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人民智庫> 正文

北京人口流動的空間傾向與各區發展圖景(2)

北京各區的工作吸引力

理想中的工作區主要依賴于城區的工作資源配置,朝陽區海淀區最受歡迎。調查顯示,當問及“您更希望在北京的哪個區工作?”時,朝陽區(22.43%)、海淀區(20.65%)、東城區(18.43%)、西城區(13.12%)優勢明顯,尤其是朝陽區和海淀區占比最高,且在對不同年齡、學歷、是否有北京戶口、是否有子女四個變量進行交叉分析后都得出一致的結論。朝陽區擁有國貿CBD核心區、奧林匹克公園核心區、垡頭環渤海總部商務基地、金盞金融服務園區、大望京科技商務創新區等重點發展區域,現代商務服務和國際金融功能突出,注冊企業和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名列前茅。海淀區是科技文化中心,不僅擁有最多的高校資源,還擁有以中關村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騰訊、百度等知名互聯網企業均落戶海淀,還有大量的創業公司。而東西二城主要以各大部委和央企總部為主,就業機會相較朝陽海淀偏少。但同非“東西朝海”外的區相比,仍舊優勢明顯,可見其他區在工作吸納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

圖像 27

北京居民在選擇中意的工作地時更看中以周邊配套為代表的因素,而非行業、交通等因素。調查顯示,當問及更希望到中意的區工作的原因時,“辦公區域周邊配套完善”(63.07%)和“周邊休閑娛樂設施完善”(59.71%)是占比最高的兩個選項,這說明北京居民更看中工作環境及周邊休閑娛樂配套,希望在工作的同時能夠更好地享受工作時光和休閑時光。而行業、交通和居住地這三個客觀的現實因素對居民就業選擇的影響均不超過50%。因此,要提升就業吸納能力應當主要從區域規劃著手,有意識地打造商業集中區,并完善周邊商業及休閑娛樂配套設施,并引導商業快速發展,全方位提升就業吸引力。

圖像 28

理想中的工作區域和生活區域的關系

最希望工作的區和最希望生活的區整體上比較一致,都以朝陽區、海淀區、東城區、西城區這四城區為主,但按不同群體區分來看略有不同。相關分析顯示,北京居民對于理想的生活區和工作區選擇具有顯著的相關性。首先,無論是否城六區居民都更希望在城六區工作和生活,城六區居民對于在城六區工作和生活的傾向性更高,非城六區居民對于在城六區工作和生活的傾向性低于城六區居民,而且對非城六區的認可度略高一些。其次,無論是否具有北京戶口,都希望在東城、西城、海淀、朝陽工作和生活。交叉分析顯示:京戶更傾向在東城區和西城區生活,非京戶更傾向于在海淀區和朝陽區生活;工作方面,無論是否京戶都最希望在海淀區和朝陽區工作,其中非京戶的意向更強。第三,不同婚姻狀況的群體整體具有一致性,其中未婚者更愿意在朝陽區工作和生活。第四,是否擁有子女對北京居民生活地的選擇有影響,而對工作地的選擇沒影響。第五,學歷和年齡的影響比較一致,都呈現出以“東西朝海”為主,其中低齡、低學歷者偏向東西二城,高齡、高學歷者偏向朝陽區和海淀區。

未來發展與預期

對于未來的北京,受訪者有多樣期待

受訪者樂觀看待北京各區的發展前景。雖然普遍看好“東西朝海”,但也對本區域的發展呈樂觀心態。當受訪者被問及“您最看好北京哪個區的發展”時,超過八成的受訪者選擇了中心城區:東城為18.51%,西城為12.24%,海淀為21.59%,朝陽為21.08%,豐臺和石景山分別為6.53%和4.78%。但同時,當受訪者回答“您對目前居住的區未來發展趨勢持何種態度”時,分別有48.17%和40.10%的受訪者選擇了“非常看好”和“比較看好”本區域的發展。可見,在金融、科技、醫療、教育等領域有卓越表現的中心城區得到了北京居民的廣泛青睞,北京居民也相信,通過找準功能定位,發掘特色產業和培育新興產業,北京的各個區都可以依托自身特色實現集聚效應,助力北京打造“高精尖”經濟結構,在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出獨樹一幟的發展路徑。

