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國扶貧工作日漸深入的同時,貧困地區折射出的文化貧困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文化扶貧體制機制不完善、農村貧困主體地位缺失、貧困文化惡性循環,是農村扶貧工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當前,我們應積極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文化扶貧計劃,帶動貧困地區的文化發展。
【關鍵詞】農村 文化扶貧 發展理念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識碼】 A
當前,“扶貧先扶人”“扶貧先扶智”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深入挖掘和提升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已成為重要的扶貧攻堅策略。農村貧困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發展問題,提高農村群眾的能動性,有助于推動農村扶貧工作的發展,激發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其中,做好文化扶貧工作,是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文化扶貧體制機制不完善、貧困農民主體地位缺失、貧困文化惡性循環,是農村扶貧工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2008年,文化扶貧工程正式在農村貧困地區啟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農村文化扶貧工作的進展,盡管如此,我們仍然需要正視農村文化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在近年的財政支出中,國內文化事業的消費僅占不到0.4%。2015年,國內文化事業的消耗在財政總支出中只有0.39%,平均文化事業費只有49.68元,落后于發達國家。從區域建設來看,我國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相對滯后;從設施建設來看,不少貧困地區都存在數量少、標準低等問題;從人員來看,基層人員綜合素養不高、人員不足;從內容來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形式相對單一,缺少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從管理來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法律體系尚不完善,沒有統一的規范與標準,難以實現有效管理。
農村文化扶貧體制機制不完善。在扶貧問題不斷深入的同時,體制羈絆日益明顯。由于文化扶貧需要多個部門聯合進行,而下屬部門又難以在工作上協調一致,這也說明扶貧組織的相關工作存在缺失。面對資金投入,一些官員缺乏工作經驗和扶貧理念,在文化扶貧上存在“輕維護,重投入”等問題。面對組織運行,文化扶貧多以“送文化下鄉”為主,加之缺少競爭性與精準性,若外來文化不能和本地文化進行有效對接,則很難達到扶貧效果。
貧困農民主體地位缺失。人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對扶貧工作的進展具有重大影響。一些地區的主導式扶貧造成了一刀切、大包大攬等問題,最終造成資源浪費。一些基層干部甚至為了完成上級規定的扶貧任務,忽視了農民的實際需要和真實想法,最終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貧困文化惡性循環。由于長時間生活在貧困的環境下,貧困人員往往已經形成了特定的行為規范、生活形式與價值理念。貧困文化一旦形成,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貧困人員,甚至禁錮貧困人員的精神與心理。在周而復始的物質、精神貧困中,貧困人員很難脫離貧困的沼澤。
積極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文化扶貧計劃
樹立新發展理念,積極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創新是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因素,將創新納入發展軌道,有助于推動社會發展。扶貧工作應針對貧困群體的致貧原因,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適合農村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并定期進行培訓,落實監督考核機制。協調就是要科學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關系,集中精力解決短板,促使其協調發展。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實施圖書館、村級文化廣場、廣播站、報刊亭等文化場所的全覆蓋,注重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定期組織文化服務下基層,鼓勵農戶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進入新時期,低碳發展、生態文明、綠色資源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均要求我們順應自然。在扶貧工作中,扶貧干部要將綠色發展的要求融入文化扶貧,最大限度地發揮綠色優勢。另外,開放也是扶貧的重要舉措。文化的特點在于包容開放、兼收并蓄,用開放的理念推動扶貧工作,增強扶貧的執行力、凝聚力與核心力,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
找準重點扶貧對象,制定科學合理的文化扶貧計劃。找準扶貧對象既是有效利用扶貧資源的保障,也是推動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在扶貧過程中,“故鄉人”可以為扶貧工作提供很多便利,同時也便于拉近和貧困群眾之間的距離。扶貧工作者可以通過走村串戶等方式了解農戶的消費與收入,要明確救濟與扶貧對象的生活情況,扶持一批有勞動能力、有文化素養的農戶為規范戶,以此來不斷帶動勞動能力與經濟條件有限的農戶。在貧困群體中,要突出那些敢于創新、敢于嘗試的模范,使之自覺結對幫扶。此外,扶貧對象還要不斷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對于青壯年,要不斷增強其文化素養,結合個體差異開展業務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有必要在貧困地區進行全方位的人員素質培訓,積極引進科學技術,打破區域局限,使扶貧工作合理有序地進行。
培養農村貧困地區的自組織能力,帶動貧困地區的文化發展
培養農村貧困地區的自組織能力,提高貧困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忽略主體的反貧困價值,不僅會讓扶貧工作的效果受到影響,還會使貧困地區的群眾產生被動、消極的心理。因此,扶貧工作者除了做好引導工作,還要加大反貧困的力度,培養貧困地區的自組織能力,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使之主動表達訴求、積極參與扶貧工作。在理性精神的培養方面,如何發揮貧困人員的理性是關鍵因素。參與扶貧項目不僅應體現在項目的實施上,還要做好扶貧項目與實施對象的監管工作,不斷優化干部獎懲與考核體系。扶貧工作應通過不斷鼓勵、引導、帶動貧困人員參加到項目選擇中,提升其自覺參與的意識。對于貧困主體的內部幫扶,要發揮群眾的能動性,讓貧困地區主動發聲。
城鄉聯動,利用“意見領袖”和城市文化因子實現貧困地區的文化變遷。“意見領袖”又稱“輿論領袖”,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重視新事物、主動接收新信息的人往往就是“意見領袖”。因此,在農村文化扶貧工作中,為了使新信息、新觀念得到有效擴散,就要主動培養意見領袖,促使貧困地區完成文化變遷。
隨著城市化的深入,當今社會的文化、政治與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農民工回鄉后,帶回的新思維、新觀念遠遠超過“文化下鄉”所帶來的影響。在農村扶貧工作中,我們要時刻關注回鄉農民工的處境,在城鄉聯動的同時,促使其完成現代化轉型,成為新一代“意見領袖”。回鄉農民工有較為靈活的思維,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較快,知識面廣、有技術,并且具備一定的甄別能力,能夠很快成為“意見領袖”。發揮“意見領袖”功能,就是借助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改變人們的預期態度與行為。由于鄉村文化精英與村民共同生活在同一區域,其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會對村民產生直接影響,村民也更愿意通過“意見領袖”來獲取信息。農村有限的信息來源,迫切需要當地“意見領袖”的支持和引導。因此,在貧困地區培養一批“意見領袖”,有助于帶動貧困地區的文化發展。
作為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農村的文化扶貧需要在理念、計劃、組織、傳播等多個方面共同作用,綜合一切力量,不斷豐富文化扶貧的內容,最終贏得農村文化扶貧攻堅戰的勝利。
(作者為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靳翠萍:《城市視域下的農村文化扶貧》,《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②張霞:《基于共享視角下的農村文化扶貧路徑探究》,《未來與發展》,2016年第9期。
③連鑫、王文昌:《以五大發展理念推進農村文化扶貧攻堅——以山西吉縣為例》,《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