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從社會性、歷史性和價值論三個層面闡發了系統的公平理論。基于馬克思主義公平理論,實現共享發展,必須以發展社會生產為物質基礎,以構建正義制度為制度保障,以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公平理論 共享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公平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呂氏春秋》曰:“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各類矛盾凸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均衡差異不斷擴大。維護公平正義,促進共享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面臨的重大任務。闡發馬克思主義的公平思想,對于推動當代中國的共享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在對舊社會的批判和對新社會的構想中,闡發了較為系統的公平理論
公平是人類思想史的重要論題。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批判借鑒啟蒙思想家和空想社會主義的公平思想,在對舊社會的批判和對新社會的構想中,闡發了較為系統的公平理論。
公平是一個社會范疇,勞動實踐和社會生產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在馬克思主義以前,啟蒙思想家以先驗的方法論,將公平視為一種絕對意志或天賦人性。盧梭就認為,權利平等及其所產生的正義概念乃是出自每個人對自己的偏愛,因而也就是出自人的天性。
馬克思主義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顛倒這種先驗方法論,認為公平既非源于上帝意志,也非天賦人性。相反,公平是一個社會關系范疇,它植根于勞動實踐和社會生產。這一方法論的顛倒,在人類思想史上意義重大,將公平問題的探討“從天上拉回了人間”,建基于堅實的人類勞動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勞動實踐蘊含著雙重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人的本質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個體與他者以及類的相互關系中得到體現。人的社會關系通過社會分工和擴大再生產不斷拓展、深化,規范、協調各種社會關系的公平問題應運而生。作為一個社會關系范疇,公平不是抽象的,它由現實的社會生產關系決定。公平“始終只是現存經濟關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現”,“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與之相應,公平與否的評判標準也在于與生產方式的適應程度。“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
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相對性和階級性是公平的根本屬性。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步,不僅表現為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也表現為社會公平程度的提高。在人類歷史上,“對現存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對‘理性化為無稽,幸福變成苦痛’的日益覺醒的認識”,往往成為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變革的“一種征兆”。
在不同歷史階段,公平的含義和要求不盡相同。即使在同一時代的同一社會中,公平也是相對的,不僅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公平還具有階級性,階級立場不同,公平觀念也會不同。“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平觀認為奴隸制是公平的;1789年資產階級的公平觀則要求廢除被官方宣布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因為據說它不公平。在普魯士的容克看來,甚至可憐的行政區域條例也是對永恒公平的破壞。”
馬克思主義認為,公平所具有的相對性和階級屬性,并不妨礙它的合理性評判,尤其是處于上升時期或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階級所認同的公平。對于無產階級的公平觀而言,由于無產階級作為最終消滅階級前的最后一個階級所擁有的普遍性特質,從而使得無產階級的公平觀在相對性和階級性基礎上,又同時具有了超越性特征。馬克思主義公平觀的這一特質,有助于我們回應來自兩個方面的批評。一種是相對主義的理解,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公平的相對性和階級性論述,妨礙了其超越性意義;另一種是虛無主義的理解,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從批判、否定的意義上論述公平問題的,馬克思主義并沒有提出自己的公平理論。實際上,馬克思主義關于公平屬性問題的論述包含了兩個向度:一是從批判、否定的角度,闡釋了以往階級的公平觀在舊制度下尤其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虛幻和荒謬;二是從建構、超越的角度,探討了無產階級的公平觀在新社會尤其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形式和價值目標。
在未來理想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公平的最終價值目標
公平是一個價值范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公平的最終價值目標。公平既是一個歷史范疇,更是一個價值范疇。在未來理想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公平的最終價值目標。
馬克思之前,從洛克、伏爾泰到康德以來的很多思想家,都將公平理解為“平等權利”。這種理解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無視個體差異,將異質、多樣的主體同質、單一化。“權利,就它的本性來講,只在于使用同一尺度;但是不同等的個人要用同一尺度去計量,就只有從同一個角度去看待他們,……把其他一切都撇開了”。這種基于自然權利學說基礎上的公平觀,并不符合人的本質的多樣化、豐富性發展要求。在未來理想社會,公平“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的平等是蘊含著主體的全面性、豐富性發展的真正公平。馬克思主義認為,在未來理想社會,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超越社會分工的限制,“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總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只有“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勞動從謀生的手段轉變為“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公平“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才能全面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價值目標。
