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在越來越多地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如何把握礦業形勢,對國際規則不誤讀、對運行路徑不誤行、對市場陷阱不誤踩,成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謝瑋 | 北京報道
最近一段時間,我國的海外投資增長很快,其中,對礦業的投資一直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在越來越多地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如何把握礦業形勢,對國際規則不誤讀、對運行路徑不誤行、對市場陷阱不誤踩,成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從礦業大國奔向礦業強國的過程中,提高中國礦業的國際化程度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研在日前舉辦的“絲路礦業”論壇上表示,我們應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多領域合作,搭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國際合作平臺。
紫金礦業在吉爾吉斯共和國投資的塔爾德布拉克- 左岸金礦項目
中國五礦在秘魯的拉斯邦巴斯銅礦項目
資源全球配置是必由之路
2000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帶動了對礦產資源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資源卻相對缺乏,銅、鎳等金屬對外依存度長期保持在70%以上。中國礦產企業紛紛“走出去”,獲取金屬礦產資源。
“‘十二五’期間,中國礦業每年對外直接投資連續超過百億美元,2013年最盛,達到近250億美元。2015年投資存量為1424億美元,占我國對外投資總存量的13%。”中國礦聯原常務副會長王家華介紹,目前,中國海外投資控制的銅、鉻鐵、鈷、鉑族金屬已超過國內的資源儲量,其他大宗礦產如鐵、鋅、鎳、錫等也超過國內資源儲量的1/3。
那么,當下是否是走出去的最佳窗口期?在王家華看來,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前提是要對“走出去”的對象國(地區)、礦種進行篩選,“首先要選擇好窗口期,全面了解礦業大勢。其次,并不是所有礦企都適合‘走出去’,沒有國際化的人才隊伍,不要輕易‘走出去’。‘走出去’的目標是‘雙贏’‘多贏’。”
中國地質調查局全球資源戰略中心常務副主任王高尚預測,2025年前,多數大宗礦產需求將達到峰值,資源需求從全面高速增長步入低速增長軌道;2030年,能源需求將達到峰值,結構會發生重大調整。不過,我國資源短缺的基本國情不會改變,甚至部分優勢礦產會轉為劣勢,礦業轉型升級和資源全球配置是必由之路。
“在這樣的形勢下,資源價格將從金融驅動向成本支撐轉變,資源價格處于下降周期的供需再平衡階段,未來3至5年將處于相對平穩的中低價位周期。”王高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