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城市化進程中鄉土文化的道德價值

核心提示: 城市化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但是城市化進程并不必然與鄉土精神相對立,農業文明有其獨立的價值與文化個性。鄉土文化的道德價值體現在鄉土信仰、鄉土意識與鄉土生活之上。我們在鄉土文化建構中,必須堅持價值建構的平等性、突出農民的文化主體性、認識農村建設的目的性及堅守農業精神的本體性。

【摘要】城市化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但是城市化進程并不必然與鄉土精神相對立,農業文明有其獨立的價值與文化個性。鄉土文化的道德價值體現在鄉土信仰、鄉土意識與鄉土生活之上。我們在鄉土文化建構中,必須堅持價值建構的平等性、突出農民的文化主體性、認識農村建設的目的性及堅守農業精神的本體性。

【關鍵詞】鄉土社會  鄉土文化  道德理想  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在一些地方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社會相對被邊緣化,鄉土文明及信仰、鄉村道德與情懷正被現代化的工業文明所湮沒。僅靠城市化或工業化來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是相對片面的,鄉土文明是我國實現現代化不可或缺的價值信仰與精神動力。

在城市化進程中被邊緣化的鄉土社會與文化

在一些社會學者看來,鄉村社會中的文化、價值與精神是現代化發展中的落后體現,是現代化進程中應當摒棄的對象,甚至被認為是阻礙現代化進程的因素。實際上,中國傳統的倫理價值觀無疑是鄉土社會的產物,這種價值傳統是千百年來在農村社會穩定結構中所形成的。當然,在一定程度上看,農村社會價值觀是習俗與傳統的體現,是基于地緣與親緣而形成的,這就容易導致農民世界觀的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村落共同體是其生活的全部空間。相反,城市則是文明、理性、平等的象征,是個性社會的體現,是現代化的基礎。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農民流動到城市與工廠,在這種現代性的社會組織中能夠改變其保守性與封閉性。城市化通過以工業發展、城鎮建設來推動農村的城鎮化,將農民納入到現代文明中來,促進農業經濟、鄉土文化的全面轉型。

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病”普遍存在,環境日益惡化與資源逐漸枯竭,迫使我們重新思索城市化的路徑,即這種過于注重經濟、物質發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否適合中國,是否符合我們當前的社會文化與精神信仰。無疑,城市文化是一種不同于鄉村文化的載體,有其獨有的價值與理念,是現代文化的基礎。但城市文明在資源環境日益惡化的前提下,已經開始脫離了人類的本性,巨大的精神壓力、無序的市場競爭、個體私欲的極端膨脹等城市價值問題已經暴露。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鄉土文化的理想主義氣質與人類自然本性。

不可否認的是,城市化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但是城市化進程并不必然與鄉土精神相對立,農業文明有其獨立的價值與文化個性。今天,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推動城市化進程的路徑,必須重新認識鄉土文明下形成的個性文化、習俗、信仰及價值,意識到這些價值與文化對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是有益的。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我們鄉土文明的積極作用。事實上,我們看看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并不是用城市去消滅農村,也不是用城市文化去消滅鄉土文明,恰恰是用鄉土文明與精神去改造撫慰人們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迷茫與困惑。

鄉土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價值

鄉土信仰是城市的精神依歸。我們應該從現代性的角度去看待鄉土信仰的價值,而不是完全從表面的物質上去審視鄉村信仰。我們不僅要看到鄉土社會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與情懷,更應該看到的是鄉村獨立于城市之外的精神價值,即和諧、安靜、浪漫的永恒性。這種永恒性恰恰是人們精神的本質依歸,并不會因為城市化、現代化的發展而改變。城市生活的壓力、競爭以及對資源、生態的破壞,導致了人們精神的碎片化,鄉土信仰恰是這種碎片化的精神后方,是人們生存的一種寄托與依歸。