在價值論層面,馬克思主義公平思想劃清了與資產階級思想家公平思想的根本界限: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主體間公平,不是商品等價交換原則基礎上的原子化、均一化的法權意義上的形式平等和自由,而是承認個體差異性和豐富性的全面發展條件下的實質平等和自由。只有這種公平,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最終實現“人類的全面解放”。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是新時期新階段馬克思主義公平思想的理論創新和現實發展?;隈R克思主義公平理論,實現共享發展,必須以發展生產力為物質基礎,以制度構建為制度保障,以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
大力發展社會生產,以公平促發展,以發展促共享
共享發展作為公平問題在發展領域的體現,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基礎上的。共享發展是發展和共享兩方面的有機統一。其中,發展是共享的基礎,共享是發展的目標。沒有發展,尤其是社會生產力的大力發展,共享就是無源之水。
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上,有過慘痛教訓。在社會主義建設之初,我們一度離開社會生產這個基礎,片面強調“絕對公平”,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純四平均”,結果陷入“平均主義”普遍貧窮的誤區。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當然,我們今天又面臨另一種可能的風險,即片面強調“效率優先”,帶來貧富差距拉大的危險。共享發展的提出,正是新時期新階段統合公平和效率二者辯證關系的必然要求。這既非兩權相取的問題,也非何者為先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好地通過公正的制度安排來提高效率,發展生產,實現共同富裕,真正做到以公平促發展,以發展促共享。
建立和優化公平的社會制度,以制度正義作為共享發展的制度保障
共享發展不僅需要發展社會生產作為物質基礎,更需要建構公平正義的制度作為制度保障。美國經濟學家托達羅對43個發展中國家的實證研究表明,“并沒有證據說明,經濟增長的‘利益擴散’會自動地流向極端貧困的人口”。可見,共享發展必須以公平正義的制度作為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處在什么發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我們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為此,當代中國,要建立和優化公平正義的制度,需要堅持如下原則:
堅持形式公正和實質公正相融合。恩格斯指出,平等是正義的表現,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或社會制度的原則。中國作為東方國家,在近現代歷史發展中跨越了“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資本主義法權意義上的形式公正體系付之闕如。由于歷史形成的起點不平等和程序不平等構成一種“非正義的初始狀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建立起強調結果平等的實質公正體系,并力圖以此來修正歷史形成的非正義初始狀態。遺憾的是,社會主義建設之初由于片面強調結果公平,實質公正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領域并沒能開花結果。當代中國的共享發展,就是要在制度建構中建立起形式公正體系,并確保這一體系具有實質公正的內涵,最終實現起點公平、程序公平和結果公平的統一。
堅持自由原則和平等原則相統一。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認為,正義是制度的首要價值。什么樣的制度才是正義的?羅爾斯提出了關于正義的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強調自由的優先性;第二個原則包含兩個方面:平等原則加差別原則。平等原則意指普遍的機會平等,差異原則意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必須使處境最不利的成員獲得最大的利益,即不平等“必須確實有效地有利于最不利者的利益。否則這種不平等是不被允許的”。差異原則涉及不平等的底線問題。一種社會制度能否保障全體成員尤其是弱勢群體最基本的底線平等,是影響共享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從中國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來看,“平均主義”的平等原則往往帶來效率低下和普遍貧窮;而完全自由原則往往演變為“叢林法則”,導致貧富懸殊,加劇社會矛盾,妨害社會公平。因此,共享發展主張在自由原則和平等原則之間求取一種動態平衡,并以生產發展為基礎,逐步達到共同富裕,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以公平作為價值基點,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共享發展的價值目標
對公平正義和共享發展的考察,不能僅僅停留在經濟生產和制度建構層面,還應深入到對人的內在價值實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進行探討。如何在共享發展中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呢?這要求我們的發展必須是一種包容性的發展,它包括發展主體的包容性和發展客體(內容)的豐富性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增強發展主體的包容性。共享發展要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對弱勢群體進行歷史追償和地域覆蓋。中國的共享發展的主體范圍如果不能涵蓋最廣泛的人民大眾尤其是弱勢群體,那將違背共享發展的初衷,也將破壞共享發展的穩定環境。這既是一個經濟和社會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和道義問題。
第二個方面,增強發展客體(內容)的豐富性。共享發展的內容是全面而豐富的。當然,人們對于共享發展客體內容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拓展和深化的過程。概括而言,先后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在經濟領域強調物質財富和收入公平;在政治和社會制度領域強調權利平等和公平正義;在精神文化和個人發展領域強調人的尊嚴、能力和自由全面發展。這幾個階段共享發展的內容變遷,既有時間維度的先后序列,也有價值維度的層次遞進。
當代中國的共享發展,需要在上述多個層次和維度全面展開,協調推進:既要在社會生產領域擴大物質財富,增進人民福祉;也要在制度建構領域堅持公平正義,強化人民的主體地位;更要在精神文化和個人發展領域,全面提升人的能力,真正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法]盧梭:《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③[美]羅爾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