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需要明確傳統民族文化在文化強國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現狀,利用現代化的手段來傳承與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公益事業,增強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使我國成為真正的文化強國。
【關鍵詞】文化強國 傳統文化 傳承 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化強國作為新時期的重要發展戰略,是實現中國全面發展的根基與重點,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結晶,在文化強國戰略中具有戰略性地位。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關于傳統文化精神的借鑒傳承與發展,還是在現代的社會環境下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都是非常具有積極意義的舉措。當然,文化產業和文化公益的雙管齊下更快更好地促進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促進了文化強國的建設。
文化強國戰略對傳統文化的定位
實現中國夢,意味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為了實現中國夢,除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之外,當然還有文化建設。文化強國戰略是新時期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前提下中國實現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建設文化強國方面,人民群眾的文化實踐創造是首要的源泉,除了要積極吸收世界先進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泉,是寶貴的歷史遺產,是我國實現文化強國的歷史支撐,因此,在文化強國背景下,繼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可以推動我國文化事業整體發展。
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聞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每一段歷史都是一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從諸子百家的學派紛爭到具有深遠科學意義的四大發明,民族傳統文化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數度輝煌。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體現在理性、智慧、力量的傳承上,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不竭的源泉,是建設現代化大廈的雄厚根基,是人類不斷攀登文明高峰的豐厚積淀。了解、學習、研究民族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往開來,綜合創新,做到真正意義上在文化強國背景下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展示新風采,始終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將傳統精神與現代文化精神相融通,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
核心價值觀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構建。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基礎,同時又離不開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是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中華文化的現代詮釋。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都蘊含著獨特的價值體系,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到先秦乃至后期的朝代,不同學派各抒己見,百花齊放。其中,諸如仁,義,禮,智,信等文化精神則是一直被認同尊崇的,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的積淀與精髓。中國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精神一直延續至今,并成為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現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從“忠孝”到“仁愛”到“信義”最后到“和平”,無一不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相對應。這體現了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背景下,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文化發展中,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首先是對民族傳統精神的傳承,再通過創造性的發現,應用、創新與發展,將傳統精神與現代文化精神相融通,以此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術研究與教學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大學文學、史學、哲學等專業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傳承的主要平臺。就目前而言,大學的傳統文化教學越來越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除此以外,全國范圍內成立了許多關于傳統文化的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學術論壇也如火如荼的舉辦,一些重點大學更是針對社會高端人士開辦了國學培訓班。傳統文化以其本身的特質與光芒吸引了更多現代人的關注、學習與研究。這些針對傳統文化的學術活動以及相關的論壇組織使得傳統文化不再是少數人的文化,而是全民的文化,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更多的途徑,從而更好地推動了文化強國的建設。
文化強國戰略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下發展的新機會與新途徑,而傳統文化則是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根基
增強文化產業的傳統背景。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社會資源,是潛在的生產力。在構建文化強國的過程中,要想實現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首先需要增強文化產業的傳統背景。以電影電視為例,電影電視作為面向廣大群眾的傳播媒介,具有很好的宣傳效果,但是很多電視電影題材很大程度上是以現代流行元素為要點來構建和改編的,因此,為了更好地向民眾宣傳傳統文化,讓更多人了解民族傳統文化,就要求電影電視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要多引入傳統文化故事、歷史事件、風土人情,將傳統文化用現代的方式表達與傳遞。正如《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它將中國各地域特色的餐飲文化,搬上熒幕,擴大了文化的傳播范圍,使更多的人了解、接納并且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其次加強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研究與傳承。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更加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有利于文化強國的建設,提升國民素質,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推動文化公益在傳統文化上的發展。構建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實則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整合與收納,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文化強國”戰略。在傳統文化體系的構建上,首先,可以成立一系列的文化建設研究所,由國家投資設立,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鼓勵文學家、史學家等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其次,政府文化部門可以共同推動舉辦一些傳統文化推廣活動,針對小學生可以舉辦一些兒童經典誦讀活動;針對社會人士,可以開設一些公益性的學習培訓,傳統文化學習論壇等,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與發展中。最后,對于整個國家而言,可以建立國家級的中國傳統文化交流會,將孔子學院開辦到世界各地,這一系列的舉措都推動了文化強國背景下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和文化強國戰略在國家理念上一直都具有一致性。文化強國戰略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下發展的新機會與新途徑,而傳統文化則是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根基,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馬克思也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經過歷史的積淀,傳承的是民族的智慧,發展的是民族的精髓。越是民族的,則越是世界的。從只有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公益事業這兩個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發展,利用現代化方式來發展傳統精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族精神真正內化到每一個國民的內心,才能更好地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提升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
(作者為長春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陸衛明、曹飛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強國戰略中的地位》,《求實》,2013年第9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