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四個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標,是綱。綱舉目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在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要深刻認識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摘要】 在“四個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標,是綱。綱舉目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在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要深刻認識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關鍵詞】新常態 整體推進 小康社會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在新常態下不斷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四個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標,是綱,綱舉目張。回顧歷史,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不斷深化自己的認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的過程。這個問題,習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17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就指出:“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的意愿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號召力的奮斗目標,團結全國人民為之奮斗。”黨的十八大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新情況,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提出了更加明確的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愿的新要求,當前,這些政策導向、發展難題、人民意愿就集中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上,只有解決好這幾個問題,才能率領全國人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及時提出了中國現代化必須分三步走的戰略思想,即實現溫飽、達到小康、全面建設現代化。經過上世紀最后20年的努力,2000年,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98000.5億元人民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7858元人民幣,財政收入13395.23億元人民幣,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8%,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9.1%,整個國家已經走出低收入階段,步入了總體水平的小康。基于這樣的歷史背景,黨的十六大又提出了中國現代化戰略新三步走的思想,即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本世紀末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報告謀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是從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出發的,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整體推進。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社會建設這一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并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四位一體”理論提出來,要求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十七大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相銜接,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一致,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的新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就深深地體現在經濟、政治、民生、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和共同進步上了,也就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同步推進。
在新常態下從整體上推進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始終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工作主線。2013年4月28日,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習近平同志從實現中國夢的角度闡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問題,他說,我們已經確定了今后的目標,這就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2013年5月,在接受特立尼達等三國媒體聯合采訪時,習近平總書記說,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末,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基于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穩步推進,步步為營,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取得了決定性突破。2014年,面對國內外復雜的政治經濟環境,中國克服種種困難,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7.4%的發展目標。7.4%符合“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增速換擋的客觀規律,7.4%后面的總量就是2014年中國國家經濟總量達到63.6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我們理解,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推動改革開放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義。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加大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發展力度,著力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更加注重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應對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新挑戰,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預調微調,精準發力,綜合施策,全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歷史的經驗證明,只有堅持以發展為主線,才能緊緊抓住全面推進建設小康社會各項事業的牛鼻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從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樣一個基本國情,和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但不是經濟強國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出發,始終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緊緊抓住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不斷夯實實現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只有不斷推動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同步發展,才能切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上來。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這就要求發展既要有較快的速度,更要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要堅持把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逐步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轉向投資與消費、內需與外需共同協調拉動;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在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要深刻認識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自主創新是提升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面對發達國家在科技等方面長期占優勢的壓力,中國必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法律和政策環境。增強自主創新,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必須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推動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大量人口離開農村進入城市,需要建立和完善適應流動人口需要的體制機制,需要改革戶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土地制度、就業制度等。改善居民生活需要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在全體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使那些處于弱勢和邊緣的群體和地區也得到發展,能夠分享發展改革開放的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中國老百姓面臨越來越迫切的生態環境壓力,這也是世界一些仁人志士關注中國的因素之一,甚至有人認為,若是處理不好這個問題,中國的持續穩定發展會大打折扣,而解決好這個問題,一方面依靠促進生態文明的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更要靠發展來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2012年,中國人均淡水資源2093立方米,同期世界平均水平6123立方米、高收入國家8195立方米、中等收入國家5819立方米;2011年中國森林覆蓋率為22.5%, 世界平均水平為30.9%,高收入國家為35%,中等收入國家為28.4%;2010年,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6.2 噸,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為4.9%;2011年,每立方米空氣顆粒物含量,中國為82.44微克/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為61.3982.44微克/立方米。這些,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必須穩步扎實地加以解決。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②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年版。
③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4》,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年版。
責編/徐艷紅 鄭清源(見習) 美編/李祥峰
注: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原創文章,網絡轉載請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人民論壇》雜志”字樣。書面轉載請聯系010-65363752或郵件至rmlt@rmlt.com.cn。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