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互聯網+”對商業銀行沖擊有多大

核心提示: “互聯網+”已經成為新時期中國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互聯網+銀行”模式的雛形已經在互聯網金融中得到體現。從根本上來說,“互聯網+”對于傳統商業銀行的沖擊并非是顛覆性的,因此傳統商業銀行可以采用“互聯網+銀行”的形式來探索新的業務形式和服務類型。

【摘要】“互聯網+”已經成為新時期中國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互聯網+銀行”模式的雛形已經在互聯網金融中得到體現。從根本上來說,“互聯網+”對于傳統商業銀行的沖擊并非是顛覆性的,因此傳統商業銀行可以采用“互聯網+銀行”的形式來探索新的業務形式和服務類型。

【關鍵詞】“互聯網+” 商業銀行 經營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金融從2014年正式進入中國大眾視野,尤其在大數據和一體化征信體系下,其優勢得到較多體現,使得傳統銀行業受到顯著沖擊。“互聯網+”理念下金融行業的發展有效融合了互聯網技術,并充分迎合了互聯網環境下大眾的消費、支付行為習慣,這也是互聯網金融企業相較于傳統商業銀行的獨特優勢所在。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最為典型的特征有如下幾點:第一,以螞蟻金服、陸金所等互聯網金融機構為代表,大量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始全面起跑,并且大規模占據個人信貸、中小企業融資市場;第二,互聯網金融機構依托大數據和網絡支持,通過用戶優勢和網絡快捷服務優勢,迅速搶占傳統商業銀行的支付用戶市場;第三,部分傳統商業銀行開始采用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的方式優化自身金融生態,借機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

從上述特點來看,“互聯網+”已經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市場產生了一定沖擊,這種沖擊并非是絕對化的顛覆。從本質上來說,互聯網金融的核心業務為信用借貸、信用支付、網絡借貸等,其中網絡征信體系是其主要優勢所在。一些互聯網企業將互聯網金融與旗下的網購平臺融合,實現了更為便利的“互聯網+購物”的金融服務模式,也是一種通過業務覆蓋面實現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壓力競爭的有效手段。

“互聯網+”對傳統商業銀行的主要沖擊

首先,在收入擠占方面,“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中間業務以及資產業務產生沖擊,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傳統商業銀行的收入渠道。

在負債業務方面,傳統銀行的存款業務受到了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顯著沖擊。2015年相關數據顯示,當年中國十六家上市銀行的存款總額相較2014年下降了2.35%,其中主要被互聯網理財基金搶占,還有部分客戶的存款被P2P網貸平臺吸收。隨著負債業務的下降,傳統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利差也會進一步縮小。

在中間業務方面,2015年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明顯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搶占,2016年雖然政策上限制了網絡第三方支付的支付與存款限額,網絡支付平臺的年支付規模仍超過25萬億元,傳統商業銀行通過銀行卡手續費、轉賬手續費等獲取收入的渠道被顯著壓縮。

在資產業務方面,商業銀行過于嚴格的審核使得信貸業務的發展受限,加之受到中國經濟轉型影響,傳統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粗放發展模式中的問題逐漸被放大,小微企業開始大規模轉向網絡P2P信貸。因此,“互聯網+金融”業務對傳統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其次,在服務沖擊方面,從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來看,互聯網金融所產生的影響主要有三點:一是弱化了傳統銀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傳統商業銀行在金融領域中始終是作為中介角色出現,然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商業銀行中介角色的構成要素可以被更多的互聯網企業所獲取,例如網絡條件下信息的獲取成本降低,更多的電商平臺可以收集到大量的金融用戶信息,以實現儲蓄者與資金短缺者間的信息交互,平衡信息不對稱問題,等等。

二是弱化了商業銀行的網絡支付占有率。目前第三方支付平臺已經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必備,以往銀行的結算支付功能已經被嚴重弱化。即便是傳統商業銀行,也開始在原有網絡銀行的基礎上推出快捷支付,未來不需要銀行卡、信用卡并且隨時隨地可支付的方式很可能成為主流。

