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評論 > 正文

方大春:以跨界融合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技術的進步會突破產業的邊界,產業的發展又加速要素之間的融合。產業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投入產出關系和上中下游關系,產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產業的全方位滲透將加快農業、工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并推動產業內部的結構分化和跨界重組,構成未來經濟轉型的重要驅動力。當前,消費需求已經從過去不同領域的橫向拓展逐步演變成同一領域的功能縱向升級消費,產業間的跨界融合推動消費產品功能縱向升級進而拉動消費升級。

跨界融合的兩種模式

1.“互聯網+”。在“互聯網+”時代的產業革命中,所有產業的發展思維和路徑都在被重構。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互聯網+”有利于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互聯網+”最核心的就是跨界,其出路在于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跨界融合。

2.“文化+”。 “文化+”就是“文化+經濟活動”,是文化自覺的一種表現,其核心是在經濟活動中要賦予文化內核、文化屬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態和文化價值,為產品和服務植入文化DNA,提高商品與服務的文化品質。 《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新型、高端服務業發展,促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 ”“文化+”能夠為經濟、產業乃至社會的發展注入文化內核、文化元素、文化細胞和文化支撐,為經濟社會的劃時代發展開辟了新空間。一是“文化+產業”,就是文化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越界、滲透、融合、提升”的發展態勢。通過行業間的功能互補和鏈條延伸,文化內容和創意設計向三次產業滲透,行業之間共生相輔,傳統“隔行如隔山”的行業壁壘逐步消解。二是“文化+商品”,就是延伸文化產業鏈,開發生產文化衍生品,培育文化品牌。文化與商品結合,使商品具有一定的文化附加值。世界上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都很重視文化衍生品的開發。“文化+”催生了文化產業新業態,凸顯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亮點和特色,其本質就是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后附加值的提升。

跨界融合是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轉型升級,創新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概念,延伸到了商業模式、服務方式等環節。融合創新是將各種創新要素通過創造性融合,使各創新要素之間互補匹配,從而使創新系統的整體功能發生質的飛躍,形成獨特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1.工業設計與制造業融合。設計絕對不是產品的簡單包裝,其實是從最開始就應該發揮作用的。改造傳統產業,實現升級換代,工業設計要先行。工業設計創新能力與科技創新能力一樣,代表著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是工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核心競爭力。應發揮設計創新的驅動作用,通過設計的視角去挖掘消費者的需求,并利用現有的技術來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從而降低成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科技創新”,況且消費者的有些需求是技術解決不了的,需要通過設計來滿足。目前,多數制造企業沒有形成這個意識,仍在不斷追求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而忽略了設計創新。設計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也是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徑。安徽省將圍繞汽車制造、裝備制造、軌道交通等重點制造行業,提升工業設計中心功能,搭建協同式設計創新平臺,建設虛擬化設計服務平臺,發展眾創設計、眾包設計、用戶參與設計等新型設計模式,形成全流程產品設計創新體系。推動制造業建立在工業設計基礎上,打造“智造高地”,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實現經濟結構和產業格局的根本性轉變。

2.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服務業逐漸制造業化,制造業也逐漸服務業化。制造業服務化是制造企業的戰略轉型和服務創新,它使企業從產品拓展到服務,延伸了制造業的價值鏈,促進了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過渡。我國制造業長期處于國際價值鏈的中低端,亟須完善相關政策,加快服務化進程,為建設“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促進制造企業與生產性服務企業的資源整合和業務融合,通過深度合作,使制造企業能夠進一步涉足設計、制造、營銷、培訓等全產業鏈業務,實現從制造企業向制造服務企業的戰略轉型。打通現有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放寬制造企業開展服務業務和涉足生產性服務領域的準入門檻,減少不必要的前置審批和資質認定條件,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設立制造業服務化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支持制造企業服務創新的研發投入,對制造業服務化功能區、公共服務平臺等載體建設給予支持。

3.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當信息與工業的邊界被模糊并逐漸交融到一起時,制造技術就能產生質的飛躍,從而進入智能化時代。新興技術將不再是單一技術的體現,3D打印、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將逐步融合,為制造業提供如云工廠或夢工廠這樣的創新平臺,新技術將使其更加智能化。制造業智能化技術是現代技術和工業創新的集成,是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更是國家工業的基礎和支柱。 《中國制造2025》提出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產業生態體系和新型制造模式。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方向轉型,對內實行智能化制造,對外提供智能化產品,將內生性增長與外延式擴張相結合。

(作者單位:安徽工業大學安徽創新驅動發展研究院)

[責任編輯: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