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6日下午,我出席了李克強總理在中南海國務院第一會議室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在中國,像我這樣的經濟學者有很多,相中我參加這個重要會議,主要與我近幾年來關注創業創新有關。
我的目光是怎樣轉向“雙創”的?
2008年9月,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中國政府為了防止經濟過快下滑,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但由于外部需求沖擊比預想的要嚴重,所以,在2014—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相繼提出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戰略和新舉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社會動員和實施途徑也同時提了出來,試圖從激發中長期增長動力的角度,并通過自下而上的力量,實現中國經濟轉型。
說來也巧,也就在這一段時間,我利用帶EMBA學生去以色列游學,到深圳為MBA學生上課、面試的機會,對這兩個地方的創業創新做了比較深入的考察和調研,增加了不少創業創新方面的見識。
基于經濟環境的變化,我和許多經濟學者一樣,將目光轉向了總供給、中長期增長這一側。此后,我時常想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盧卡斯說過的一段話。他說,“印度政府是否能采取某些行動使印度的經濟像印度尼西亞和埃及的經濟那樣增長?如果能,那么應該采取哪些政策呢?如果不能,那么到底是哪些‘印度的特性’使其無法這么做呢?這些問題中間所包含的人類福利含義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我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我們就發現很難再去思考其他問題。”像他說的那樣,我發現,開始思考與增長有關的創業創新問題后,我對其他問題都感到興味索然。這是因為,創業創新接近經濟增長的本源和原因。我對盧卡斯這段話的深意有了新的體悟。
在此期間,還發生了我被“冠名”“雙創學者”的趣事。2016年年底,利用在深圳給MBA同學上課的機會,深圳灣創業廣場邀我做了一個講座,當時的講題是《中國經濟的希望在“雙創”》。發表時,編輯根據文中內容,將標題改為《“雙創”并非權宜之策,而是轉型大計》。國務院主辦的中國政府網,在網站頭條位置將這篇演講稿掛了十多天。據說,學者的文章在該網站掛那么多天,比較少見。期間,國務院有關部門給我打過電話,問我是否還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章被國內各大網站轉載。不知是筆誤,還是其他原因,一家知名網站轉載時標題出了狀況。他們的標題原本應該是,《總理力推“雙創”,學者說“雙創”并非權宜之策,而是轉型大計》,但是,他們漏了前面那個逗號,這樣一來,不僅句子是不通的,而且意思發生了莫名其妙的變化:總理力推“雙創”學者……,我就成了總理力推的“雙創學者”。此后,有人給我發郵件,說他有一個好項目,要我向總理推薦,令人啼笑皆非。在上海經濟學同仁的有關會議上,有人戲稱我“雙創學者”。在重本抑末的傳統文化影響下,草根創業本來就不登大雅之堂,現在又被“炒作”得如此熱鬧,確實有人認為,這過頭了。
我不這么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于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有著根本性的意義,尤其在最終確立市場經濟微觀基礎、培育中長期增長動力和新興產業試錯,乃至重構社會主流價值觀等重要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經由無數次創業創新試錯,進而走向成功的企業家,是社會最為稀缺也最為重要的資源。我們今天大力倡導的“雙創”,就是培育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的源泉。
“雙創”將構建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我們在講發展方式轉型時,不能忘記中國的體制轉型并沒有完成。厲以寧先生說,我們現在是“雙重轉型”。盡管以國家創業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框架上已基本瓦解,但是,由民間創業構筑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微觀基礎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在深圳灣演講時,用下面這段話開場:但凡社會在經歷大的變革和轉型的時期,一定會有一件自下而上的重要事情,影響甚至決定著變革和轉型的成功。就像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的中國革命,7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改革。那么,正在進行的這場中國經濟轉型,哪件自下而上的事情對其至關重要呢?我以為,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當然,人類社會有許多自上而下的事情也很重要,但更為有趣、影響更為深遠的,總是那些自下而上的事情。自下而上的“雙創”,不就是構建市場經濟微觀基礎所需要的嗎?
在今天的中國,多樣化的創業在重構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第一種是初始創業。初始創業一般都是民間創業,是民營經濟成長的主要通道。如何界定初創?可以從創業融資的維度,給出從初創到完成初創的過程:獲得天使輪投資即A輪,然后是1~3輪的風險投資(VC),再到私募投資(PE),最后是IPO。初始創業的挑戰性在于尋找新的可重復和可擴展的商業模式,拓展市場并贏得利潤。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若干年后看,中國的大部分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都將是經由這種方式成長起來的。
除了新創公司的初始創業,大公司也都在再創業。這里,大公司泛指完成了初始創業的公司。也就是說,創業創新對于公司來說,是一個連續的生生不息的過程。大公司內部創業,是以創建新技術、改進管理和流程、拓展業務領域為目的的創新活動。大公司內部創業通常以搭建一個平臺來加以實施,所以,內部創業也經常被稱為平臺創業。平臺創業能夠獲得母公司更多資源,諸如現金流、供應鏈、分銷能力、銷售隊伍和品牌影響力等。大公司的創業平臺,由平臺組織,即平臺主、小微主(初創公司)和創客,多邊市場平臺,產品族平臺和平臺生態系統組成。他(它)們發揮著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創業創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我在深圳調研時,還發現了一種兼具改革和發展雙重意義的融合創業案例。一家以做車聯網為主要業務的初創公司——安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中集車輛(集團)有限公司,注冊一家股份制的新公司,共同開發智能掛車門戶平臺。新公司通過第三方設備、應用軟件和服務整合,成為智能管理系統、掛車運營價值挖掘和掛車運營車輛大數據的提供商。由此,作為大企業的中集車輛,將完成智能化的改造升級;安煋這家初創公司則將拓展業務空間,獲得可遇不可求的發展機會。正如總理所說,這種新模式使央企與中小微企業不再是簡單的上下游配套關系,而是形成優勢互補、相互服務、利益共享的產業生態,不僅會對推動企業發展產生乘數效應,也會帶動大量社會就業,給各類人才實現價值提供更大空間,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其激發的巨大社會創新創造潛力前景難以估量。
美國經濟學威廉·鮑莫爾在將熊彼特的理論范式運用于創新增長的實踐時說過,市場經濟的最佳形式(微觀基礎)就是大企業型和企業家(創業者)型兩類企業的混合。后者指的就是初創公司。一方面,大公司有著專業化和規模經濟的優勢;另一方面,初創公司有著充分的活力,進行著新經濟所需要的各種試錯,進而成為新動力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