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費孝通很早就提議重新打開“絲綢之路”,推進中國西部發展,打開西部國際市場——
志在富民——費孝通先生的學術追求
費孝通先生80歲生日時,有人問他一生究竟要做點什么事?他回答說:“志在富民。”費老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一代宗師,其研究始終立足于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堅持學術研究要服務社會并致力于“富民”,提出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應該服務于滿足人民的需要。
探索農村發展的出路
在《江村經濟》這部代表作的序言里,費老明確提出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理解傳統中國鄉土社會的重要性以及新的經濟變遷對人民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他通過大量實地調查資料來說明,由于農村土地制度的不合理和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外部競爭的影響,農民陷入極其貧困的境地。他指出,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就是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程度,中國農村真正的問題就是農民的饑餓問題。
在兵荒馬亂的戰爭歲月,費老很早就看到了中國農村的發展前途在于工業化,而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土地問題的根本辦法。同時,他通過對以合作為基礎的江村小型工廠的實驗,來試圖解釋和分析中國鄉村工業化發展的特征和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后,費老“重訪江村”,以此為新的起點,逐步擴展到對全國其他省市自治區的考察和研究,研究問題延展到扶貧脫困、小城鎮建設、區域發展以及與發展緊密相關的文化問題。在《三訪江村》一文中,他以自己研究中國社會作為起點,深入闡述了中國農村經濟從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初之間40多年經歷的深刻變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多種經營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江村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小城鎮”蘊含“大問題”
在農民收入增加以后,費老提出,如何引導農民對生活資料的消費和如何有效規劃并更新農村的面貌,是社會學和人類學開展進一步調查研究的內容。他特別提到,作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江村,在20世紀80年代初已經出現了鄉鎮企業發展的苗頭,并將這種現象總結為“工業下鄉”,指出這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工農結合和消除工農差距的一條道路。用今天的話來總結,在20世紀80年代,費老提出的“鄉村工業化”道路是造福農民和縮小城鄉差距的必要步驟。他基于對家鄉農村的深入調研,結合人地關系和農村經濟結構與發展變革的潛力,比較有力地闡明了在那個年代里農村“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的局面。
基于改革開放后江村的變化,費老開始關注農民富裕后的城鎮化問題和其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問題。1983年9月,他以《小城鎮大問題》為題,就城鎮研究做了一次重要的學術發言,他提出小城鎮發展是中國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既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帶動了以城鎮或集鎮為核心的小型工業化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促進城市化同時又避免大城市人口過多等問題的一個出路。同時,他清醒地指出,不能只看到小城鎮的繁榮這一現象,也要看繁榮背后的事物,即小城鎮的發展會帶來哪些新問題,這些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對于“小城鎮”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究竟如何歸屬,費老指出,小城鎮是聯結城鄉的紐帶,應該成為農村的服務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這些觀點在那個時代是超前的,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即使在今天,盡管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小城鎮的發展仍然離不開他所提出的三個基本功能。他還在文章中提出,由于各地情況不同,小城鎮的類型和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因此,應從鄉村工業發展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入手,再深入考察小城鎮發展的大問題。
“富民”和“脫貧”是全國一盤棋
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格局與目標上,費老一直沒有忘記邊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內陸地區的發展,他始終認為,“富民”和“脫貧”是全國一盤棋,應該進行統籌規劃有序進行。20世紀80年代末,他在題為《全國一盤棋》的文章中寫道:中國的發展,從地區來講是一個先發展和后發展的問題,從個人來講是先富后富的問題。“共同富裕,協調發展”,這一指導思想不能動搖。
費老不斷強調,富民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縮小東部與西部之間在經濟文化建設方面的差距。他提出西部地區的發展要通過市場經濟發展的擴散效應和東西聯營來實現,同時要注重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模式。最令人驚嘆的一點是,費老很早就提議重新打開“絲綢之路”,推進中國西部的發展。他認為,甘肅、寧夏、青海三省(自治區)歷史上就屬于一個經濟地帶,這個經濟中心的恢復和發展,更長遠的意義就是重開向西的“絲綢之路”,打開西部國際市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部國際市場比東部國際市場更有潛力。
費老很早就認識到,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絕不只是滿足于吃飽穿暖的基本需要,要考慮到更高層次的文化需要,要致力于追求精神世界的美好性。基于此,社會學研究者要進入農民的生活世界,理解他們的實際需要和訴求,為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之道和提升生活質量盡己之力,這就是費老所說的“學以致用”。只有這樣,社會學的知識和方法才能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作者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主題鏈接
費孝通論城鄉發展
現代中國主要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在中國的工業和農業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發揮著溝通、協調、縮小差別、促進融合的建設性作用。事實上,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中國農民不僅是在創造著巨量的物質財富,也在創造著中國的市場經濟和富有特色的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