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正到節骨眼兒上,各地各部門扶貧力度在不斷加大。很多扶貧舉措都與錢直接相關。扶貧資金多起來,如何用得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最大的作用,成為大家關心的問題。上個月,中央紀檢部門專門召開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視頻會場直達幾千個縣。這次會議重點強調要加強監督檢查,強化監督執紀問責。這是脫貧攻堅新形勢對紀檢監督部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推動脫貧攻堅勝利完成的重要動力。檢察機關也表示,要深入推進集中整治和加強預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專項工作。
扶貧需要錢,而有了錢怎么花,向來是一個大問題。扶貧資金的使用不能一刀切,需要根據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用好。縣鄉村基層干部是扶貧資金使用的“末梢”。他們熟悉情況,了解實際,在扶貧資金的使用上多聽聽他們的意見,賦予他們更多主動權,是應該的。但是,這個環節又恰恰是監督執紀的薄弱環節。一方面,縣鄉村干部人數多,分布廣,監督執紀比較困難;另一方面,扶貧資金到了貧困村乃至貧困戶那里,數額相對小,不容易引起重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農村本來是人情社會,村干部在扶貧資金上的違紀行為很難受到村民察覺并進行舉報。因此,有些鄉村基層干部就把扶貧資金當成了天上掉下來的“肉”,覺得分下去、吃光了,就算完成任務了。
過去,扶貧資金使用中常出現的問題是“挪用”,把修路的錢用來通電,用通電的錢蓋房子,一些基層干部的“智慧”都用到了不同項目的“騰挪”上。這幾年,隨著扶貧力度加大,扶貧資金使用監管制度不斷完善,這種“騰挪”的必要性沒有了,但少數基層干部又在扶貧資金本身上動起腦子來。資金申請到手,首先考慮的是親友,甚至自己人。在貧困戶劃定和扶貧資金發放標準上,想方設法給自己人“留口子”“找路子”。更有甚者,極少數村干部還把扶貧資金當做拉選票的“資本”,看看誰家選票多,就把發放扶貧資金的標準偏向誰。他們使用扶貧資金不征求群眾意見,申報扶貧項目不考慮扶貧效果,一心想的是把扶貧資金爭取來,好分錢買“民心”。
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啃硬骨頭”的關鍵期。扶貧的錢用得好,可以直接推動貧困戶脫貧,促進貧困地區發展;用不好,就可能讓群眾喪失對政府和社會幫扶力量的信心,甚至動搖我們黨執政的民心基礎。扶貧資金凝結著各級政府對貧困群眾的關心,是貧困戶脫貧和貧困地區發展的“營養品”和“強心劑”。這些資金使用中出現“末梢問題”,不管它有多細小,都不是小問題,一定需要通過監督執紀和問責來解決。
用了扶貧資金,上了扶貧項目,就要看到實際效果。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和問責的主要著力點,應該緊盯三個方面:一是看錢花得對不對,有沒有違反財務紀律,是不是裝進自家口袋,或者給了自己的親朋好友;二是要問錢花出去之后有沒有效果,扶貧項目落地是不是發揮了作用;三是多聽群眾意見,讓群眾評議一下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是不是發揮了作用。多數群眾滿意才能算數。
監督執紀是手段,也是推動力。紀檢監察部門,尤其是市、縣的紀檢監察部門應該趕緊行動起來,加強對縣鄉村基層干部的執紀問責,用問責行動和紀律手段來推動扶貧資金的正確使用,為脫貧攻堅盡力。
魏永剛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