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圍內,海洋經濟能夠拉動經濟增長、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對于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海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的壓力也逐漸增加,這些壓力不僅來自于各國經濟活動范圍的擴大、強度的增加,也來自于全球氣候的變化,生態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如不能從國家、地區和國際社會,多層面、多角度的對海洋經濟采取更有效的綜合治理,海洋經濟的潛力就難以充分發揮出來。這要求各國在科學研究、裝備制造、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支持、國際咨詢與決策等領域實現溝通合作。《國家治理》周刊編輯部梳理了國外海洋經濟發展的理論、案例,并總結其中有益經驗,以期對我國海洋經濟今后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國外海洋經濟發展概述
海洋經濟的內涵
在歐盟范圍內,各國普遍認為海洋經濟是包括產業經濟和跨產業經濟在內的一切與海洋、海岸線等有關的經濟活動。這既包括與海洋有緊密關系的經濟活動,也包括與之有間接關系,但對相關海洋產業發展具有基礎支撐作用的其他經濟活動,且這些經濟活動可發生在任何地方,包括內陸國家。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海洋經濟相關研究表明,在界定“什么是海洋經濟”時,必須將不可量化的自然產權和非市場性的物品及服務包含在內,否則這個定義就是不完整的。由此可見,海洋經濟可以被定義為一切以海洋為基礎的產業的經濟活動,以及和海洋生態系統有關的任何資產、商品、服務的總和。此外,海洋經濟研究方法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各國對海洋產業的計劃和管理。
海洋經濟的發展歷程
盡管人類在對海洋的探索與利用方面的歷史十分久遠,但是20世紀初以前,人們對于海洋的認識與實踐仍局限于海洋表面,即對于海洋的利用著重于海洋交通運輸。1947年,世界上第一座近海石油平臺在墨西哥灣建成,這標志著世界海洋活動形式的轉變,即由原來的以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漁業為主的傳統海洋利用模式向更高層次的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模式的轉變,也標志著近代海洋經濟的一次跨越性發展。
20世紀60年代,以臨海國家為主的世界各國,開始將海洋開發定為基本國策,競相制定海洋“開發規劃”和“戰略計劃”。例如,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在1960年提出“向海洋進軍”口號,美國制定《海洋戰略發展計劃》,英國頒布《海洋科技發展戰略》,日本提出《海洋開發推進計劃》,而韓國則把海洋作為其民族的“生活海、生產海、生命海”。相關專家學者對于海洋經濟的研究,也是推動海洋經濟蓬勃發展的動力。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都在海洋經濟的研究方面取到了突出進展。
1994年正式生效的《聯合國海洋公約法》標志著國際海洋秩序的形成和人類和平利用海洋、全面管理海洋時代的到來。進入21世紀,不論是經濟學領域還是海洋產業技術的發展和革新都使得人類對于海洋經濟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深化,海洋經濟的發展進入更深的層次,各國也開始制定更全面的海洋發展規劃。例如,美國制定《21世紀海洋藍圖》、歐盟制定《歐盟海洋政策綠皮書》、日本《海洋白皮書》等。21世紀之后的海洋經濟研究,也逐步轉向以政府為主導、以指導各國海洋政策為目的的綜合性學術行為。
國外海洋經濟的發展經驗
美國:打造國際競爭優勢地位,實現海洋經濟發展
美國政府具有強烈的海洋戰略意識,并認識到自身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受到威脅,下決心重新審視和制定更加具有戰略意義的海洋發展政策,從而決定了制度變遷的強制性,屬于自上而下的變革。
美國政府歷來重視海洋發展戰略及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早在196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海洋資源與工程開發法》,要求成立海洋科學、工程和資源總統委員會,對美國的海洋問題進行全面審議。1999年,美國成立國家海洋經濟計劃國家咨詢委員會,啟動實施《國家經濟計劃》(NOEP)。該計劃的宗旨就是提供最新的海洋經濟及海岸經濟信息,并預測美國的海岸領域以及海岸線可能會出現的一些趨勢。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海洋法令》,提出制定新的國家海洋政策的原則,即有利于促進對生命與財產的保護、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海洋環境、防止海洋污染,提高人類對海洋環境的了解;加大技術投資、促進能源開發等,以確保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領導地位。這是美國30多年來第二次全面系統地審議國家的海洋問題。2004年,海洋政策委員會正式提交了名為《21世紀海洋藍圖》的國家海洋政策報告。隨后,美國公布《美國海洋行動計劃》,提出了具體的落實措施。縱觀美國海洋政策的變遷過程,政府在其間起到了主導型作用。
鑒于美國的整體經濟結構和國家稟賦,美國發展海洋經濟,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領域。由于高科技的應用,使海洋傳統產業得到不斷改造,形成包括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水產品精加工的現代海洋漁業;計算機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在船舶設計和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使現代船舶制造的自動化、現代化程度得到提高,并大大提升了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這也是美國海洋經濟能保持全球領先優勢的最重要原因。