三是以高效、特色化的服務模式削弱了傳統商業銀行的服務優勢。自一系列網絡借貸業務出現后,許多在傳統商業銀行服務模式下無法獲得很好融資條件的中小企業和個人用戶開始轉投網絡借貸,其中對商業銀行沖擊最大的就是中小企業客戶群體的流失問題。

傳統商業銀行可以采用“互聯網+銀行”的形式來探索新的業務類型

從根本上來說,“互聯網+”對于傳統商業銀行的沖擊并非是顛覆性的,因此傳統商業銀行可以采用“互聯網+銀行”的形式來探索新的業務形式和服務類型。結合商業銀行的業務特點和互聯網金融發展方向,筆者總結出如下四點可行的發展模式:

第一,互聯網+銀行支付。第三方支付平臺最初通過便捷支付的特點來吸引用戶,當然也有其產業布局下共生客戶群體的支持。但這兩點傳統商業銀行都能夠實現,在支付便利性方面,銀行可以與各大電商平臺進行合作,提供快捷支付服務;傳統商業銀行大多有著十分廣泛的負債業務客戶群體,這也為其便捷支付業務的推廣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二,互聯網+中小企業融資業務。從根本上來說,網絡借貸業務大都集中在對中小企業客戶需求的供應上。此外,網絡平臺提供了更便利的征信條件,而借助大數據資源也能進一步降低此類業務的風險。傳統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對征信模式的改革來實現與網絡借貸的抗衡。

第三,互聯網+個人客戶投資理財業務。目前大多數借貸平臺的投資客戶都是看重平臺所提供的靈活理財模式,雖然這種理財模式相較于高風險理財的收益較低,但更為靈活和穩定,符合當前中青年群體的理財條件和需求。而傳統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往往對于資金的綁定期過長,對此傳統商業銀行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收集客戶需求,制定更符合時代需求的理財產品,增強客戶粘性。

第四,互聯網+風險管理業務。風險管理業務在目前的網絡金融行業中并未全面推廣,這實際上是網絡金融行業在用戶消費與理財數據方面的分析不到位所致,同時也缺乏相應數據。而傳統商業銀行在用戶個人基本信息的掌握上更為全面,能夠借助網絡數據與內部數據進行更合理的風險分析,幫助用戶進行風險控制,甚至向其他互聯網金融平臺提供有償的征信支持等。

傳統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沖擊的合作式發展

商業銀行除了要進行“互聯網+銀行”改革外,還要在服務模式和服務渠道上進行深入改革。首先,商業銀行可以考慮進軍電商平臺或者與電商平臺進行對等合作。雖然傳統商業銀行有一定的規模和用戶群體優勢,但目前電商平臺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銀行要盡快成立一個有穩定客戶群體、穩定客戶評價、穩定業務流量的電商平臺,難度仍是相當大的。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電商平臺的開發更重要的是收集大數據信息,以輔助自身核心業務的發展。綜合比較而言,銀行直接進入全面化的電商平臺競爭并不是一種理想的選擇,但可以發展規模較小的電商平臺類型,例如合約手機銷售平臺等。

其次,銀行可以與網絡金融企業進行平等合作,充分實現共贏。在具體的實踐中,銀行可以借助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數據優勢,進行客戶群體需求的細化分析,提供更具人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在合作中,可以向互聯網金融企業提供資源支持等,實現互補發展。商業銀行在向網絡金融領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幾個問題:一是要注意合作過程中自身的地位保障,充分利用雙方的互補優勢;二是要注意對方的戰略發展方向是否與自身相契合,也要注意其所處行業、企業信譽、發展經驗等,慎重選擇合作對象;第三,要盡量爭取合作中的主導者位置,這樣可以對參與者的不合理訴求、違背相關規定的行為進行有效規避。

(作者為洛陽理工學院副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張英凱:《國內互聯網銀行的發展近況解析》,《清華金融評論》,2016年第4期。

責編/張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溫祖俊]
標簽: 商業銀行   沖擊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