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
努力構建中國的和平權話語體系
9月11日,“中國的和平權理念與實踐”理論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和平權的內涵、中國的和平權理念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和平,是人類文明進步最為重要的標志之一,為世界各國人民所不懈追求。“今天我們提出尊重和保障人類的和平權問題,正其時也!”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說:這是和平和發展這一時代主題,以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這一時代潮流對我們提出的要求;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條件;這也是為世界所有人構建持久和平以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保障。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建飛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和平權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兩個事物。和平權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石;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既要有和平主義、和平價值觀等觀念、理念,還要筑牢和平的基礎,以及文明相互融合互建。
今年8月31日,南京正式成為世界第169個“國際和平城市”。“今年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0周年,也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回望來路,我們更加珍惜和平。”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表示,中國提出要把和平權作為基本人權加以確立,是中國樹立在當代國際關系中話語權、推廣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舉措。
去年12月,第七十一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和平權利宣言》,莊嚴宣布人人有權享有和平。這在中國人權研究會顧問,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委員會專家陳士球看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確認和平是人權,從而確立了和平人權的國際法地位;是國際人權理論發展的又一重大進步;其誕生標志著聯合國人權領域里的正能量更加壯大;為應對當前世界和平安全、發展、社會治理等挑戰增添了新的有力武器。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談到,和平權的內涵包括四個層次內容:一是應采取各種手段來消除暴力和暴力威脅;二是要消除暴力產生的原因;三是在制止暴力、消除暴力的過程中,采取的手段可能是和平的也可能是暴力的,對暴力的手段本身要加以限制;四是有什么方法可以替代暴力、怎樣和平解決各種爭端、怎樣來化解和轉化沖突。
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力宇談到了人權教育在建立和平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認為人權教育應該體現在知識、技能、價值三個層次;其教授、傳播和形成,在當今國際和各國人權事業發展中具有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作用。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偉建議,以研討會為契機,召集各領域專家學者,提出具有中國特色和平權的理論體系;并在國際上更加廣泛地推動和平權研究,宣揚中國學者、中國政府在和平權發展上的新主張、新想法。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維護和促進和平權的新表達與新實踐,引起了與會專家的廣泛關注。“這可以歸到中國的和平權理念的實踐。”中聯部原副部長、察哈爾學會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艾平介紹:“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幫助相關國家加快發展進程,在合作中增進了解、加強互信、深化友誼、鞏固聯系;而且拓寬視野與思路,為世界的治理提供新的公共產品;同時,通過打造開放性的合作平臺,為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類國家提供新的機遇;此外,超越傳統國家關系的范疇,豐富了國際合作的內容。
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羅艷華看來,中國的外交實踐貢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是在國際關系中一貫倡導維護世界和平,主張使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三是積極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四是“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有助于和平權的確立和發展。
“和平是一個永恒的進程,和平權的維護永遠在路上。我們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和為貴’的思想,學術界要為構建中國的和平權話語體系作出積極貢獻。”南京大學和平學研究所所長劉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