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27日電(閆雨昕) 近年來,在經濟運行當中,一直存在著這樣一組矛盾——一方面,我們面臨流動性過剩、貨幣供應量多的現狀;而另一方面,市場上的企業卻仍然覺得融資難和融資貴。
那么,“錢”從哪來?又去哪兒了?近日,社科院對我國大資管領域資金流向進行聯合調研,勾勒出資金的路徑。
錢到哪兒去:核心在于房地產市場
資金運轉的復雜狀況,讓一些傳統的金融工具,如廣義貨幣(M2)、社會融資總量以及一些研究機構設定的研究指標,難以準確反映中國的金融狀況。“信用總量”的概念由此誕生。
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副主任、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及其團隊看來,“這是一個比M2更好的表達。”
7月25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聯合浙商銀行發布報告《錢去哪了:大資管框架下的資金流向和機制》(下稱《報告》)。報告顯示,2009年,我國信用總量還只有M2的88%,而到2016年,信用總量已相當于M2的1.2倍。換言之,有20%的“錢”不在M2的統計范疇內。
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表示,重新設定“信用總量”的概念,以此作為考量社會資金供應的指標,從信用角度來考慮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至于錢去哪兒了,信用總量的部門分布提供了清晰答案。
在社會信用總量的部門分布中,政府部門為36.8萬億,占比20%。從2009年至2016年,中央政府占比從11%下降到7%,而地方政府占比由4%上升到14%;非金融企業為110.8萬億,占比由71%下降到61%;居民部門為34.3萬億元,占比由15%上升到19%。
這樣的變化表明,雖然企業仍是“錢”流向的大頭,但危機后“錢”更多地流到了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門。
事實上,經濟結構遭遇轉型期,資金不免資產化,而房地產、基建業成為資金競相追逐的標的。從去向來看,“錢”的流向還是偏好房地產,包括銀行信貸、非銀行金融機構資金以及近些年發展較快的債券市場,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成為金融資源向基建、房地產傾斜的通道。
《報告》粗略估計,在目前非銀行金融機構給實體部門提供25萬億元資金中,至少有30%,即8萬億元左右與地方政府基建和房地產項目相關。
那么錢應該去哪兒?《報告》指出,錢去哪兒應該由市場決定,未來應更多投向新興產業、新興技術。
錢從哪兒來:主要來自銀行
除了明確資金流向之外,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弄清楚“錢從哪來”同樣重要。過去五年,大資管行業成為中國金融體系內發展最快、覆蓋面最廣的領域。研究表明,截至2016年末,中國大資管行業規模超100萬億,銀行理財產品資金占比28.40%,在市場中占絕對主導地位,累計29萬億元。
信用創造的角度來看,錢主要來自于銀行。殷劍峰表示,2016年,銀行創造的信用大概是160萬億,占到全部信用總量的88%,這個比重雖然比往年有所下降,但是銀行依然是信用創造的主力。
盡管如此,銀行信用創造的渠道卻發生了變化。《報告》顯示,銀行貸款占銀行信用創造的比重2016年只有70%,比2009年下降了十個百分點以上,銀行其他的信用創造渠道,通過持有非金融債、同業合作的比重已經可以達到30%。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錢”主要來自銀行,但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份額確實存在上升趨勢。
然而,殷劍峰指出,雖然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份額在信用創造中的份額上升了,但是揭開面紗我們可以發現,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錢主要還是來自于銀行。根據人民銀行關于其他存款貨幣類機構的統計可以發現,其中有一項對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債權,從2013年開始上升非常明顯,已經成為整個金融同業業務中占比最高的,這個項目就是銀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債權,是銀行資金向非銀行金融機構流入的資金。
隨著金融機構內部融資的增加,國家金融部門的杠桿率出現上升。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的金融部門杠桿率是40%,到2016年上升到97%,這個大體上相當于美國2002年、2003年的水平。
他表示,值得慶幸的是,從去年三季度開始,我們國家金融部門去杠桿的速度比想象的要快得多,我們以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銀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債權來看,去年三季度是接近80%,今年一季度已經下降到10%,預計二季度會到個位數。“金融部門去杠桿的速度事實上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快得多。”
而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中風險識別與管理的主要承擔者,高安全性是銀行區別于其他財富管理機構的主要特征之一,這就要求銀行在市場中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即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
為此,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指出,商業銀行首先應該滿足客戶首要需求,提供高安全性的財富管理服務。“在當前的宏觀與監管背景、市場競爭格局下,強調‘買者自負,賣者有責’的原則,銀行財富管理業務要以滿足個人客戶資產保值、安全、傳承為主,投資增值為輔,以區別于其他市場參與者。而不能成為通道業務、加杠桿的載體和工具。”
為了“穿透”財富管理行業底層資產,縮短資金鏈條,《報告》建議,宏觀經濟金融政策更應該關注“錢”從哪來、到哪去。相關部門需要密切跟蹤分析資金的動向和機制,建立跨區域、跨部門、實時的數據監測系統,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發生。對于金融創新需要辯證分析,要在堅持市場決定金融資源配置的原則下,加強監管合作,建立宏微觀審慎監管體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