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傳統政治文化對現代政治發展的雙向影響

核心提示: 政治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能夠反作用于政治體系,影響政治發展。政治文化與政治發展在內容、功能、結構上都具備相關性,而傳統政治文化對于現代政治發展的影響是雙面的,既有積極的影響,也存在負面的作用。

【摘要】政治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能夠反作用于政治體系,影響政治發展。政治文化與政治發展在內容、功能、結構上都具備相關性,而傳統政治文化對于現代政治發展的影響是雙面的,既有積極的影響,也存在負面的作用。

【關鍵詞】政治發展  傳統政治文化  轉型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政治發展是指一國或傳統社會在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進行政治關系變革,實現民主化、現代化與合法化的過程。政治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政治觀念,進而間接影響社會的政治制度、政治體系以及政治過程等,也必然會影響一國的政治發展。我國的傳統政治文化有其漫長的發展歷史,它對維持當前的政治穩定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同時其中的消極因素也阻礙了我們的政治發展。為此,我國可以對傳統政治文化進行適當調整,使之成為促進我國政治現代化發展的積極力量。

政治文化是政治發展的精神保障,影響政治主體的政治傾向和選擇

一國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體系是其政治文化最為直觀的表現。人們可通過對政治文化的剖析來獲得政治發展的規律,因為政治文化是從政治心理途徑來影響政治發展,它對政治主體的政治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影響政治主體的政治傾向和選擇。政治文化和政治發展都是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二者在內容上具有相通性,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權利。

政治文化是政治發展的精神保障,引導人們的意識形態形成,促使人們對當前的政治系統產生認同,這樣人們才會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貫徹各類政治政策,社會才能實現政治發展。而如果缺乏政治文化的引導,民眾就會不理解當前的各項政策,民主、自由等價值觀也難以獲得自由表達,這不僅會威脅政治環境的穩定,也不利于政治的發展。政治文化可以引導個體的政治行為,能促使政治個體在政治信仰與行為上保持一致,實現政治整合功能。另外,政治文化將激發人們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大眾通過各類政治活動增加了對政治制度、體系的理解,從而推動政治發展。

政治發展在結構上分為政治體系、政治過程和政策,政治文化則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心理以及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在政治文化中雖然處于較低的結構,但卻為政治文化提供了廣泛的心理基礎;政治體系在政治發展中的結構與意識形態相似,盡管結構簡單,卻為政治發展確定了方向。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中間層次,為民眾的政治輸出提供了基礎,促使社會個體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在政治發展中與之相對應的結構是政治過程,它催生出新的政治角色,并使之履行政治功能。政治思想在政治文化結構中處于最高層次,政治個體通過理論升華為思想,并具有穩定性、排他性的特征;在政治發展中政治政策也處于最高層次結構,它是經過理論化的政治符號,對政治活動起到自上而下的引導作用。

傳統政治文化對現代政治發展的推動作用

首先,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為現代民主建設提供文化支持。民本思想是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刻影響著社會個體的思維方式與行為選擇,為我國當前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心理基礎。如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等。這些民本思想貫穿了我國傳統政治文化始終,并與現代民主精神有諸多交集點。

其次,德法兼備的傳統法治思想為當前的法治與德治策略提供了啟示。儒家傳統政治文化認為政治關系需要協調德、法、刑、政之間的關系,而且將道德放在第一位,因此是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如《尚書》中提出“德惟治。否德亂”;孟子提出“以德服人”等等。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來自法家,認為法是國家穩定的重要保障。如韓非子認為“無法則亂”,主張“以法為教”,還提出了“法不阿貴”“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平等思想。盡管法治的地位在傳統文化中要讓位于德治,但其依然為我國現代政治發展中法治思想的踐行起到了啟蒙作用。這些德法兼備的傳統政治文化思想對我國當前的政治發展起到引導作用,也是我國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思想源泉。

傳統政治文化對現代政治發展的阻礙

我國的傳統政治文化有強烈的排他性。我國的傳統政治文化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體系,對外來政治文化有較大的排斥性,如清朝時期,我國強烈排斥西方文化與科學技術,固步自封地認為“我天朝上國,從不貴奇巧”,直到多次在與列強的戰爭中失敗且簽訂了屈辱條約,才有進步人士提出要進行改革,但也僅僅是“器可變,道不可變”,由此我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皆遇到諸多挫折。此外,我國的血緣關系、宗法制度等也加劇了對外來文化的排斥。

循舊的遲滯性阻礙了我國的政治發展。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燦爛文明的古代文化,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國古代在文化發展上產生自負心理,對外來文化和科技不屑一顧,導致我國科技文化發展遲滯。在科技發展上的滯后還與我國傳統的政治倫理文化有密切關系,人們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學而優則仕”等思想的影響,過度關注政治人事,而不關注科技發展。忽視科技進步就意味著勞動水平難以提高,缺乏經濟基礎就會導致政治發展徘徊不前。

傳統政治文化有較強的封閉性,隔絕了優秀文化的進入。政治文化封閉性程度取決于該民族的經濟發展水平,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便是一種封閉經濟,在這種經濟基礎之上,我國形成了較為獨立封閉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結構,這種封閉態勢很難輕易改變,因此即便先進的政治文化和科學知識已經傳入中國,但卻很難對大眾產生震動,先進的政治文化無從落地,也自然不能促進我國的政治現代化發展。

推動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型

深挖傳統政治文化的民主資源,推動民主政治發展。盡管我國有著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史,但在傳統政治文化中依然存在民主思想的萌芽,只是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民主。為此,我國在政治發展的民主建設中,可結合傳統政治文化推陳出新,將之融入到現代民主政治的建設中,這有利于大眾在政治心理上的認同和接受民主建設。如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為當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理念提供了思想基礎,而當前政治監督也可借鑒古代的監察制度和諫譯制度,鼓勵民眾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對政治權力進行監督。

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我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法家思想強調法治,但從其提出的“德法兼備”思想來看,依然將德治放在首位,從根本來說還是推崇人治。現代政治發展要求依法治國,需要將傳統文化中的主客體進行調換,掌權者成為服務民眾、維護民眾利益的角色,法律至上。要想實現政治文化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除了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外,還需要提升全社會的法律意識,激發人們學習法律知識的熱情,為我國的法治化建設提供社會基礎。

培育公民意識,從“權力本位”轉向“權利本位”。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在當今政治發展中起到消極作用,為此,我國必須提升公民的權利意識,消除傳統政治文化的負面影響。在公民權利意識培養上,首要的是培養公民具備個體意識,使其認為自身為獨立個體,在社會上平等享受權利并承擔義務,而非權力的附庸。我國應提供多種途徑促使民眾學習法律知識和接受政治教育,增強其公民個體意識,并使之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這是公民參與政治活動的前提,也是其爭取和行使公民權利的基礎,能夠有效地推動我國政治文化的轉型與現代政治發展建設。

(作者為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趙橙涔]
標簽: 政治   雙向   傳統   影響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