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觀是指關于人才的本質及其發展成長規律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的人才觀建立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礎之上,體現了人民性、實踐性和現實性的有機統一,對于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期,人民論壇課題組圍繞中國公眾關于人才和人才工作的認知現狀,在全國范圍內發起“中國公眾的人才觀念”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11463份,并形成當前中國公眾的人才觀念調查報告。在這個調查報告的基礎上,我們針對黨員和群眾這兩個群體進行交叉分析后發現,黨員和群眾在“黨管人才”、創新人才開發、人才對外開放和人才環境營造等多個方面上具有高度的共識。依據調查結果,我們圍繞前述幾個觀點梳理了近期相關專家、媒體機構和人才相關部門的相關研究成果與做法,就如何認識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進行了以下四個方面匯總。
黨管人才原則為黨員和群眾一致認同
黨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則。2003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黨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重點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營造環境的工作”。自2003年黨管人才原則正式確立以來,中央相繼形成系列意見文件,黨管人才工作格局逐步健全。201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擇天下英才而用之”。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完善黨管人才工作格局,這不僅有利于更清晰地界定人才工作在黨的事業和國家戰略中的定位,有利于加強與人才的思想聯系、增進感情交流,更有利于促進人才工作績效的提升。總之,加強黨管人才工作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調查公眾對“黨一定要管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評價時,有超過八成的受訪公眾認同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在這超八成的認同受訪者中,黨員的比例為87.2%,群眾的比例為86.3%。究其根本,黨管人才就是黨愛人才、黨興人才、黨聚人才,通過制定政策、創新機制、改善環境、提供服務,為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有專家指出,堅持黨管人才,要以更寬的思維、更寬的眼界和更寬的胸襟去著力解決好“轉變人才發展方式”“深化人才體制改革”“加大人才對外開放”“完善人才政策法規”這幾個現實課題。那么,當前黨管人才如何落地,有哪些保障措施?針對這些問題,有專家提出,《意見》從責任考核、機構人才、制度建設以及環境營造等多方面作了全方位的保障。各級黨委、組織部門、人才工作職能部門要樹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切實做到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鼓勵和支持各類人才培訓機構、中介機構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為人才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服務。
創新人才開發是今后人才工作的關注重點
黨的十八大做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理念是方向、鑰匙,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同時,創新發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成為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創新驅動,成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強調創新驅動,一方面是因為“創新興則國家興,創新強則國家強,創新久則國家持續強盛”的道理從未改變;另一方面更因為創新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關鍵之舉。
在調查公眾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人才的開發亟待加強”的評價時,超八成受訪公眾表示認同創新和創新人才開發的重要性,其中,在不同程度上表示認同的受訪黨員和群眾在兩個受訪群體中占的比例相當,皆為86.8%。同時,公眾普遍認為應對創新發展和創新人才給予較高重視,對“我國要走創新發展之路,必須高度重視創新人才的聚集”的選項持較高的認同度(5分制中得分3.9)。人才是經濟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把創新人才開發作為戰略基點,通過促進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增強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另外,公眾認可“人才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引領作用”和“高素質人才隊伍對實現‘中國夢’的智力支撐作用”,兩個選項得分均為3.88。為了適應當前國際國內的新形勢和新需要,有專家建議,企業應當以“創新驅動、跨界聯動、互通互動、投資拉動”為主要切入點,深入研究人才開發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工具,全面推進人才開發體系創新變革,為加快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推動社會進步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在實踐中,已有部分省份地區率先行動起來。如湖南省研究出臺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的人才行動計劃——“芙蓉計劃”,并強調要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進一步增強實施人才優先發展和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的責任感緊迫感,以人才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既注重引進外來人才,又用好本地人才,讓“遠者能來,近者能留”。
推進人才對外開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基礎
當前,人力資本特別是高素質人才已經躍升為第一資源,同時也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在國際愈加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能否把握主動、贏得優勢,事關黨和人民事業的全局,決定著國家民族發展的未來。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尚賢愛才的優良傳統。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更加需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也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進一步推進人才的對外開放,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和必然選擇。只有敞開胸懷,才會讓更多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的事業中來,以人才之智助力民族夢想,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
在調查公眾關于深化人才對外開放的認識時,“把人的對外開放提到首要位置,是對外開放理論的深化”這一選項的得分為3.87,其中,在不同程度上認同該選項的黨員比例為88.0%,群眾比例為88.2%。引進國外人才和智力,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長期堅持的重要戰略方針。有專家指出,以前提到人才工作開放度,往往局限在人才理念、引進海外人才,但人才工作開放度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內含遠大于此,包括開放的視野、開放的理念、開放的對象、開放的方式方法等,這就需要從更寬更廣更豐富的內涵角度去逐漸推進人才對外開放。要進一步擴大人才引進的成果,就必須從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體制機制、人才環境等方面,對工作進行更為細致的研究部署,進一步增強政策開放度,制定多層次、多領域、更積極的海外人才引進計劃,以更靈活的政策支持、更完善的管理機制、更寬松的創新環境,讓近者悅、遠者來。
對此,可以采取如下相關舉措:外國專家主管部門要繼續完善外國人才引進體制機制,切實保護知識產權,保障外國人才合法權益,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人才給予表彰獎勵;更好發揮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用人單位的主體作用,使外國人才的專長和中國發展的需要緊密契合,為外國人才施展才能、實現事業夢想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同時,也需發揮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領作用,大力培養國內創新人才,形成“能出人才、善用人才”的人力資源核心競爭力,全力構筑人才國際競爭新優勢。
提高人才競爭力需同步推進人才“軟環境”和營造制度環境
人的生活工作離不開環境,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做好人才工作,需要有好的環境。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這就要求廣泛動員全社會來關心人才、關注人才、關愛人才,營造愛才敬才的社會環境。根據公眾關于“人才制度設計和環境營造重要性”的了解和評價的調查結果可以得出,良好的制度設計與環境營造是公眾對人才環境的最多期待。調查中,“人才競爭核心是制度設計,關鍵是環境營造”這一選項得分為3.87,其中,在不同程度上認同該選項的黨員比例為89.0%,群眾比例為87.0%。另外,多數公眾認同“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是人才能否充分施展才能的保障”,該選項得分為3.88。
給人才創造一個好環境,就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氣,為提升人才競爭力提供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同時,要建立完善公平的競爭機制和人才評價機制,讓人才在激勵中成長,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有專家指出,要為各類人才特別是在基層工作的人才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干事有舞臺、成長有平臺、發展有空間;要以全面的服務優化人才創業環境,為人才發展提供保障;破除阻礙發揮人才作用的落后觀念和體制,提高人才工作的宏觀管理水平,對人才多一些包容,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等。具體實踐中,一些地區的各級組織部門用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中央的人才工作戰略:如江西省考慮到區位和經濟發展等先天不足,著力在社會環境、工作環境、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上下功夫,確保高層次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實施《關于深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人才“20條”)基礎上,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人才“30條”),著重在人才引進政策、人才管理制度、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和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上進行再完善、再突破、再創新,努力營造人才宜居宜業環境。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賈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