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受訪者表示,近幾年來,我國在生態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已經達到(三成以上)或超過(四成以上)自己的預期;八成以上受訪者對今后生態治理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有信心;為更好推進生態治理工作,需要從“進一步明確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與職責”“進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機制、考核體系”“構建系統科學的生態文明評價體系”等方面采取實質性舉措。
國內外生態治理發展進程概述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國際生態治理的起步階段,隨著《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的出版發表,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以工業發展、財富積累為目的的人類活動已經給自身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峻的危機。此后,各發達國家紛紛把生態治理提上了重要日程。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次年1月,正式成立了聯合國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的核心機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按照一些研究的觀點,至此,國際環境治理體系開始建立。
建國初期,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比較嚴重,尤其是過度開發林業和礦產資源已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和破壞。1973年8月,第一屆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1974年10月,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當代環保事業有了第一個環保機構。1978年2月,環境保護首次納入我國《憲法》,其中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環境保護做出的明確規定,為生態環境法制建設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務院于1983年12月召開了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宣布環境保護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戰略任務,成為一項基本國策。[1]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并將到2020年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2012年11月,“美麗中國”被寫入十八大報告,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再一次刷新了中國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標志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已經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開始逐步完善。
2017年6月10日至6月22日,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針對生態治理發起了一項專題調查,意在了解公眾如何看待我國現階段的生態問題,以及怎樣理解和期待今后的生態文明建設。本次調查面向全國社會公眾,以互聯網調查為主要形式展開。
在關于生態治理問題的公眾調查中,當問及“近幾年來我國在生態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如何?”時,有四成(42.7%)受訪者表示“已經超出了我的預期”,三成(30.9%)受訪者表示“和我預期的一樣”,還有22.0%的受訪者表示已經接近了預期,僅有4.4%的受訪者認為“遠沒有達到我的預期”(見圖1)。由此可見,公眾對于我國生態治理成效的評價普遍較高,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理論與實踐不斷探索的展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其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實踐深度前所未有。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體系不斷豐富完善。習近平總書記以寬廣的全球視野、深遠的使命擔當,多次對生態文明作出全面、系統、深入的闡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我們不斷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根本要求、核心要義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系統觀和國際視野。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不斷取得明顯進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之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全社會積極響應行動,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成效明顯。在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初步形成、制度體系逐步完善的基礎上,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進程不斷加快,開發格局和發展方式也不斷優化。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明顯增強。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黨員干部做好生態環保工作的責任意識明顯增強。公眾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行為更加自覺。
公眾對于我國生態治理成效的積極評價是大力推進全社會共治的堅實基礎。“十三五”時期,改善環境質量成為生態治理的核心目標,中共環保部黨組曾撰文指出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舉措: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以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動員和支持公眾積極踐行低碳、環保、綠色的生活方式;全面推動環境監測、執法、審批、企業排污等信息公開,讓政府和企業的環境責任也在公開透明中接受群眾的監督;等等。
生態治理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性工程,需要不斷更新對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的科學認識和把握,但是從中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演變中,可以看到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積極實施生態治理的決心與行動。
我國生態治理現狀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龐大,資源環境稟賦差以及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此前城市化工業化階段的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主要靠大量能源與資源的消耗,并且對能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的枯竭及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目前受技術、經濟、安全等因素的影響,非化石能源未來供應能力還存在不確定性,煤炭消費目前占我國能源消費的絕對比重仍較高。由汽車尾氣、生活排放、工業排放、揚塵等共同造成的霧霾天氣,已成為近幾年公眾迫切關注的問題。另外,中國水資源總量在世界排名靠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特別是北方地區面臨著水資源的嚴重缺乏。土地沙化是我國西北地區當前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近年來的沙塵暴、沙化土地問題使得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越來越迫切,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較大影響。現在我國北方地區分布的戈壁、荒漠化土地有200多萬平方公里,已占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
整體來看我國生態問題仍不容樂觀,但各省市地區也在持續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現代生態文明觀,加快改變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勞動力、土地和資源等物質生產要素投入的局面,積極推進生態治理。
就2016年來看,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79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面積381萬公頃。森林撫育面積837萬公頃。截至年底,自然保護區達到2750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46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4萬平方公里,新增實施水土流失地區封育保護面積1.6萬平方公里。優化能源結構,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1.7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比重下降2個百分點,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0%。強化大氣污染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5.6%和4%,74個重點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9.1%。中央財政分別安排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112億元、140億元、91億元。發揮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示范項目引領作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入庫項目630多個。[2]
在關于生態治理問題的公眾調查中顯示,總體而言,公眾普遍對于今后我國生態治理工作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有較高的信心度,其中49.1%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有信心”,36.8%的受訪者表示“比較有信心”,11.1%的受訪者選擇了“一般”。相比之下,僅分別有2.3%、0.7%的受訪者表示“不太有信心”和“沒信心”(見圖2)。
2017年初,時任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接受有關采訪時表示:過去一年,我們緊緊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落實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污染治理與生態保護協同聯動。盤點2016年生態環保領域大事,令人振奮。從中央環保督察制度形成到省以下環保機構垂直管理試點,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試點到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試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已經按下快進鍵,改革步伐加快,成果有目共睹。公眾的信心得到較大地提振。
當問及“在您看來,今后生態治理應重點針對哪些地區?”時,75.0%的人認為應重點針對“中小城市”,分別有59.4% 和54.7%的受訪者認為應該重點針對“大城市”和“小城鎮”,另外還有29.2%的受訪者表示應重點針對“農村地區”(見圖3)。
事實上,有專家指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已經十分緊迫,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鄉鎮工業污染嚴重,一些城市污染進入農村,農村生態系統發生改變。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會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甚至危及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工業污染排放和城市垃圾轉移成為進入農村的主要外部污染。鄉鎮企業中存在很多重污染企業,有些化工、建材、冶煉等行業企業建在了自然環境良好的農村區域,甚至是河流和湖泊的周圍。由于一些鄉鎮企業管理者欠缺環境保護意識,致使工業廢水、廢棄物等隨意排放。這不僅危及當地農村居民的健康,還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有些農村的城市化發展導致生態系統發生改變。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后果十分嚴重,如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危及農民的身體健康,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大氣、水等發生污染,氣候異常,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農業。在農業生產技術和規模化生產還沒有達到發達程度階段,農業依然是“靠天吃飯”,氣候變化異常直接導致農業減產,危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治理問題理應得到更高的關注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