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產階層分布的三大結構性問題
通過數據分析,本研究發現我國中產階層的分布存在三大結構性問題,即城鄉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和產業結構問題。
1.中產階層的城鄉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且城鄉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
首先,中產階層越來越集中在城市,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在歷年的數據中,中產階層集中在城市的比例都超過80%。不同定義方法下都呈現了相似的結果。2012年,城市人口占收入中產的比例為87.75%,在職業中產中的比例為91.18%。城鄉差距在2004年至2012年期間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在收入中產、職業中產中所占的比例分別增加了3.56和2.39個百分點,表明我國中產階層越來越集中在城市,城鄉差距越來越大。
中產階層向城市集中是發展中國家的典型特征。這給我們兩點啟示:第一,推動城鎮化,促進產業轉型和升級,發揮規模經濟的作用,提升生產效率,有利于促進中產階層的壯大;第二,從國際經驗來看,要真正實現社會健康發展,建設橄欖型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均衡發展,我國要真正壯大中產階層,難度最大的是農村地區,應該著力促進農村地區中產階層的發展壯大,實現城鄉均衡發展。
其次,城市地區已接近“橄欖型”,農村則仍然是“倒丁字型”。從城鄉內部的分布來看,在城市地區中產階層已占相當比例,接近橄欖型社會結構,農村則始終是“倒丁字型”,底層比例較大。我國城市地區“廣義中產階層”的比例在2004年就已經達到48.91%,表明在職業或收入上已經有相當比例的人口達到了中產階層的水平。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這一比例在2009年有所下降,但隨后迅速恢復,在2012年達到53.54%。這些都表明,在我國城市內部中產階層已經占相當高的比例。
然而,農村地區中產階層的發展卻遇到了較大困難。從2004年到2012年,雖然農村廣義中產階層的比例增加了0.38個百分點,但明顯滯后于城市的增速(4.63個百分點)。農村的底層比例始終非常巨大,中上階層群體非常弱小,城鄉社會中產階層分布的差距越來越大。
在調查期間,農村中等收入群體所占的比例增加了1.45個百分點,2012年達到21.20%;農村收入中產增加了0.55個百分點,2012年達到6.06%。這顯然與近年來國家的惠農政策、“三農”收入的增加密不可分,但這一增速仍是較慢的。值得注意的是,從收入分配的角度來看,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在縮小,但城市內部的收入差距有擴大的跡象。與2004年相比,2012年城市地區收入上層和收入低層的比例都有所上升,表明城市內部收入分配有兩極化的趨勢。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整體的基尼系數在下降,但城市內部收入差距的擴大值得研究者注意。
2.中產階層的區域分布:進一步向東部集中,中西部占比不斷下降。
首先,中產階層越來越集中在東部地區,區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在歷年的數據中,中產階層集中在東部的比例都超過了50%。2012年,東部人口占收入中產到了65.77%,在職業中產中占比為55.33%。并且這種差距在2004年到2012年期間一直在拉大,東部地區相應的比例分別增加了15.49和14.12個百分點,而中西部的占比則不斷下降。這表明我國區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其次,東部地區已接近“橄欖型”,中西部地區則仍呈“倒丁字型”。東部地區中產階層增速明顯,2012年廣義中產階層的比例為53.87%,已經接近橄欖型社會;而其他地區則仍然有較大比例的底層群體,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甚至出現了中產階層所占比例下降的趨勢,與2004年相比,2012年分別下降了6.14和3.19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不同地區中產階層分布的差距越來越大,中西部地區的中產階層不僅沒有增加,反倒是流失了相當比例的優秀人才。
調查發現,2012年東部地區收入中產階層的比例達到33.37%,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則分別僅占7.96%和11.31%,并且在2004 年至2012年調查期間分別下降了5.17和2.53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收入低層所占的比例均超過60%,并且在2004年至2012年調查期間不降反升。這表明,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居民的收入結構差距越來越大,增加中西部地區民眾的收入仍然是重點工作。
此外,在職業中產維度,中西部地區也出現了下降,而同期東部地區則增速明顯,2012年東部地區職業中產的比例已經超過30%。特別是在職業中上層、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方面,中西部地區在2004年實際上與東部地區并沒有太大差異,如2004年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別為8.90%、7.40%和6.98%。但在2004年至2012年期間,東部地區的職業結構和教育結構得到了迅速發展,而中西部地區則停滯不前或增速緩慢,流失了大量現代化素質比較高的人才。例如在教育方面,2012年東部地區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已經達到25.79%,而中西部地區則僅為9%左右。