隨著消費時代的來臨,利用海洋資源,結合人們獵奇、追求個性和休閑品味的心理,美國海洋休閑旅游業得到蓬勃發展,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據統計,美國旅游業每年產值超過7000億美元。而濱海是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沿海各州的旅游收入占美國旅游總收入的85%,每年有近1.8億美國人在沿海地區度假和娛樂。濱海休閑旅游業的獨特吸引力,促進了海洋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英國:多領域、多產業創新探索帶動海洋經濟發展
英國是大西洋上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北愛爾蘭島及周圍諸多島嶼組成,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英國豐富的海洋資源,因而使其成為海洋產業歷史悠久的國家。早在18世紀初,英國就以海運業和造船業發達領先于世界。1872至1876年“H.M.S.挑戰者”號調查船進行首次環球考察,為人類現代海洋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開始開發北海油氣田,很快形成了英國海洋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海洋油氣開發活動給本國造船、機械、電子等工業部門帶來了生機。與此同時,濱海旅游業及海洋設備材料工業也迅速崛起,從而帶動了整個海洋開發的發展。海洋產業和服務業提供了100萬個就業機會。
1995年英國政府成立海洋技術預測委員會,規定其主要職責是為英國海洋產業尋找商業機會,對擁有市場前景的技術開發提供咨詢服務。隨后該委員會向英國政府建議,政府應增強對產業的支持力度,認為英國海洋產業可以在海洋技術服務方面占有全球市場較大份額。
法國:借助海洋區位優勢實現海洋經濟發展
法國位于歐洲西部,西臨大西洋,南瀕地中海,西北部與英吉利海峽相隔,同英倫三島遙遙相望。法國是海洋發達國家之一,海洋開發技術先進,尤以潛水技術領先世界。另外,眾多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及旅游業主要分布在除首都巴黎外的法國海岸線上。優越的地理環境,先進的海洋技術,有效的管理措施,使法國位居西方海洋大國之列。法國依靠其先進的海洋勘探技術,主動向海外擴展,通過雙邊或多邊合作,共同開發與管理別國海域范圍的油氣資源。20世紀80年代,法國漁獲量的70%來自其他國家的近岸海域。專屬經濟區制度建立以后,法國不得不從包括挪威、加拿大、非洲各國專屬經濟區內的傳統遠洋漁場撤出,重新開辟太平洋、印度洋和本國經濟區內的新漁場。
法國的水產養殖非常發達。目前養殖品種已有10多種,都是經濟價值較高且深受法國人喜歡的食用魚類品種。法國的貽貝養殖已有700多年歷史。據統計,法國全國進口貿易的60%,出口量的65%均由海上運輸完成。濱海旅游是法國海洋產業的支柱產業之一,且發展迅速,旅游經濟增長率10倍于海洋漁業。法國海洋潛水技術公司已成為世界上研制及實驗深潛器的最大工業公司,該公司的潛水作業量占世界深潛作業量的30%-35%。
法國制定并實施“1996-2000年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戰略計劃”,這項戰略計劃為調動法國海洋界的一切積極性創造了條件,為法國海洋科技發展提出了目標,成為20世紀末21世紀初法國海洋工作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挪威:圍繞海洋漁業打造全方位海洋經濟體系
挪威位于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一個海洋漁業大國,海洋經濟在該國經濟收入中占據了絕對優勢,該國海洋經濟發展成功的經驗主要有:第一,漁業法制以及其他相關海洋經濟監管體系完善,挪威早在1946年就建立了漁業部,具體負責漁業活動、海岸安全、海洋科研及漁業資金的具體管理,同時挪威也是一個較早制定漁業法規的國家,形成了漁業管理上一整套法律、法規;第二,建立了眾多具有針對性的海洋經濟研究所;第三,積極參加國際海洋經濟開發合作、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以及注重海洋技術的研發;第四,擁有良好的私營企業投資系統,通過一定的激勵政策,鼓勵私營企業投資國有企業的海洋技術開發項目,為研究開發注入了新的生命以及新的監督媒介,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國家的研究開發經費負擔;第五,靈活的研究機制,注重科研成果的商業化和技術轉讓;第六,在海洋經濟開發的同時注重海洋環境的保護。
日本:國家政策和經濟發展目標向海洋經濟傾斜
日本是一個群島國家,由四國、九州、本州、北海道四個大島和3000多個小島組成,海岸線總長33000多公里,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總面積為480多萬平方公里。海洋資源豐富,陸地資源匱乏,因此,日本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高度依賴海洋,歷屆政府的政策和經濟發展目標都與海洋息息相關。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把經濟發展的重心從重工業、化工業逐步向開發海洋、發展海洋產業轉移,迅速形成了以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洋交通運輸、海洋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的現代海洋經濟結構。
20世紀90年代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推進海洋開發的戰略計劃,海洋開發審議會提出“海洋開發基本構想及推進海洋開發方針政策的長期展望”,從總體上審議今后海洋經濟發展的基本設想、開發目標、實施政策等。1996年,日本又根據世界形勢,提出“海洋開發規劃”。自此,日本每年都對該規劃進行調整、修改,提出新的目標。1999年內閣決定將開發海洋納入重點跟蹤項目和振興產業計劃。
日本的海洋產業發展初期是以漁業資源開發和海洋運輸業為主,逐步向造船等產業發展,并在造船領域達到世界領先地位。目前,它又加快向海洋娛樂、海水淡化、海洋能源、污染凈化等領域多層次發展,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
