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走向將根本改變兩個世紀以來“大分化”趨勢,將走向南北國家“大趨同”趨勢,其中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亞五個發展中人口大國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中國。本文通過對人均GDP、人類發展指數、貧困發生率、收入基尼系數四維指標對五大國發展分析(1980-2015),預計了發展趨勢(2015-2030)。從人均GDP 相對水平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呈現發展趨同;從人類發展指標看,人類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甚至躍遷,尤其是中國最顯著,極大地推動了世界人類發展水平的進步;從貧困發生率來看,五大人口國家大幅度減少絕對貧困人口,進而導致世界貧困發生率大幅度下降,其中中國貢獻最大;從基尼系數來看,中國呈現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其他各國呈現較為復雜的情形,中國走上全面包容性增長軌道。
王利博制圖
世界經濟在持續、波動性地增長,不平等趨勢也在不斷加劇,表現為國家內部的不公平,也表現為國家之間的不公平。2006年世界銀行研究表明,全球收入不平等系數從1929年的0.69上升至1992年的0.83,也由于中國、印度等超大規模人口國家經濟增長,長期以來的收入不平等惡化趨勢開始扭轉。[1]2011年我們研究也表明,當中國、印度等上億人口發展中大國持續高增長,會大大地促使南方國家與北方國家從兩個世紀的“大趨異時代”轉向21世紀的“大趨同時代”。[1]2013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南方國家的崛起在速度和規模上均史無前例,在發展中國家中,僅僅三大領先的經濟體(中國、印度、巴西)的經濟總產出便與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和美國這六個傳統北方工業強國的GDP總和相當,這是150年來首次出現的情況。[2]
南方國家的崛起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協調健康發展,避免陷入不平等困局,避免走發達國家不平等加劇的老路。為此,聯合國提出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其重要前提和目標就是人類要走向共同繁榮的包容性增長。
包容性增長,最早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在于“有效的包容性增長戰略需集中于能創造出生產性就業崗位的高增長、能確保機遇平等的社會包容性以及能減少風險,并能給最弱勢群體帶來緩沖的社會安全網”。包容性增長即為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3]2012年亞洲開發銀行發表了《亞洲2050:實現“亞洲世紀”》報告,認為如果亞洲能夠實現包容性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1世紀中葉,亞洲占全球總產出、貿易和投資的一半,人均GDP(購買力平價)將超過4萬美元,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3.7萬美元)。
由于長達八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和持續沖擊,世界正經歷二次大戰之后最長的經濟增長低迷,這一期間逆經濟全球化、保護主義盛行、科技進步作用明顯減弱,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4]、發展權利不平等日趨嚴重[5]以及由于經濟發展放緩導致的社會系統、生態系統、文化系統不協調等問題[6]。為此,實現包容性增長、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在2016年二十國集團(以下簡稱G20)杭州峰會上取得全球共識。
新興五大國與全球包容性增長
全球包容性增長是造福人類世代的偉大壯舉。G20杭州峰會圓滿落幕,取得一系列務實而有開創性的成果,為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掀起嶄新篇章。其中,由中國倡導、各成員國取得共識、制定最具創新性成果之一是《二十國集團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正如習近平主席在閉幕辭中所言:“我們第一次把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劃,具有開創性意義,”以及“第一次采取集體行動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 [1]這三個“第一次”反映了此次G20峰會的核心貢獻。其中第一次就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下簡稱SDGs)制定行動計劃,對人類歷史和長遠未來具有極為重要意義,積極推動人類發展進步,充分展示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卓越領導力。《二十國集團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首次將基尼系數或其他共享繁榮指標,作為包容性增長的核心衡量指標。公平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發展目標,而基尼系數或其他共享繁榮指標的變化趨勢則代表了是否公平發展。
2016年9月4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
對此,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給予高度評價:中國作為G20輪值主席國作出了杰出貢獻,非常感謝中國把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為本次峰會的核心議題之一。中國推動峰會在可持續發展議題上制訂行動計劃,這是歷史性的貢獻。2017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WEF)達沃斯年會發布報告認為,提高經濟增長只能部分解決問題,各國必須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長。[2]2017年6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提出,亞洲各國要克服經濟增長風險,需要促進包容性增長。[3]
G20承載人類命運,是當前全球治理最具代表性、最有效的協調機制,是引導人類包容性增長、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載體。2015年,G20占世界GDP(購買力平價,以下簡稱“PPP”,2011年國際美元)比重為3/4以上,占世界進出口貿易總額的3/4以上,占世界總人口的2/3。G20既包括了全球最主要的發達大國,如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還包括了全球最重要的新興大國,如中國、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墨西哥等,各國之間相互依存,既是利益共同體,還是命運共同體。這里,我們將G20稱為是推動世界包容性增長的“少數關鍵”國家。在G20南方國家中,僅中國、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墨西哥五大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比重就達到了44.5%,占世界GDP 比重的29.5%(PPP,2011年國際美元)。[1]可以說這五國就是全球特別是南方國家實現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少數之少數”的關鍵國家。
盡管SDGs是針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普遍適用的國際發展議程,從人類發展角度來看,實現SDGs的主要落腳點是發展中國家或非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指人類發展指標HDI小于0.80)。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5年人類發展報告》提供的數據,2014年,世界極高人類發展組(指HDI大于0.80)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6.4%,其余83.6%的人口處于非極高人類發展組,同時,發展中國家人口占比為82.3%,中國等五大國人口占比全球非極高人類發展組的一半以上(53.2%),也占了發展中國家的一半以上(54.1%)。因此,五大國人類發展水平的不同程度提高,就會極大促進全球人類發展。
為此,本文以這五個人口大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只有這五個國家真正履行G20 杭州峰會《二十國集團落實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的承諾,SDGs目標才能夠真正落實。這四個發展中國家有著與中國類似的基本國情,即人口眾多、人均資源水平低(除巴西外),既是后發國家,又是內部差異甚大的國家,還是發展潛力、市場規模巨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