鄉土意識是農村社會存在的基礎。農村之所以不同于城市,并不完全是由于其有村莊與農業,主要是因為農村有鄉土倫理與生活方式,這是農村形成鄉土意識的基礎。鄉土意識是農村社會建設與村莊形成的前提條件,只要是農村社會還存續,就有理由維護這種意識的存在與價值。農村社會建設并不排斥現代化,農村可以有現代企業、現代農業,但這種建設與改造不能放棄鄉土意識,不能放棄自然和諧的環境及農民樸素安寧的生活方式。農村是現代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生活的文化資源與信仰來源,是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與認同。農村的存在對于城市不僅僅是后方,不僅僅是退守之所,兩者是平等的存在,自然鄉土意識與城市精神也應該是平等的存在。

鄉土生活是中國傳統倫理的社會基礎。農村問題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更是文化傳承的問題。如果中國鄉土文化遭到了破壞,整個中國社會的文化就可能會斷裂。農村建設應該是農民自己來建設,不是盲目地跟隨城市而進行現代化,這樣既能維護農民利益,也能夠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孝、信、廉、義、道等價值觀,是在長期農業生活中形成的。農村社會的自我建構遠遠比功利化的現代化、城市化改造更有意義。一種傳統文化、傳統倫理失去了生活的支撐,就會很快消失。因此,要維護鄉土生活的存在,延續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倫理的活力,增強我們社會發展的動力。

鄉土文化建構的策略選擇

堅持價值建構的平等性。當前,一些人認為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在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中,是城市文化對鄉土文化的一種外來援助,是一種先進對落后的改造。無疑,這樣的想法是將農村、鄉土文化看成是改造的對象,而非建構之主體。如果鄉土文化建設不是由其主體在建設,那么這種文化構建是沒有意義的。在鄉土文化構建中,不能夸大城市文化的價值,也不能否認鄉土文化的意義,兩者應當是平等的。鄉土文化建設必須是以農民為建設主體,確保鄉土文化是來自于農民生活和農村社會的實際。植根于鄉土社會的道德理想是可以自主建構的,任何外來的文化交流均不能否定鄉土文化的獨立性,更不能以文化援助、文化入侵的名義進行。

認識鄉村建設的目的性。當前在城市化進程中,個別地方鄉村社會的建設思路就是通過城市的資本來發展農村,促使農民向城市流動,這種主導型政策可能會促使農村社區在道德價值與結構體系上的瓦解,最終會導致農業精神與鄉土生活的喪失。這種建設的思路是將鄉村建設當成了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可以借鑒日本、韓國的經驗,在鄉村建設上堅持鄉土生活與農業精神的可持續性發展,突出農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突出鄉土信仰與道德價值的重要地位。因此,鄉土信仰與農民本身是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不能將鄉村建設視為城市化的手段,而應該認為鄉村建設是城市化的目的,與城市化進程并行不悖。

突出農民的文化主體性。鄉村的倫理道德教化要以農民為本位,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在目前的城市化進程中,單純以經濟指標為導向的農村建設及發展方向是危險的,這種建設模式和發展方向并沒有考慮農民的真正需要,更沒有突出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任何的鄉村建設均應該以農民為主體,保留與維護鄉村社會的價值理想與文化信念,不能只是在建設中保留了農村社會的外貌,而失去了鄉土社會的內在精神與道德氣質。

堅守農業精神的本體性。鄉村建設不能離開農業的支撐,離開了農業的支撐就會失去農業精神的本體性地位。當前,在我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中,一些地方過度強調產業發展的重要性。當然,農村建設顯然離不開產業支撐,但如果只依靠產業,沒有了農業、農民,這也不利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更不利于農村的現代化。我們應該堅持農業精神的本體地位,既要實現農民富裕與農村現代化,又要保持農村固有的生態及環境,以及信仰、理想與價值。不能簡單地將農民趕入城市,而是讓農民進退有路,保持農業精神的持續,推進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

(作者為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劉鐵芳:《鄉土的逃離與回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②薛曉陽:《農村德育的道德價值及其自我建構》,《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19期。

責編/溫祖俊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渴]
標簽: 鄉土   進程   道德   價值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