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全球觀察 > 正文

中國本土知識的國際概念化勢所必然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馬丁·阿爾布勞(Martin Albrow)教授提出了“全球時代”(Global Age)的理念。該理念承認文化主體性,強調差異性共存,主張文化主體之間開展行為互動和相互尊重與妥協,并將這些觀點概括為“實用普遍主義”(Pragmatic Universalism)。在我了解的歐美學界,這個觀點是一種非常現實和溫和的一家之言。在交流中,阿爾布勞教授曾向我強調,他很贊賞費孝通教授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主張,實用普遍主義的理念,從根本上與費老的主張是一致的。

全球時代與中國立場

從文化主體性的全球化理念出發,我們可以肯定,一個族群、一個文化體、一個國家政體,究竟采取怎樣的全球化立場,往往與其歷史發展和民族命運相關?;粮裨凇墩撝袊分刑岢隽艘粋€很有意思的觀察和評論。他認為,近代以來中國的全球化立場發生過三次重大的轉折。第一次轉折發生在鴉片戰爭前后,從乾隆皇帝的中國無所不有、漠視他國存在的唯我獨尊的立場,轉變為清末屈服于列強的惶恐自卑的立場。第二次轉折發生在“戊戌維新”到抗戰勝利,其間混雜著相互矛盾的多種不同的立場,主要包括反對儒學、全面西化的立場,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立場,以及學習蘇聯、革命建國的立場。第三次轉折發生在改革開放前后,從毛澤東的三個世界、反對霸權的立場,到鄧小平的自強發展、融入世界的立場。基辛格認為,中國向來的政治文化心態,是對內奮發圖強、對外無覬覦之心,所以他勸導美國政界與中國發展友好互助關系,共建新的世界秩序。

本人同意基辛格的判斷。中國歷來是自強發展的,今天更有文化自信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在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曾一度流行“歷史終結論”,認為人類社會已經萬路歸一,只剩下資本主義一條道路了。這是理論錯覺,是片面價值觀使然,因為它否認了人類歷史和社會現實的一個根本特征,即文化差異性。文化差異性表現為信仰認同、價值取向、思想意識形態的選擇,是民族性的、人民性的,所以應該是多元的。如今,承認文化差異性已是國際社會的共識?;谶@個共識,最新的全球化理念是一體化和本土化的結合、標準化和個性化的結合、國際性和民族性的結合。同理,最新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也在經濟、社會、環境三要素之外增加了文化要素,強調保護文化差異性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中國的全球化立場包含著尊重文化差異、堅持文化自信的理念。

中國對全球化的貢獻

中國本土知識如何走出國界?這個問題是“中國經驗國際表達”在社會學領域的一個具體反映。我個人的觀點是:本土知識走出國界需要完成國際概念化的工作。

作為一門經驗研究學科,社會學關于社會事實所形成的知識,其原初形式都是本土知識。關懷和積累本土知識是社會學者的本職工作,但停留在本土知識的層次并沒有盡職盡責。這是因為,社會學不但是一門經驗研究學科,同時還是一門基礎理論學科,所以社會學者也有責任將不同地域、不同時間、不同文化體、不同社會體的本土知識進行概念化,形成抽象的、一般的、跨邊界(時空、文化、結構等邊界)的理論知識,揭示人類實踐活動的本質和內在變動邏輯,從而指導實踐,并在此過程中接受實踐的檢驗。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關于中國社會實踐的本土知識,如在國際社會學界開展學術交流,需要跨邊界的概念化工作,也就是本土知識的國際概念化。

我們知道,概念是關于研究對象、研究事物的本質特征的表述。概念的文化特殊性本質是一種理論抽象,即從個體向群體的抽象,這個過程也稱為個體特殊性向群體一般性的概念化。這種概念化可以發生在一個群體內部、一個文化體內部。當概念化過程發生在群體之間時,理論抽象的層次上升為跨群體的一般性本質;當這一過程發生在不同文化體之間時,理論抽象的層次又進一步上升為跨文化的一般性本質。由于文化之間的語言差異和認知差異,跨文化的概念化的復雜性增加了。

在世紀之交,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提出了科學知識編碼化的論點,值得重視。編碼化就是按照一般的理論準則將相關知識進行系統的組織,就像圖書編目一樣方便積累、搜索、傳播,而編碼化的知識是帶有普遍適用性的理論知識。貝爾認為,20世紀人類文明的最大進步就是科學知識的編碼化,為此大量的理論知識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傳播,促進科技發展、經濟改善、社會進步。按照知識編碼化的邏輯,那些擁有編碼化理論知識創造能力的民族、社會和文化體,就可能獲得相對強勢的國際地位。

在本土知識國際概念化的問題上,知識編碼化的觀點給了我們一個可資參考的思路。這就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個文化體的本土知識可以是地方編碼的,也可以是國內編碼的,還可以是國際編碼的。地方編碼的本土知識強調了較小地域的文化特殊性,具有地方意義;國內編碼的本土知識強調了以民族國家為邊界的文化一般性、綜合性,具有全國意義;而國際編碼的本土知識超出了國界,強調了本土知識的跨文化的一般性和綜合性本質,具有國際意義。

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將關心中國經驗,想獲得中國社會的本土知識。為此,中國經驗的國際表達、中國本土知識的國際概念化,勢所必然。中國社會的本土知識只有走向世界,與世界有效溝通和銜接,從而影響和貢獻給世界,才能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知識財富。這是中國學者向國際學界作出貢獻的一個重要途徑。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7年第1期)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焦楊]
標簽: 中國   文化主體性   文化自信   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