近半數的受訪居民表達了縮小差距、促進公平的期望。當受訪者被問及“您對北京各個區的發展有什么期待?”時,有49.61%的受訪者都認為北京的城市規劃應該“均衡各區發展,縮小差距,促進公平”,培育周邊城區改善基礎設施、吸納高端產業、匯聚高端人才的能力,讓發展相對緩慢的周邊城區步入與中心城區協調一致的發展軌道。48.33%的受訪居民認為建設未來的北京城應該明確首都的戰略定位,促進首都轉型升級,注重“疏解城六區資源,緩解人口環境壓力”,統籌考慮城市規模的瘦體健身,為中心城區減壓減負,建設和諧宜居之都。另有47.87%的受訪者期待“在城六區外新建醫院、保障房,新增學位”,采取多樣化、全方位、高層次的民生保障新舉措。此類需求反映了北京的民生事業仍有許多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暴露了優質公共服務供給總量不足與配置不均衡并存的問題。

北京居民對彰顯區域特色和加強區域協作也有期待。首先,在明確區域定位方面,有38.56%的受訪居民認為應根據具體情況,為每個區劃出主攻的重點區域和主打產業,讓“各區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彰顯特色”。有的區域占據了最好的位置和最優質的資源,卻要發展低層次的業態,不符合首都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發展目標。其次,明確了功能定位還要注重加強區域合作和區域聯動。35.68%的受訪者認為要“統籌協調資源,打通各個區間溝通協作渠道”。想要“疏非控人”卻不注重合力,追求產業轉型升級卻不看重聯動,很難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讓改革見到實效。此外,由于北京市勞動者跨城區通勤的特性,有26.02%的受訪者認為北京的城市建設需要“立體化交通建設,提升各個區間通勤物流效率”。通勤路上舟車勞頓,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的平均通勤距離為19.20公里,居全國之首。而若要縮短通勤距離,減少通勤時間,除了提高通勤速度,還需要從“線跟人走”向“線引人走”轉變,發揮軌道交通、公共服務引導城市科學合理布局的作用。

既要注重新區利用效率,也要注重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北京中心城區地域相對狹小,發展空間有限,多種功能高度集聚,造成了嚴重的“大城市病”;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對交通、住房、醫療、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建設城市發展新區,疏散城市中心區域的產業和人口是治理大城市發展難題的重要抓手。在此次調查中,有15.06%的受訪者認為應“加大各個區,尤其是主城區外的開發利用率,拓展發展新空間”,發揮疏散功能承接地的作用。但新區建設要兼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此次調查中,有6.22%的受訪者提出了“改善生態環境,尤其是自然環境弱的地區”的期望。在第一產業層級,優先發展以觀光農業等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延伸拓展農產品加工、貯藏、流通的產業鏈;在第二產業方面,重點發展高科技含量、低消耗污染的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第三產業方面,積極培育和發展物流業、旅游業、會展業、文化產業以及房地產業等現代服務業。

圖像 29

北京居民對未來的發展預期有群體性特點

在此次調查中,受訪居民還對未來北京的各項社會功能進行了預期打分,主要包括社會治安、社會活力、自然生態、科技創新、商業金融、社區服務、資源節約、醫療衛生、工作通勤、文化教育、生活成本等領域。通過對數據進行交叉分析,我們發現北京居民的未來預期有群體性特點。

圖像 30

首先,北京戶籍的受訪者預期北京將提供“非常好”的“社區服務”;非北京戶籍的受訪者并不如此樂觀。我們將受訪者的戶籍情況作為自變量,受訪者的“社區服務”功能預期作為因變量,進行數據的交叉分析。47.66%的北京戶籍受訪者認為北京市未來將提供“非常好”的社區服務,相比,只有39.25%的非北京戶籍受訪者認為北京未來將提供“非常好”的社區服務。反觀對北京市社區服務預期呈消極態度的人群,只有6.64%的北京戶籍受訪者認為未來北京將提供“非常差”或“較差”的服務,而持此種消極態度的非北京戶籍受訪者比例為9.77%。由此可以推斷,是否擁有本地戶籍對受訪者能否得到北京當地的“社區服務”以及能夠得到何種品質的“社區服務”存在一定影響,并將影響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預期。

圖像 31

其次,收入越高,對北京的“商業金融”功能越樂觀。我們將受訪者的家庭每月總收入(未婚者的家庭收入包含父母和自己的收入)作為自變量,受訪者對北京“商業金融”功能預期作為因變量,進行數據的交叉分析。分析發現,隨著受訪者家庭月總收入的增高,認為北京將提供“非常好”的“商業金融”服務的受訪者的比例也逐漸上升,由此可以推斷,收入越高的北京居民越期待從城市的“商業金融”活動和服務中獲得滿足。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劉 明 王 虹 制圖:石 玉】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國家治理1
標簽: 圖景   北京人   傾向   流動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