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這一背景下,2013年10月24日,習近平在中央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講話中強調指出,做好周邊外交工作,“要更加奮發有為”“更加積極有為”。?雖然習近平的這一講話主要是針對周邊外交工作的,但從此后幾年中國外交的實踐看,這一精神已成為貫穿于中國外交各個方面的重要指導思想。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理念,可以說是在國際舞臺上扛起了“一面重要旗幟”?;中國發出“一帶一路”倡議并主辦建國以來中國首倡、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可以說是在世界上前所未有地當了一次“頭”。再加之近年來中國活躍于國際多邊外交舞臺、積極開展主場外交、深度參與全球治理、頻頻提出中國方案的一系列重大舉措與實踐,中國外交以更加“奮發有為”“積極有為”的態勢躍然于國際社會面前。
如何看待中國外交從“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到“奮發有為”“積極有為”的轉變?它的內在邏輯是什么?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12月31日發布的2016年新年賀詞中的一段話,對此作了最好的回答。習近平指出:“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這短短的一句話,內涵十分豐富,邏輯嚴謹有力。
首先,“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指出了當今人類在和平、安全、發展、環境等廣泛領域面臨著日益增多的風險與層出不窮的挑戰,在中國的前途與命運已經與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繁榮不可分割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情況下,這些問題如果不得到妥善處理,中國自身也會深受其害,中國的發展也無從談起,這是對中國外交應“奮發有為”“積極有為”的客觀要求。
其次,國際社會何以期待聽到中國的聲音、看到中國方案?從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看,今天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動機,中國不僅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且在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眾多全球性組織中的地位作用不斷上升。這是中國外交能夠“奮發有為”“積極有為”的能力基礎,也是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的根本原因。
最后,“中國不能缺席”反映的是中國面對挑戰,基于自身的能力,在中國外交“作為”上的理念更新與自覺選擇。是中國大國責任和擔當精神的具體體現。正如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所說:“中國一貫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但也認同,大國擁有更多資源和更大能力,理所應當承擔更多責任、做出更大貢獻。”?
應當指出的是,近年來中國外交在凸顯“奮發有為”“積極有為”的同時,并未背離鄧小平“韜光養晦”思想中要求的冷靜、謙虛謹慎、集中精力把中國的事情辦好的精神實質。例如,在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背景下,中國依然清醒地堅持自身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實力定位,堅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堅持不搞擴張、不稱霸,堅持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道路;在對美關系中,中國積極推進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在周邊外交中,中國秉持“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進程中,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在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建設過程中,中國支持東盟發揮主導作用,等等,都顯示出中國外交與時俱進,在“韜光養晦”和“奮發有為”“積極有為”之間,在對中國外交戰略思想繼承與發展之間,把握住了最佳平衡點,不僅有力維護和發展了中國的國家利益,而且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中國外交的新實踐
理念引領行動。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近年來中國外交實踐展示了一系列較之以往更為積極進取的新特點。
發揮引領新作用。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頻頻發聲,闡釋中國主張,貢獻中國智慧。在政治領域,中國倡導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提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重大主張。在安全領域,習近平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首倡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亞洲安全觀;在第四屆核安全峰會上,習近平提出打造以“公平、合作、共贏”為內涵的核安全命運共同體;在中國烏鎮召開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針對網絡治理與信息安全,發出了“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在發展領域,由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已進入實施階段,并取得一批重要早期收獲;在2014年北京APEC會議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中國利用主場外交推動會議批準了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北京路線圖,在這一年,APEC成員提出的超過100項合作倡議中,超過一半為中國提出;在2016年中國舉辦的G20杭州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構建創新型、開放型、聯動型和包容型世界經濟的主張,進一步明確了二十國集團合作的發展方向、目標、舉措,引導峰會就推動世界經濟增長達成了杭州共識。通過就世界和平與發展重大問題全方位闡釋中國主張,貢獻中國智慧,發揮凝聚世界共識、指明發展方向,規劃行動路徑的引領作用,已成為中國外交創新實踐的一個鮮明特征。
開創合作新模式。面對新的挑戰,必須要有新思路。近年來,中國政府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下,致力于探索、打造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新模式,旨在通過深化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的“一帶一路”倡議,即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奉獻給世界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4年來,“一帶一路”從規劃走向實踐,從中國的一國倡議變為沿線國家的集體行動,進展和成果超出預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與積極響應。2017年5月,中國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來自29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1500多名代表匯聚北京,共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大計,形成了共5大類、76大項、270多項的成果清單;峰會決定“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定期舉辦,并成立論壇咨詢委員會、論壇聯絡辦公室;峰會發表的聯合公報進一步明確了“一帶一路”合作的目標,確立了合作的原則,規劃了合作的舉措。這些成果充分表明,“一帶一路”倡議正在走向機制化,一個以互聯互通為特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為目標的國際合作新模式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