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減貧作為新形勢下精準扶貧工作的新理念,是完善我國扶貧開發機制的方式方法。因此,必須創新綠色減貧的融資手段和渠道,將綠色減貧納入政府扶貧考核機制。與此同時,還要提高大眾綠色發展意識,加強區域聯動協調,促進共同發展。
【關鍵詞】綠色減貧 綠色發展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貧困地區多為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的地區,環境惡劣造成了經濟落后,個別地方政府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短時間內快速發展,往往選擇一些收益較快,但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讓當地環境變得更加惡劣。所以,扶貧工作和保護生態的工作逐漸重合,綠色減貧促進可持續發展變得尤為重要。
綠色減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扶貧方式,它是開發式扶貧的升華
綠色減貧和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進入21世紀之后,各國紛紛將“低碳綠色增長”作為國家發展的長遠打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8年提出綠色經濟倡議,美國、歐洲各國,以及日本都紛紛推出“綠色新政策”,大力投資再生能源等一系列綠色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刺激經濟增長。2012年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大會,主題是“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世界性的綠色經濟、綠色發展是全球范圍政治經濟交流的熱點。綠色減貧作為世界范圍內的低碳扶貧項目,在亞非拉貧困地區具有重要意義。在全球化的今天,綠色發展和綠色減貧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綠色減貧的核心:以人為本。黨的十八大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特別強調了以人為本的綠色發展,同時,近年來綠色貧困、綠色發展與減貧、綠色減貧等新理念也引起各級黨政機關和扶貧工作者的注意,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實踐。綠色減貧是有利于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新模式,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綠色減貧是低碳扶貧方式。國內外都有先例表明,很多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會為了促進經濟增長而忽略環境問題,導致“先破壞后治理”的社會問題。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為了精準扶貧,縮小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應該積極探索低碳綠色減貧之路。
綠色減貧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多維扶貧理念。綠色減貧要全面多維度的面對扶貧問題,讓貧困地區人民不僅在收入經濟上有所提升,還應該在生活水平上有所改善,保障人民生活必須的衣食住行,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保障人民的精神文化,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綠色減貧是一種可持續扶貧。黨的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同樣,在扶貧工作中也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減貧。綠色減貧將扶貧工作與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形成多維度的發展模式,體現了人與自然、資源和諧發展,也體現了人與人的和諧發展,維護公平正義原則。
綠色減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扶貧方式,它是開發式扶貧的升華。綠色減貧是繼開放式扶貧后的又一創舉,它將對貧困地區不斷“輸血”式經濟支援,改為從根本上“造血”式轉變,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支持、鼓勵貧困地區干部群眾改善生產條件,開發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產,增強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形成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的自我積累與發展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解決溫飽、脫貧致富。
科學精準地實施扶貧考核至關重要
將綠色減貧納入政府扶貧考核機制。需要通過扶貧考核機制強化扶貧工作。完善政府扶貧考核機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貧考核工作流程方案,科學精準地實施扶貧考核至關重要。在扶貧考核中,一級指標有四點: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生態文明考核即綠色減貧的一部分,生態文明作為扶貧考核的四大考核目標之一,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綠色減貧的重視,而根據貧困縣類型不同,貧困考核的側重點也將發生改變,對于自然環境惡劣的貧困地區,貧困考核必須加大生態文明和人民生活的權重,減輕對GDP的考核要求,才能在扶貧考核中體現公平正義原則。
積極探索綠色減貧的新方法。一是產業綠色化,發展低碳產業,保持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將貧困地區因地制宜地改造為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等一系列風景旅游區,也可以根據當地的特征申報紅色文化旅游或民俗文化旅游,以旅游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達到綠色扶貧的效果。二是綠色產業化,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建立低碳農業園區,生產具有特色的綠色有機食物,提高農產品質量,滿足本地區需求的同時,也可以出口外國,獲取經濟效益。加強有機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將部分農產品打響知名度,有利于綠色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鏈條式發展,推動循環農業,發展生態農牧業,將森林資源與林下種植業結合起來,發展形成綠色產業化,達到綠色減貧的效果。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科學和技術。將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綠色發展有機結合。在環境惡劣的貧困地區開展因地制宜的管理辦法,如退耕還林還草、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種植生態林區、甄選經濟作物種植、發展生態旅游業等,既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又可以為貧困地區帶來經濟收益。將科學技術引入到貧困地區,為貧困地區研發一系列適合當地環境發展的低碳科技產品,如推廣家用太陽能燒水設備、小型風能發電、太陽能路燈、沼氣系列生物能轉化等一系列新能源,可以為缺乏資源貧困地區提供更多能量,也促進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
綠色減貧要加強區域協調,創新融資手段
加強區域聯動協調,促進共同發展。貧困地區應該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緊密聯系,貧困地區連城片,經濟發展模式類似,共同治理,可以借鑒區域聯動治理污染,跨區域突發事故治理方案等經驗。與本省、本市的其他城市建立起溝通的橋梁,相互幫助,共同脫貧。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可以與貧困地區結為互幫對象,利用經濟發達城市的優勢幫助貧困地區脫貧。進一步完善貧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政府服務管理水平。根據貧困地區的地勢地貌修建符合本地區需求的鐵路、公路、橋梁、港口等與外界聯系的通道,同時,政府要加強軟實力建設,對人才進行大規模的培訓,提升素質,提升能力。讓人才們積極投身到綠色減貧工作中,真正把軟實力做優、做強,打造軟環境與硬環境,為大旅游、大康養提供環境和條件,完成綠色減貧的任務。
創新綠色減貧的融資手段和渠道。綠色減貧一直以來都依靠國家和政府的投資和幫助,在新形勢下應該積極探索融資新模式,鼓勵大型企業和海外僑胞加入“綠色減貧”基金,為貧困地區爭取更多的經濟支持。開創政府、企業、人民、海外投資多方面參與的扶貧計劃,成立“多邊綠色減貧模式”,政府積極促進優秀大企業和貧困地區的定向綠色扶貧合作,也可以為貧困地區申請國際綠色援助項目,如“國際綠色扶貧互助基金”、“森林綠色碳伙伴關系基金”、“世界銀行碳基金”等,以此為綠色減貧爭取更多的支援。
提高大眾綠色發展意識。個別貧困地區因貧困和歷史原因,普遍經濟落后,文化教育水平較低,人民對于綠色發展、低碳環保沒有概念。所以,黨和國家更應該加大對于綠色發展的宣傳,調動起最廣大人民對于發展綠色經濟的積極性,倡導低碳生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全國范圍內倡導低碳生活,樹立綠色理念的同時,加強教育,對干部、人民進行低碳、綠色、環保方面的教育。積極開展綠色低碳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的活動,目的就是培育人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低碳、綠色的生活深入人心。通過這些措施,達到良好效果,人民的觀念大大改變,出行選擇騎著公共自行車或者乘公交車,將綠色發展、綠色減貧的理念傳遞到每一個人心中。綠色減貧作為新形勢下精準扶貧工作的新理念,是順應國家深化改革的理念要求,也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必然使命。全面踐行綠色減貧,實現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的目標。
(作者分別為陜西科技大學教授;陜西科技大學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編寫:《脫貧攻堅政策解讀》,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
②李延:《精準扶貧績效考核機制的現實難點與應對》,《青海社會科學》,2016年第3期。
責編/肖晗題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