日本為集中優勢,形成海洋高新技術開發的強力,采取建立官、產、學一體化的聯合開發體系,從而形成具有很強研究實力和競爭實力的研究開發體系,并積極把科技研究成果推向市場,大大促進了海洋產業的發展。
韓國: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扶持海洋經濟發展
韓國的海洋開發是隨著20世紀60年代中期經濟崛起開始發展的,80年代初,韓國制定第二次國家綜合開發計劃,將海洋開發作為重點討論,提出海洋資源開發的可能性的基本方向,以確定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及其資源的政策,形成以海運、造船、水產、港灣工程四大支柱產業為主體的海洋開發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海洋經濟的迅速發展,韓國加大了對海洋開發的投入力度,1996年制定了海洋開發基本計劃,開始致力于推動海洋栽培漁業、增加海洋運輸量,促進海洋技術、海洋環保的發展,振興水產流通加工及水產貿易等。并決定在1996-2005年的10年間投資25兆韓元(約合330億美元)發展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到1998年,韓國海洋產業產值占全國GDP的7%,列世界第十位。
國外海洋經濟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積極制訂海洋經濟相關政策文件
海洋經濟的相關政策文件既包括保證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也包括為海洋經濟提供具體措施的發展規劃。綜合美國、英國、法國、挪威、日本、韓國的海洋經濟發展經驗可知,明確的海洋法律法規能夠為海洋經濟的平穩運行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與此同時,充分考察海洋經濟各個行為主體的發展需求,制訂出平衡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發展規劃,能夠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可行的行動方案。
雖然目前我國所擁有的有關海洋的立法較多,包括《領海與毗連區法》《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架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但是這些法律大多承擔明確主權的功能,而對于海洋經濟相關權利的行使辦法缺少明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同時,由于包括海洋環境在內的海洋經濟活動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等特點,海洋生態系統容易受到經濟活動的影響。在我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過程中,急需從全局出發、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強化有關海洋經濟管理的法制建設,建立綜合性海洋管理法,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
大力推動海洋科學研究與技術進步
海洋科技的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在海洋經濟領域的競爭力強弱。與傳統海洋經濟相比,現代海洋經濟的一大特點是對高新技術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例如,從海上油田的勘察到油氣提煉的全過程,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而美國、日本等國之所以擁有發達的海洋產業,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國家一直保持著海洋科技的世界領先水平。國外關于海洋技術研究取得的成功表明,在海洋經濟領域,綜合性和專業性人才的有機結合是不可或缺的,而海洋性多學科綜合性大學以及相關研究機構則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載體。此外,政策性的引導則有利于有針對性地調整現有學科結構、提升開設科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人才創新能力。
對于我國來說,發展海洋科技,無論是研究方法還是研究人員都要向多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和綜合演變,研究手段也要更加的立體化、信息化、自動化。在海洋科技水平的革新方面,我國可以借鑒各國在海洋經濟上取得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科研與人才情況,制定出符合我國發展實際的科研規劃。通過積極參與國際重大海洋科學研究計劃,與各國人才展開交流溝通學習先進理念也有助于提升海洋經濟的發展效率。
努力實現海洋產業與海洋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海洋油氣、運輸、旅游、礦采等產業在多數發達國家的新興海洋產業中占比較大,海洋產業中各產業占比按大小為: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即第三產業占了極大的份額。而在我國,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海洋經濟二、三產業占比較小,這是導致我國海洋經濟相對發達國家更為薄弱的因素之一。因此,進一步優化我國海洋產業結構、提升我國海洋經濟競爭力,就要積極發展海洋二、 三產業,利用先進技術及政策上的扶持,推進海洋工程、海洋油氣、海洋電子等新興產業發展,從而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提升。
在調整海洋產業結構的同時,還應加強對海洋污染源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海洋廢棄物的收集與處理系統、規劃合理的廢棄物排放海域;制定海洋環境綜合評價體系和管理系統;開發海洋污染防除技術、建立國家海洋事故應急計劃等一系列的舉措,修復海洋生態系統,真正實現在發展海洋產業與海洋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執筆:李 懿 張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