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無現金社會”發展切勿急于求成

核心提示: 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發展,電子支付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權衡無現金社會的利弊,“去現金化”將是個長期過程,應完善金融體系、健全征信體系、金融監管機制,逐步推進“無現金社會”的發展。

【摘要】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發展,電子支付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權衡無現金社會的利弊,“去現金化”將是個長期過程,應完善金融體系、健全征信體系、金融監管機制,逐步推進“無現金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 無現金社會  電子支付  便利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放眼全球,無現金的電子支付已成為互聯網時代技術改變生產、生活的一種趨勢。無現金社會是指各行各業在各種活動和交易中,凡可以用現金支付的場合,都可以使用移動支付的社會。“無現金社會”不是消滅現金,而是讓交易不再受現金的約束。

“無現金社會”運轉,必須有完善的互聯網金融支付體系、網絡安全架構、社會信用體系。傳統金融支付體系經歷了商品貨幣、代用貨幣、信用貨幣(紙幣)的演變過程,隨著金融支付手段的發展,移動支付在很多場合取代了支票和現金,更高效便捷。加強對涉及互聯網支付的金融監管就顯得尤為必要。這就需要既注重綜合監管,又強化監管分工,對支付機構實施差別化管理,確保互聯網技術本身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防止網絡癱瘓威脅。支付體系(機構)在客戶交易的前、中、后三個階段都需構建覆蓋全流程的防護網,確保客戶的網絡支付安全。如規定支付賬戶的功能、限額、多層次密碼等。

“無現金社會”之利

“無現金社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一是安全、便捷、高效。“無現金”交易無涉假幣問題,無關真實錢包大小,大大減少現金搶奪、偷盜、逃稅、腐敗犯罪等社會安全問題。比如手機銀行業務方面,手機服務商和各銀行都在積極布局安全措施。當終端是數字手機時,發向I-mode地面網絡中心的電波不會被第三者窺見,加之基地局和各銀行間使用的是專線網,更確保了網絡交易安全性。另外,銀行通過在內部網設定SSL和安全插座層,將通信內容密碼化,保護網頁安全。同時,銀行還要求客戶設定ID號、登陸密碼、支付密碼和確認密碼加大安全系數;客戶遭遇密碼被盜時銀行提供補償保險服務,這些都有效地減少了手機銀行的操作風險。無現金社會里,社會信用體系更完善,不用點鈔,不用找零,可加速資金流動。由于非接觸IC卡在使用中只需接近讀寫器就可瞬間完成支付,故縮短了交易中的等待時間。

二是信息更對稱。“無現金社會”中的互聯網金融支付體系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難題。投資者可以通過信用體系查詢以及投資者的評價系統等多渠道,獲取發行股票、債券和商業票據的公司的財務信息,能較清晰地甄別不同風險等級的證券,使投資決策更為準確,從而降低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無現金交易將表現為交易者信用記錄的變化,每一次日常交易,都能為自己積累更多的信用,信用就是財富,只要個人信用記錄越好,就能獲得越多的公平金融服務和公共服務。

三是節約社會資源、環保。無論是實物貨幣(如古時的金、銀、銅幣),還是當今的信用貨幣(如硬幣和紙幣),都必須依附于某種有形的物體之上;紙幣時代,每年都會出現很多殘幣,不得不收回甚至銷毀,這是一種資源浪費。“無現金社會”改變了貨幣存在的形式,本質就是資源節約型社會。它可以節約造幣成本(包括鈔票防偽技術成本和印制成本)、現鈔管理成本,比如公交公司每天收入乘客的大量零錢,需要多位點鈔員分揀;美國花在現金管理方面的費用每年高達1100億美元;如果從紙幣社會進入無現金社會,上述的數字都可以大大降低。據預測,如果將紙幣體系轉變為完全的數字化貨幣體系,各國每年可節省的管理成本占GDP的1%。此外,傳統金融機構和影子銀行在增加某項金融服務(即某一金融服務的對象數量增加)的同時,無須擴大機構的物質規模或增加分支機構(或無須明顯地擴大/增加),從而降低了其生產經營的成本,發揮規模經濟優勢。

“無現金社會”之弊

在電子貨幣時代,社會各界面臨新的風險。第一,電子貨幣的發行“非中央銀行化”沖擊了貨幣政策的執行。由于貨幣范圍的模糊 ,影子銀行的資金流動可以不受法定準備金政策和利率政策的約束,削弱了央行制定、實施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第二,金融市場的波動加劇,增加了金融監管的難度。電子貨幣以其方便、快捷、超時空等特點,通過計算機網絡,可以在瞬問將巨額資金從地球的一端傳到另一端,大量資金突發性的轉移無疑會加劇金融市場的波動,加上網絡快速傳遞的特性,會使波動迅速蔓延。

第三,“無現金社會”給弱勢人群帶來不便利。比如識字困難群眾、老弱病殘人群、不發達地區的人們,他們可能沒有能力在銀行開戶轉賬,或不使用銀行卡。許多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用手機銀行,不會使用移動支付、智能手機,即使有銀行卡的也經常忘記銀行卡密碼。所以,這部分人群必須去銀行窗口,他們似乎無法脫離現金社會。即便是基本可實現“無現金社會”的丹麥,也存在上述問題。丹麥不少鄉村地區的退休老年人希望政府放慢建設“無現金社會”的步伐。“無現金社會”可能讓這些“弱勢群體”感覺被排斥在社會體系之外。

“去現金化”將是個長期過程

我國緊跟“無現金社會”潮流大踏步邁進。作為“無現金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我國的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得到快速普及。截至2016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人,當年新增網民4299萬人,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較2015年底增加了550萬人。這意味著我國移動支付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2010年以來,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交易規模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年均增速,中國在移動支付領域也緊跟國際潮流快步邁進。安全保障方面,我國也陸續出臺政策為網絡支付安全保駕護航。隨著《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非銀行支付機構自律管理評價實施辦法(試行)》《非銀行支付機構分類評級管理辦法》等的相繼發布,我國以支付機構的合規經營情況、風險管理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基礎,來評價和確定支付機構的類別、級次,為有效實施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管、合理配置監管資源、提高監管效率、防范支付風險、保護客戶合法權益提供了有利保障。

去現金化是一個逐步減少現金使用的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理想狀態的“無現金社會”很難實現。我國目前已逐步邁進“無現金社會”之路,技術條件和規范措施已出現靚麗的發展勢頭,但并不具備完全進入“無現金社會”的充分必要條件。金融體系不完善、征信體系不健全、金融監管機制不完備,都是制約我們邁向“無現金社會”的障礙,我們需要逐步推進“無現金社會”的發展,但不必對“無現金社會”的發展急于求成。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經管學部經濟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移動金融日趨火熱,無現金模式如何解讀?》,新華網,2017年5月22日。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趙橙涔]
標簽: 現金   社會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