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流企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智能化設備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互聯網與物流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潮流,而新技術的運用也在物流業形成了先進生產力。
智能物流成為行業焦點
近日,在長春舉行的第三屆中國(長春)國際物流展暨智能物流科技博覽會上,智能物流設備和技術成為焦點。
智能倉儲配送是物流企業廣泛應用的技術之一。展會上,來自諾伯特智能裝備(山東)有限公司的自動配送智能立體倉庫模型受到業界關注。據公司銷售經理楊凱介紹,這套智能立體倉庫最高可以碼放24層,且能實現自動化精準識別和貨物調撥全方位實時管理。
“使用者可以隨時查閱報表,掌握貨物流向,這樣一來,既能有效提高物流精準率,也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有助于物流企業提高效率。”楊凱說,隨著物流企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智能化設備的需求與日俱增。
長春吉達物流設備有限公司CEO張廣東則告訴記者,“目前,國際汽車物流企業都在努力提升智能化水平,我們設備制造商也在加速創新,為企業提供集信息處理、設備使用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化方案。”
而對中國物流設備制造商來說,智能物流對無人機、無人車、智能倉儲配送等硬件方面的需求,將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據介紹,目前吉林龍航無人機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的貨運無人機最大拉力已達84公斤,起飛重量達40公斤以上。公司副總經理馬東利表示,在符合法規要求的前提下,未來將推動貨運無人機進入日常配送領域,打通智能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一些傳統物流企業也加入了提升智能化水平的隊伍。據壹米滴答·金正物流董事長舒鈺淋介紹,目前該公司正與成員企業一起研發銀河系統,“這個‘互聯網+物流’平臺建成后,車輛定位、訂單管理、客戶管理等環節將全部實現智能化。”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崔忠付認為,互聯網與物流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潮流,而新技術的運用也在物流業形成了先進生產力,有效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和客戶服務體驗。
物流企業加速智能化布局
隨著智能調度、智能配載等在國內眾多物流企業的成功應用,一些物流企業負責人表示,智能物流正走過概念化階段,變得更為務實。例如,智能倉儲、分揀等系統的廣泛運用就給物流業帶來了一場“效率革命”。
“以往處理200個訂單可能需要一天,但有了智能調度和智能配載后,可能1小時就全部完成了。”百世供應鏈(中國)的一位負責人說,得益于智能機器人系統的運用,物流效率已經明顯提升。
據悉,京東、蘇寧等電商企業目前已在一些地區開展無人機配送試點,而無人機的加入明顯縮短了配送時間,將以往5天至7天的物流過程簡化為數小時。
蘇寧物流集團物流運營公司籌建管理中心總經理孟雷平稱,為了提高物流效率,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的物流效率,蘇寧正在打造集無人機運行、地面服務和物流信息化于一體的天地一體網絡平臺。目前,蘇寧已在全國部分城市用天網系統對無人機進行跟蹤和定位,并推進通用機場的建設。
菜鳥網絡則把關注的目光聚焦于新能源物流車。“在運輸配送環節,菜鳥通過一系列大數據技術,提出了新能源物流車管理系統、智能協調調度中樞系統等解決方案。”菜鳥網絡CEO辦公室總裁助理羅濱表示,智能化車輛,尤其是環保的新能源智能車輛,將使物流中人的功能越來越淡化。
智能物流的前提是信息充分共享。易流股份副總裁黃濱說,實現物流及供應效率的提升,需要盡可能地減少中間環節,這有賴于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把供應鏈中的物流要素進行連接,構建一體化透明的供應鏈。
據了解,目前易流云平臺已經可以將運輸過程中相關的人、車、貨、倉連接到互聯網,并對其生成的數據進行采集、處理與分析,實現對運輸過程的安全、時效、成本的可視化管控,貨主通過手機就可實時了解物流過程。
一些大型物流企業還主動參與到信息共享和智能物流技術的研發中。今年5月,圓通速遞牽頭承建的“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在上海揭牌。
實驗室負責人、圓通速遞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相峰表示,實驗室除了進行無人裝備等智能化設備的應用和前期研發外,還將致力于改變物流行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島問題,并推動整個物流行業的標準化提升,推動新技術在降本增效中發揮作用。
人才需求迫切
隨著智能物流技術的逐漸普及,對智能技術研發以及精細化運營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統計,2016年我國物流崗位(各行業中從事物流活動的人員)從業人數超過5000萬,占全國就業人數的6.5%。
業內人士指出,當今物流業愈發注重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傳統的人力需求方向和管理模式正在變化。
舒鈺淋說,目前壹米滴答·金正物流的業務正在向智能化轉型,未來將實現全程智能化管理,對于互聯網技術和智能平臺研發方面的人才需求迫切,尤其是具備物流管理和技術研發等復合背景的人才。
長春吉達物流設備有限公司CEO張廣東也認為,“現在企業對流程設計、智能化物流軟硬件設計研發等方面人才比較緊缺,希望能有更多軟硬件技術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加入公司。”
在智能化管理方面,一些物流企業正在改變傳統的粗放管理模式。吉蓉物流一位負責人表示,由于公司采用甩掛運輸模式,運營的網點和線路多,為實現物流全過程的精細化高效管理,需要更多精細化管理方面的人才。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目前適應智能化物流發展的人才還無法完全滿足市場需求,一些企業在引進人才時,不再對工作經驗做出嚴格限定,而是把目光聚焦在培養適應企業未來發展需求的人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