問題。這個包括了環境和文化雙重意義上的“水土不服”。生活環境的變化對老年人的社交、生活等產生重要影響。從文化的意義上來說,人是文化的生物。中國文化重視熟人文化,費孝通先生早年提出“差序格局”概念說明了鄉土關系、血緣關系對于中國人的重要意義。到了陌生地方,因為文化差異,鄉音難改的老年人容易在心理上自我認同為異鄉人,很難將他鄉認同為故鄉,因此只有漂泊感而沒有歸屬感。“異鄉人”身份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必將導致深層次的社會心理隔閡,產生內心的孤獨。心安處才是家才有家。老年人的漂泊感和孤獨感來自于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其次是代際沖突問題。人和人的關系有點像刺猬,挨得近扎得慌,離得遠沒溫暖。家庭是世界上“戰爭”發生最頻仍的地方之一。尤其是當下,老年人更是缺乏傳統尊老文化的保護而被邊緣化。中國人的代際關系中比較難處理的是親子關系,特別是婆媳關系。老年人有兩個舞臺和世界,一個是家庭的舞臺和世界,另一個是社會的舞臺和世界。老漂族屬于異地養老,他們很可能因為失去外部世界而導致心情郁悶,退回“家庭世界”則容易激發代際矛盾。跨國異地養老容易遭遇廣義的文化沖突,下一代很可能已經被異文化所同化,出現“中國人、外國心”“農村人、城市心”“家鄉人、異鄉心”這種人與心背離的情況。結果雖然是親人,卻很可能了無親情,陷入更深的孤獨。“老漂族”因為感覺為了子女的家庭付出太多卻遭遇不公平對待,心中有怨恨卻無處訴說,潛伏在冰山下的危機并不少。心理失衡的“老漂族”會對子女的一些過頭話非常敏感,容易受傷和被激怒。“老漂族”的心理危機看不見摸不著,但恰如一柄雙刃劍,極具殺傷力。“情緒炸彈”一旦埋下,只要引信點著,就會爆炸。

鄉愁難了和社會保障缺乏是“老漂族”面臨的重要問題

“老漂族”普遍患有“思鄉病”,故土難回,鄉愁難了。對于“老漂族”來說,離開家鄉的最大風險,就是與熟悉的社會支持系統相脫離,造成生活的失重。老來思鄉情更深,樹高千丈葉歸根。養老以安心舒心開心為上。年逾花甲,背井離鄉,徘徊于親情和鄉愁之間,這樣的老人不在少數。

身體不舒服可以吃藥,但心里不舒服就難解決了。很多“老漂族”不敢讓自己閑下來,停下來就想老家。有些“老漂族”雖然經過了詳細的身體檢查,結果一切正常,但就是覺得渾身不舒服。實際上是“老漂族”各方面不適應引發的心理病繼而引發身體不適。作為“老漂族”,不妨主動融入社區活動、共融共生;嘗試與小區里的其他老人多接觸,建立友誼,如能找到投緣的朋友最理想。有些大半輩子從沒分開過的恩愛夫妻,因為種種原因只好分居兩地。如果老年夫妻兩地分居,一定要經常打電話關心對方,用愛和溫暖驅散空巢空心的寂寞和寒意。

由于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戶籍制度將一系列城鄉社會制度二元化了。老來多病是一個規律,老年是疾病風險高發時期,通常醫療保障對老年人來說格外重要。由于當地沒醫保,“老漂族”最怕上醫院更怕住院,外地老人往往面臨異地不能報銷或者報銷比例很低等問題,或者異地報銷耗時耗力實在“傷不起”。很多漂族老人有病寧愿扛著,或者自行在小診所開點藥緩解一下癥狀,或者平時看看中醫,實在難受了或者得大病了才回老家看病。這種“同城居住生活卻社保待遇不同”的情況比比皆是、由來已久。有些漂族老人病重失能,需要兒女照顧,更是增加了子代負擔,也平添了不少內疚的心理壓力,極大影響著漂族老人的生命質量和兒女家庭的生活質量。如是觀之,我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安排還沒有建筑在“國民權利”基礎上,沒有充分考慮到處在邊緣化狀態的漂族脆弱老人他們渴望“一碗水端平”的社保訴求,社會福利公正可謂任重而道遠。

《晏子春秋》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我們不妨稱之為“橘枳變味效應”,講的是環境的不同對同一種物種所產生的變異性。“老漂族”的異地養老也暗藏著“橘枳變味效應”,而且兩地的文化、環境、生活習慣等反差越大,養老的不確定性、不適應性的風險也將越大。異地養老有幾個風險點——對環境和文化熟悉不熟悉、了解不了解、適應不適應,對家庭內部的代際沖突有沒有思想準備有沒有應對辦法,養老有沒有留后路等。異地養老由于環境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性,屬于典型的風險決策。異地養老包括了遷居式、流居式和旅居式三種,異地家庭團聚式養老失去了自我養老的某種獨立性,是有風險的。所以,對老年人來說,沒留后路的異地養老當慎之又慎。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經進入以自我養老為中心的多支柱混合養老時代。老年人要保證養老安全和老年尊嚴,就必須保證經濟獨立、住房獨立、生活獨立、決策獨立和人格獨立。不爭的事實是,獨生子女難防老,異地養老難上加難,不留后路的異地養老更是存在風險。成功的老齡化就是盡可能保持養老的獨立性,減少養老的依賴性。自我養老的本質就是獨立養老,但不爭的事實是,自我獨立養老的完整性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挑戰增大。比較而言,在少子老齡化和老年空巢化的情形下,我們可以看到獨生子女家庭在養老方面缺乏回旋余地、也缺乏抵御風險的能力,獨生子女父母要放棄幻想,自我獨立養老是最值得提倡的。

(作者為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

【參考文獻】

①《該如何正視“老漂族”現象?》,網易新聞,2016年10月21日。

責編/潘麗莉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溫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