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經濟發展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為主,努力維護全球化等國際經濟秩序,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分享發展紅利,從而為全球經濟社會的穩定與和平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新發展理念 中國經濟 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F120.4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對全球經濟社會的穩定起著重要作用
隨著中國經濟全方位地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之中,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之間已經形成了高依存度。中國經濟對進出口貿易的高依存度、多數國家和地區與中國雙邊貿易的高依存度,都反映了這一現實狀況和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穩定增長與全球經濟的穩定是密切關聯的。一方面,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賴于穩定的國際環境。所以,中國必然竭力維護國際經濟社會的穩定。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是維護全球市場需求穩定、資源價格市場穩定、金融市場穩定、就業穩定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反之,如果中國經濟不能保持穩定增長或出現某些方面的非穩定因素,那么全球市場需求、資源價格、金融市場,以及就業也將隨之引發諸多的不穩定因素。因此,中國經濟保持中高水平的穩定增長,是對全球經濟社會的穩定起著重要作用的有利因素,而不應當作是對全球經濟社會構成威脅的因素。
從國際經濟秩序而言,作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責任擔當,能夠推動全球經濟體系朝著多樣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可對原有全球經濟秩序中的既得壟斷力量形成一定的抑制和制衡作用。中國“開放發展”的目標是: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以全球貨幣的多元化為例,201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將使得貨幣籃子多元化。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既是對中國在世界經濟和全球金融市場中地位的確認,也促使更多經濟體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結算貨幣、投資貨幣。也就是說,以人民幣為表征的中國經濟,可以由此渠道強化全球各經濟體的多樣化選擇,既可對單一結算貨幣、單一儲備貨幣的既得壟斷利益有所抑制,也可對單一貨幣形成的系統風險有所化解。同理,中國經濟以各種方式參與產業技術、國際投資貿易、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資源市場價格等國際經濟領域的治理活動,可對既有壟斷利益和單一化風險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對維護全球經濟、全球各經濟體的良性發展秩序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國主導的國際經貿活動,為全球各經濟體帶來共享發展機會
中國經濟發展,對全球各經濟體而言,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因其溢出效應會帶來更多共享發展機會。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的增強,有更多的國際經貿活動參與者和更大規模的國際資本參與到由中國主導的投資活動、貿易活動和金融活動之中,他們相信這些經貿活動具有良好的發展預期和收益率。
例如,中國倡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全球各主要經濟體都積極參與其中。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之所以有積極參與的意愿,一是“亞投行”,作為新的經濟秩序的“探路者”,其潛在發展前景被看好。對亞洲發展中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政策性投融資”,參與者能夠形成共同的利益分享基礎和共享發展機制。二是“亞投行”,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有著諸多潛在機會的潛在“接口”。參與者有機會去發現合適的“接口”,并可能形成相應的利益來源。
推進全球化進程,維護了發展中國家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
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堅定不移的方向是,堅持對外開放,積極推進并努力維護全球化。中國經濟的各個發展過程,從以改革開放作為推動經濟建設的著力點,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再到確立包含“開放發展”的新理念,都是以推進開放和全面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為重要動力的。這表明,中國經濟發展既是全球化的實踐者、受益者和貢獻者,也是全球化的積極推動者和維護者。
從發展經濟學來看,發展中國家從低收入水平起步,通常都伴隨經濟開放過程,即從相對封閉的經濟體系逐漸融入到全球市場。中國經濟從改革開放階段起步,逐漸由低收入水平,進入到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符合上述發展模式的一般機理。這一發展模式,也是發展中國家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中國繼續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堅決維護全球化的國際經濟秩序和發展方向。一方面,是自身經濟體系長期形成的“開放型”發展模式的繼續。另一方面,也是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行之有效的“開放型”發展路徑,這一點在國際上出現“逆全球化”勢頭的情境下尤為重要。
經由國際經貿投資活動傳播的中國發展經驗,有助于發展中國家借鑒
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許多有效發展經驗,這些經驗對于發展中國家具有示范效應和借鑒價值。以下發展經驗,將通過“一帶一路”“亞投行”,以及中國企業的國際投資活動,向相關發展中國家傳播、推廣和產生示范效應。
第一,工業化的資本聚集方式,分步驟逐步推進:首先,初始累積(農業剩余與鄉鎮企業的發展、個體私營企業的起步、國有企業股份制轉型)。其次,引入外資(中外合資企業、對原有企業的并購或參股、跨國企業的引入)。再次,民營企業崛起。最后,資本市場和產業金融逐步興盛。在聚集要素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起著主導性作用,如招商引資、產業資本形成、基礎產業建設、出口促進等方面都由政府所主導,對經濟高速增長構建了基礎條件。這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聚集發展要素的經驗,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實踐具有借鑒意義。
第二,以制造業為主軸推進工業化階段。制造業的規模擴大和技術水平的提高,由前向聯系帶動了基礎產業(鐵路、高速公路、電力、能源開采、原材料等)的規模發展,由后向聯系帶動了國內消費市場的規模和結構升級,同時也帶動了“外向型”經濟的規模化發展(外貿經歷由資源出口獲取制造品進口,到制造業出口、制造業高競爭力出口,或是制造業跨國生產的不同階段)。這一制造業為主軸的產業發展步驟,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路徑選擇具有借鑒價值,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等國際投資活動,也自然會引入這一發展思路。
第三,中國工業化過程中,以非平衡策略帶動全局發展。如先后推行了以深圳特區推進珠三角發展、以浦東新區推進長三角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以局部帶動全局發展。在非平衡策略下,各地適應自身條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開發、開放園區模式。這種以點帶面、發揮先行示范效應、先發帶動后發的發展經驗,對于發展中國家也具有啟示作用。
第四,產業技術發展方面,通過選擇適用技術、引進吸收、集成創新等方式,使得產業技術發展能力不斷提升,高鐵、“互聯網+”等技術及其產業發展,是其典型經驗。這一產業技術發展路徑,對發展中國家具有參考借鑒價值,也是中國企業參與相關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路徑。
中國經濟發展以“綠色發展”為理念,關切“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
經濟活動必須在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約束范圍內進行,否則就將損害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系統,這是當代經濟發展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準則。那么,中國經濟以中高速度持續增長,是否會對全球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呢?這也是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疑慮。
中國對此問題,已有充分認識并積極作為。中國作為一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致力于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負責任大國,以“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表達,積極應對工業化階段高速增長累積形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起著引領示范作用。因此,全球各國各地區可消除相關疑慮。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不再是以“共有地悲劇”和“成本外部化”為手段的發展方式,不再是不顧及全球、區域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的耗竭性增長模式,不會以犧牲全球生態環境為代價來實現自身的發展。中國將通過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行“綠色發展”理念,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為關注目標,為探索全球工業化階段累積問題的解決路徑而積極作為。
綜合而言,中國經濟發展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為主,努力維護全球化等國際經濟秩序,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分享發展紅利,從而為全球經濟社會的穩定與和平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為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3&ZD158)首席專家)
【參考文獻】
①《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之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2017年6月21日。
責編/肖晗題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