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面對新舊價值觀的交織與碰撞,必然會出現各類道德問題。因此,政府需要加強對社會公眾價值觀的引導,提高公眾道德水平。要引導社會公眾從公共道德、市場倫理和權利道德三個方面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促使社會公眾形成良好道德習慣。
【關鍵詞】社會道德 市場倫理 權利道德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在社會主義經濟改革進程中,社會道德建設已經成為一項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如何正確引導公眾的道德價值?如何借助社會道德實現經濟良性發展?這些問題都需要政府和社會開展社會道德治理。
社會道德治理要遵循繼承創新原則、適應超越原則和評價調控原則
繼承創新原則。社會道德基于優良傳統,社會道德治理的關鍵就是對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縱觀我國歷史發展,諸多道德品格、精神文化得以沉淀,“仁政”“富民”“誠信”“博施”等思想觀念傳承至今。在這些優秀文化理念基礎上延伸出剛正謙恥、為善篤學等基本德性,并引導社會公眾形成“以義制利、義以道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相比西方國家的社會道德而言,我國擁有更扎實的道德根基,更深厚的民族精神。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正在逐漸完善社會道德倫理,但也面臨著教條主義等現實困境。面對現實,只有讓社會道德能夠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將社會道德和中國實踐相互結合,才能形成更加明確的道德標準和道德規范。繼承和創新是社會道德治理的重要原則,遵循繼承創新原則能夠讓社會道德根基更為扎實、受眾更加廣泛。
適應超越原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相適應,并適當超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既呈現出市場經濟的共性,也彰顯了社會主義特色。在這種環境下,社會道德建設必須圍繞平等、自由、競爭、互利等基本要素展開,市場經濟秩序也需要遵循這些原則。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過度強調資本和升值,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的構建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將利己性和利他性有機結合。可以看出,社會道德和社會經濟存在一定的關聯性,社會道德治理需要遵循適應超越原則,只有適應并超越市場經濟,社會道德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評價調控原則。社會道德需要借助一定的標準進行評價和衡量,科學的發展觀則是對社會道德最準確的評價標準。在不同時期,社會道德的標準存在一定差異,不能用歷史的眼光評價現代社會的道德,更不能將現代社會道德放在歷史的環境之中。①自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發展迅速,不少社會公眾將目光放在單純追求經濟利益上,而忽視了社會道德。科學發展觀要求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置于等同高度,不僅要注重發展,更要注重發展造成的影響,并且將發展影響的負面效應最低化。社會道德治理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借助科學發展觀作為道德評價標準,在社會道德治理中遵循評價調控原則,及時糾正社會道德向錯誤方向發展,始終將社會道德標準保持在一定高度,避免其違背社會主義國家的道德訴求。
遵守社會公共道德、恪守市場經濟倫理、堅守社會權利道德是社會道德治理的價值取向
隨著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社會公德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化、完善。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以“五愛”作為社會公德的最基本內容,要求社會公眾能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這種社會公德與當時中國現狀相符。隨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階段,社會公德也進入轉型階段,主要以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求社會公眾能夠文明禮貌、助人為樂、遵紀守法。進入21世紀,社會公德仍在不斷轉變和完善中,并始終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進程,滿足社會公眾對社會價值的基本需求。
基于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市場經濟倫理有別于西方國家原始市場經濟倫理。西方原始市場經濟倫理表面以自由競爭和平等互利為基礎,但由于西方國家過度強調經濟效益和個人利益,造成原始市場經濟倫理出現價值偏差,更傾向于利己性和謀利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與其有著本質上的差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強調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更看重利他性和服務性。在這種影響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以人民功利主義為基本價值取向,要求將個人正當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有機結合,以此來抑制市場經濟中的個人逐利行為,倡導社會公眾要服務社會、服務他人。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我國提出“三個有利于”,并將此作為評價社會經濟倫理的價值標準。
社會權利是個人、社會以及政府三者的權利關系,是社會憑借擁有的社會資源對國家的支配力。社會權利對于社會公眾有著影響性、支配性和強制性,堅守社會權利道德可以擺正權利的方向,讓社會權利能夠帶動社會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早在封建王朝,社會權利歸屬于封建王朝,君主專制、皇權至上等思想一直禁錮著社會權利,阻礙其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社會權利道德始終處于淪喪狀態。進入現代社會,社會權利歸屬于人民,相應的民間組織也承擔起一部分社會治理的責任,讓政府、社會、公眾形成了三者共治的良好局面。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權利道德更加被重視,社會權利道德的正確價值倡導推進人民善治。所謂“善治”,就是一種新型的社會治理方式,由政府、社會、公眾三者共同治理,讓權利社會化,實現真正的還政于民。
社會道德治理實施路徑
維護良好的社會環境,引導社會公德發展方向。良好的社會環境對于社會道德治理有著重大意義。當今社會中存在著誠信觀念淡化、社會道德冷漠等諸多不良氛圍,不少社會公眾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對自身的道德標準日益降低。因此,創建良好的社會環境是道德治理的首要舉措。維護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針對社會公眾進行基本道德教育,并以法律體系做保障,要求社會公眾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嚴格按照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指導自身行為。同時,政府在加強道德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建立起全面的獎懲機制,針對道德模范進行獎勵,號召社會公眾向其學習。除此之外,社會道德治理更要注重社會公德正確的發展方向,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核心的正確道德取向,以此來引導社會公德不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
規范市場倫理機制,建立市場經濟價值目標。社會轉型的本質是基于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不同的市場經濟體制倡導的市場倫理也存在一定差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市場倫理要重視社會利益、重視他人利益,將利己性和利他性進行結合,保證效率兼顧公平。不可否認,現代市場經濟中存在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這些扭曲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市場倫理的建立,政府需要糾正這些錯誤的道德行為,積極倡導社會主義市場倫理。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道德更新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加速道德轉型,消除道德轉型中產生的危機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目標。
重視民間組織發展,弘揚社會主義公益力量。民間組織是社會權利的重要主體,社會道德治理需要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替代政府行使一定的社會權利。政府應該重視并助力民間組織的發展,發揮民間組織在弘揚社會道德、彰顯社會主義價值方面的作用,讓其能夠吸引更多社會公眾參與,從而提升社會公眾道德水平,踐行正當、合法、公益的價值取向。
(作者單位均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
【注:本文系吉林省2015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課題“向學而教:研究型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
【注釋】
①沈壯海:《道德人心領域亟需良好治理》,《人民論壇》,2014年第24期。
責編/孫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