3.中產階層的產業分布:有超過60%的成員在第三產業就業。
首先,第三產業是中產階層的主要就業領域。研究發現,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我國中產階層的主要就業行業,各個維度定義下的中產階層都有超過60%的成員在第三產業就業。2012年,64.69%的收入中產是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職業中產相應的比例更高,達到75.81%。可以看到,新增的高收入、高職業地位的人群主要流向了第三產業。因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將是壯大中產階層的重點策略之一。
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等是中產階層占比較大、增速較快的行業。數據表明,收入中產占比較大的行業是制造業(18.14%)、批發和零售業(14.1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8.69%)。增速較快的是批發和零售業(3.76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業(3.64個百分點)、建筑業(2.71個百分點)。職業中產占比較大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20.77%)、制造業(17.30%)、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13.54%)。增速較快的行業是住宿和餐飲業(3.18個百分點)、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70個百分點)、衛生和社會工作(2.2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仍然是壯大中產階層應繼續扶持的基礎產業。國際經驗也表明,先進的制造業是發展壯大穩定的中產階層、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途徑。
其次,第二、三產業內中產階層已占較大比例,第一產業則存在精英流失的問題。我國第二、三產業內中產階層已經占相當大的比例,2012年分別達到50.44%和63.94%,接近“橄欖型”的結構。與此同時,第二、三產業內中產階層增速明顯,2004年至2012年分別增長了12.04和8.90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是中產階層壯大的主要動力,并且內部的結構在不斷改善。但是,第一產業中則有非常高比例的底層群體,2012年中產階層的比例僅為3.19%,在2004年至2012年調查期間甚至還下降了0.10個百分點。可見第一產業內中產階層的壯大遇到了非常大的障礙。
近年來,第一產業內收入中產的比例有一定增加,這固然可喜,但職業中產的比例卻下降了0.25個百分點。同期,第二、三產業的收入結構以及職業結構都在迅速優化提升。這表明在2004年至2012年期間,存在農業精英流失的情況。黨中央、國務院近來非常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研究發現,第一產業內中產階層的壯大確實存在困難,精英流失嚴重,應該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增收能力,拓寬增收渠道,鼓勵教育水平較高、職業技術水平較高的精英人才從事新型農業、有機農業,挖掘現代農業的增收潛力。
我們應該認識到,農業精英的流失是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我國還應該進一步擴大第二、三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的數據,2014年我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分別為29.5%、29.9%和40.6%,產業貢獻率分別為4.8%、47.1%和48.1%。《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進一步指出,2015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5%,首次突破50%。這表明,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核心部分,但就業人口的比重明顯與產業的貢獻率比重不符,農業就業人口的比重仍然過大,未來仍會有大量農業就業人口流向第二、三產業。
在過去十幾年里,中產階層大規模的發展是在商品市場中發生的,中小經營者的比例急劇擴張。“六普”數據顯示,其中58.2%是農村戶籍,可見中小經營為農民實現身份轉變和社會地位提升提供了巨大的機會。我國臺灣地區也是如此,正是中小資本的蓬勃發展支撐起了中產階層的發展壯大。但是我國近年來的城市管理政策對這些群體存在排斥的傾向。
實際上,一個城市競爭力的提升需要的不僅僅是高端技術人才,城市綜合實力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更是至關重要的。加強對第三產業中小經營者的扶持和引導,提升城市的服務水平,既有助于壯大中產階層,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