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專題 > 正文

城市布局與區域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經濟增長,引領中國經濟總量躋身世界前列。但我國的經濟增長并非均衡地發生在不同區域,而是呈現了較為明顯的區域分化格局。東部地區依托政策紅利和外貿紅利,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等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群,走上了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道路,城市規模分布不斷優化,有力地推動了東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重要的國民經濟增長極。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一個重要的表現是區域內部大中小城市之間發展的協調性不足,要素在城市之間難以形成高效集聚,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產業集聚與區域空間功能的分工。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高度重視區域發展失衡問題,創新性地提出了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戰略決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城市規模分布的優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涵,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其重要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優化城市規模分布,能夠有效促進人口經濟布局更加合理,驅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人口集聚是經濟集聚的基礎,而經濟集聚則是人口集聚的動力。優化城市規模分布,就是要按照區域資源承載力和公共服務完善配套的原則,適度合理控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發展,加快完善中小城市的基礎設施,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中小城市的集聚能力,形成產業布局和集聚的空間優化格局,為人口經濟合理化布局提供空間載體,從而驅動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第二,優化城市規模分布,能夠有效地促進要素空間集聚效率的提升,暢通區域增長的回流機制,驅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失衡的關鍵在于,城市規模分布兩極分化嚴重,首位城市規模快速擴張和中小城市相對萎縮,首位城市的快速發展并沒有引致經濟增長極的涓滴效應,導致區域經濟增長的回流機制缺失。因此,優化城市規模分布,引導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能夠有效促進要素在城市之間依照邊際收益均衡化原則進行最優布局,從而有效地提升要素的空間集聚效率,疏解大城市過度擁擠引致的環境污染、生產生活成本增加、產業競爭力不高等問題,進而暢通區域經濟增長的回流機制,引致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第三,優化城市規模分布,能夠有效地促進空間功能分工的改善,形成區域內部的新興增長點,驅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大城市過度擴張引致的集聚不經濟效應,需要通過空間功能分工優化加以疏解。區域空間功能分工是不同城市按照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形成的城市空間分工格局,是不同產業和要素基于邊際成本與收益法則進行的空間再集聚過程。優化城市規模分布,能夠促成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不同的產業層次進行集聚,形成大城市扮演“高端服務業中心”,而中小城市扮演“生產制造中心”的空間功能分工格局,從而促進區域形成新興集聚中心,進一步推動區域市場規模的擴張,形成區域分工深化與市場規模擴展的互動機制,驅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城市規模分布優化,涉及不同城市之間的定位和利益調整,牽涉到不同地方政府的利益,關系到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不斷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復雜而曲折的過程。優化城市規模分布,重點是要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疏通要素流動通道的基礎上,提升中小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形成有效的城市間交通網絡系統。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優化城市規模分布的前提。一方面,既要規范政府行為,避免政府政策偏向導致的集聚效應扭曲,減少政府的“越位”行為,尊重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要堅持政府在制度環境優化、城鎮體系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的主體地位,減少政府的“缺位”行為。另一方面,要處理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省級政府與地市政府的關系,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對應的財政稅收制度,減少上級政府對于特定偏好城市和地區的過度財政稅收補貼,消除財政傾斜力度差異所導致的城市增長差距。

疏通要素流動通道則是為了提升要素的空間集聚效率。一方面,通過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在要素自由流動中的阻礙作用,可以消除體制機制對要素自由流動的束縛,降低要素流動的交易成本,促進要素布局的優化,進而提升空間集聚效率;另一方面,通過減少地方政府對大城市的制度性補貼,可以消解大城市要素集聚的扭曲效應,疏通大中小城市之間的要素流動通道,最終達到優化要素空間布局的目的。

強化中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為了夯實產業集聚的基礎條件。加強對中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不斷構建產業集聚的基礎條件,能夠促進形成區域人口空間集聚不斷優化的格局。中小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應著力從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入手,不斷強化人口集聚的條件,發揮中小城市宜居適業的特色,吸引人口集中集聚;另一方面,要著重從構建產業集聚的聯系機制入手,加強基礎設施的共用性與差異性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促成產業集聚的金融外部性向技術外部性的轉換,從而形成具有創新能力的集聚中心。

構建城市體系交通運輸網絡,是促進形成區域空間功能分工的基礎。通過建設區域交通運輸網絡,可以減少要素流動的交易成本。為此,一方面應加強中心城市主城區與衛星城的交通運輸網絡,有效疏解中心城區過度擁擠的問題,提升大城市的集聚效率,促成中心城區與衛星城之間的分工協同發展;另一方面應加強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地級城市之間的交通運輸網絡,增加交通運輸的節點,拓展交通網絡的可能性邊界,降低區域交通運輸成本,加快形成空間功能分工優化的格局,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作者:金田林,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銀冰瑤(實習)]
標簽: 經濟增長   城市規模   產業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