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價值經歷了三次重要變革而形成獨特的價值傳統。近代以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和西方現代思想的傳入,中國價值開始了新的轉型。當下重構中國價值的任務,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持文化自信,重建價值傳統,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思想價值基礎。
【關鍵詞】中國價值 價值傳統 價值變革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價值傳統發端于中華民族的起源處,雖歷經數千年的延續和發展,但其核心內涵和基本特征卻始終留存。這便是中華道統之傳承和意識形態之主流,也就是沿著中華民族的“血脈”而形成的“文脈”。
中國價值源于“道”,中國價值傳統就是中華道統
西方價值源于“邏各斯”,而中國價值源于“道”。道是宇宙萬物之源,也是價值之源。道是一種存在,但首先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是“不可道”之道。但是“不可道”之“道”必須有“可道”之“道”來體現,這就是道體。這種有象有形,可道可名的道體,就是天地與人。《尚書》云:“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有天地才有人和萬物,而有人在天地之間,天地才有了靈,也就是有了心,即所謂人“為天地立心”。在人與自然為一體時,人心就是道心,但隨著人的發展和異化,人心就可能脫離道心,從而與道心相異。所以《尚書》中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但人心總歸要符合道心,即便是時有偏離,但終究要回歸。
道體流行就是宇宙間道德秩序的生成和發展,也就是社會價值觀念的演變。具體說,就是人心以道心為基礎的演變。這種價值思想的流變,經過一定歷史時期的傳承,最后匯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并構成歷史上的價值傳統即道統,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社會發展必須依道而行;另一方面,社會發展還受到人們主觀意識的影響。社會大多數人的主觀意識決定著人們的共同行動,而共同行動則決定著社會發展和運動的方向。
從中國歷史上看,盡管這個道統有時會中斷,人們的價值觀有時會變形,但終究要回到固有的主體軌道上,也就是回歸道統。歷朝歷代的社會治理理念和方式都必須符合道統,否則就必然走向衰落甚至敗亡,即荀子所說:“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
中華民族和歷代先賢們通過三次價值變革,分別建立了人文價值傳統、倫理價值傳統和理性價值傳統
一個民族經過一定歷史時期的發展和沉淀,必然會形成一定的文化傳統。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某些歷史時期的重大變革會導致民族價值獲得整體上的提高或飛躍,也將社會發展推向一個更新的歷史階段。
第一次價值變革完成于商末周初,其標志是文武周公制禮作樂。由于夏商兩代晚期出現統治危機,促使統治者改變治理方式,實現社會轉型。“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實現了從“神本”到“人本”的轉變,確立了人的價值和人的本位。周初政治家提出敬天保民、倡導人文、推行教化,并創建禮樂制度,奠定了中國數千年的人文價值傳統。
第二次價值變革是發生于春秋末、戰國初的“儒家革命”。由于周文疲敝、禮崩樂壞,人們開始對禮樂制度進行重估,由此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格局。孔子在繼承先前人文傳統的基礎上,建立了以“仁”為中心的儒家價值體系,實現了從“人本”到“仁本”的提升。漢武帝時通過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的統一價值和官方意識形態。
第三次價值變革是始于唐中期、完成于宋明的“理學革命”。魏晉以降,中國進入長達數百年的混亂時期,中國價值傳統受到沖擊。在此背景下,中國士人再次承擔起“為往圣繼絕學”的重大使命,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其中以“天理”為最高價值,以性理、情理、事理以及物理為普通的世俗價值,使儒家價值傳統進一步理性化,實現了從“仁性”到“理性”的跨越。
在數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華民族和歷代先賢們通過三次價值變革,分別建立了人文價值傳統、倫理價值傳統和理性價值傳統。所謂價值變革,就是原有價值傳統從破壞到重建的過程。原有價值不能解決現實社會矛盾,在受到外來思想挑戰的情況下,往往會遭到破壞,從而走向衰落甚至暫時中斷,但這也是價值傳統重建的開始。
價值變革一般會經過價值重估、價值損益、價值回歸和綜合創新四個階段。價值重估,即對傳統價值進行重新估價,在這個階段,新的價值不斷成長發展,傳統價值不斷減損和消解。當傳統價值完全消解之后,面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人們便會對傳統進行重新估價,所以就有一個價值回歸的過程。由于價值傳統的破壞,社會上會出現各種思想的競爭和碰撞,但最終會通過一種綜合創新來完成這種思想的整合,形成新的價值體系并構成新的價值傳統。這就是價值變革和價值傳統演進的一般規律。
實現中國價值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需要創建一個全新的、完整的價值體系
歷經數千年形成的中國價值傳統,具有無可比擬的內在生命力。然而,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傳統社會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而逐漸衰落,中國歷史和社會變革需要新的價值思想,中國面臨著新的價值轉型,即第四次價值變革。
第四次價值變革始于“五四”時期,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打出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發動了中國的現代性啟蒙運動。在現代化過程中,作為道統傳承的中國價值傳統,與外來思想進行艱難地抗爭,一直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在資本主義思想還沒有在中國全面展開的時候,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這就導致中國在接受西方現代思想時面臨著兩個選擇——現代資本主義和馬克思社會主義。這樣,“五四”以后中國思想界就出現“三川并流”的局面:一條是隨“西風東漸”進入中國的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思想,一條是十月革命后迅速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現代思想,還有一條就是作為歷史延續的中國傳統思想。
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始終存在著中國傳統思想、西方現代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三種思想的競爭與糾纏。最終,馬克思主義取得了主導地位,成為我們的核心價值和指導思想。毛澤東同志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正是因此,中國人民經過數十年的奮斗,不僅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并且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方面實現了復興。
然而,時至今日,我們的現代化仍在西方文化的籠罩之下,我們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仍不得不運用外來的現代邏輯進行闡釋。這就是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尚未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真正復興,并不在于世界上有多少人使用中國的產品,而在于有多少國家和民族認同中國價值。因此,中華民族還面臨著一個更為艱巨的歷史任務,這就是在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全新的價值體系,即繼續完成新的價值變革。
新的價值變革包括新啟蒙、新傳統和新綜合。新啟蒙不是重提舊的啟蒙話題,而是反思現代性、重塑民族性。經過百年來的奮斗,中國的現代化逐漸走向成功,我們必須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我們的民族,重新喚起民族文化的自覺,確立文化自信。新傳統就是要重新認識傳統,重新建立和發揚傳統。傳統不是舊物,而是“日日新”的價值傳承。經過百年的現代化過程,馬克思主義和西方現代價值已逐漸中國化,并與正在復興的中國價值傳統共同構成三種思想傳統。而當代中國價值的重建,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吸收西方現代價值,實現中國價值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通過一個新的綜合過程,創建一個全新的、完整的價值體系。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②《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