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過去脫貧中存在的組織引領能力不強、脫貧攻關思路不清、結對幫扶效果不佳、群眾持續增收困難等問題,四川省開江縣集思廣益,探索出一條精準扶貧的新路子,那就是讓黨建引領扶貧,通過“聯合黨建”脫貧致富,讓貧困戶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強帶弱、富帶窮是中國特色的扶貧模式,其組織動員形式非常關鍵。開江縣根據本地的實際,組建了聯合黨委來引領扶貧,探索出企業幫窮村、強村帶弱村的辦法,走出了一條扶貧新路。其具體做法是:堅持“鄉鎮統籌、以強帶弱、以富帶窮、村村互動、企地共建、資源共享、共創共建”的原則,積極發揮鎮、村、企業資源優勢,整合黨建資源,建立“鄉鎮+村+企業”黨組織模式,充分整合資源,發揮鄉鎮、部門、村、企業等資源優勢,探索建立“1+N”黨組織設置模式。
貧困村之所以貧困,往往是“行路難、飲水難、通信難”。要想真正脫離貧困,必須改變貧困縣的基礎條件。開江縣在扶貧過程中,抓住扶貧問題的牛鼻子,在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通過政府支持、項目拉動、企業參與、村級配合等方式,對貧困村的路網、水利、危房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大量投入,有效地改進了貧困村的基礎環境,為脫貧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礎?;A設施改進了,貧困戶出行方便了,種出的產品可以比較容易地走出去,外部的資源也比較容易地進入,打通了資源互動的障礙。
產業扶貧是讓貧困戶脫貧的利器。貧困山區雖然耕地少,但是荒山丘陵也可以是聚寶盆,關鍵是要建好一個產業,并把產業鏈打造完整。不能僅有種植,還要有貯備與加工,有與市場直接對接的公司。四川開江縣根據本地的自然資源優勢,近年來大力種植油橄欖,將油橄欖產業作為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重點推進,為貧困戶帶來很大收益。開江縣采取“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模式經營管理,解決油橄欖種植戶單個經營、管理水平落后的問題,提高了油橄欖產量和效益。油橄欖產業的發展和全面推廣,不僅使生態得到保護,而且還成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一座座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然而,要使油橄欖真正成為脫貧致富的主導性產業,必須不斷延伸產業鏈。開江縣與中國林科院油橄欖研究所、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油橄欖產品開發向縱深發展,全方位打造油橄欖精深加工鏈條,開發系列產品,包括橄欖雞、橄欖魚、橄欖酒、橄欖護膚品等特色農副產品。
近年來,開江縣積極吸引農民工回鄉創業,建立秦巴野豬、跑山雞、林下野雞等多個養殖示范基地,通過回鄉創業脫貧。返鄉創業者通過養殖跑山雞,不但自己“脫貧摘帽”,而且通過規模養殖,還帶動本村其他村民脫貧致富。一些貧困戶由于缺乏資金,往往在產業開發與發展中進入貧困陷阱。開江通過讓貧困戶入股來脫貧,使貧困戶走上致富路。開江縣回龍鎮陳家溝村成立四季花果協會,并建立特別黨小組,通過引進企業發展觀賞茶花980畝,帶動470余戶貧困群眾致富增收。建立利益鏈接機制,農戶按占地所種茶花樹銷售總額的千分之三十五分紅,茶花公司為每戶貧困戶前三年每年按一萬元分一千元的比例進行分紅。
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將壯大新產業、新業態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這個新業態主要是開拓農業、農村的多功能性。傳統的農業主要是進行農產品的生產,農村是農民居住的地方,這是兩個傳統的職能。而多功能性主要是指農業與農村也可以成為城市的后花園,成為消費、旅游、觀光、休閑的地方,也可以成為城市養老產業的發展基地。隨著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的改進和道路的改善,會吸引一大批城里人到農村觀光、旅游等,農村的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土特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非常大。開江通過對貧困戶的基礎設施改造,發展成片的油菜、銀杏、油橄欖等特色產業,已形成連片開發,每年春節花海飄香、橄欖溢翠。在精準扶貧中,開江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品牌,為貧困村探索出一條新的致富路。
責編/張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