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我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的態勢更趨明顯,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包容性增強。但也應看到,當前我國經濟仍處在結構調整的過關期,國際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唯有以只爭朝夕的拼勁、久久為功的韌勁,全力以赴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才能確保經濟發展持續向好。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國民經濟 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戰略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國內經濟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新成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進行理論探索的結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在本質上不同于西方的“凱恩斯主義”“新供給學派”,它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吸收現代經濟學理論成果,是立足中國實際的重大理論突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發展成果。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行動指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眼于解決我國改革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深化了“怎么看”的認識,又明確了“怎么干”的方向,從指導理念、總體思路直至重點任務都做出了全方位部署,是實踐創新的重要成果。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深入實施。這種戰略部署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運行中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將重構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要素結構乃至增長模式。這種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然而國際經驗表明,這個過程并不是自然過渡和實現的,只有那些順勢而為加快制度創新、推進經濟轉型的經濟體,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而邁入高收入國家和地區行列。因此,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是重大的現實任務,是認清大勢后的必然選擇。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化解結構性矛盾的治本之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抓住制約發展的“牛鼻子”和“卡脖子”問題,從供給側發力、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結構性矛盾,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的實質性調整,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構建新支撐。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
近幾年,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力度不斷加大。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全面鋪開;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深化之年,改革的范圍拓展到實體經濟、農業等多個重點領域。隨著認識逐漸深化、工作推進提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舊動能有序轉換,質量效益不斷提升,支撐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積極因素進一步增多,穩中向好的態勢更趨明顯。
一是重點任務扎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新進展。過剩產能有序化解,截至2017年6月末,鋼鐵去產能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煤炭去產能1.11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74%,依法取締“地條鋼”工作基本完成。工業產能利用率回升,上半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同比提高3.4個百分點。房地產去庫存效果繼續顯現,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9.6%,降幅比3月末擴大3.2個百分點。去杠桿穩妥推進,6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9%,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降成本成效明顯,陸續出臺實施減稅降費新措施,預計全年為企業減負超過1萬億元。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69元,同比減少0.02元。補短板力度加大,上半年生態環保、水利、交通、教育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6.0%、17.5%、14.7%和17.8%,均明顯快于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二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供給質量不斷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在減少低端無效供給的同時,著力促進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中高端和有效供給發展壯大,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比第二產業高14個百分點,服務業主導特征更加明顯。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上半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1%和9.8%。落后產能和“僵尸企業”逐步退出,為先進產能騰出了發展空間,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上半年,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11.5%和10.8%,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2、4.6和3.9個百分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成效明顯,國內外價格基本接軌,進口量大幅下降;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深化,穩定了農民種植預期;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
三是需求結構加快升級,內在動力穩步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供給側,著眼需求端,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需求。符合市場需求、滿足未來發展的新供給不斷增加,契合了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進一步帶動了投資結構優化,經濟自主增長動力持續增強。上半年,消費繼續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4%,比資本形成總額高30.7個百分點。消費結構持續升級。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支出占比分別達到9.8%、8.1%,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0.2和0.3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快速增長。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21.5%和22.3%,分別快于全部投資12.9和13.7個百分點。
四是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新興動能蓬勃成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體制機制創新,目標是形成經濟增長新機制。通過“放管服”等一系列轉變政府職能的體制機制改革,市場環境持續優化,市場主體競相成長,創新活力全面激發。上半年,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同比增長11.1%,日均新登記企業1.6萬戶。眾創空間已超過4200家,央企雙創平臺超過400個。重大科技成果層出不窮,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告捷,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亮相,率先實現穩定開采可燃冰,“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對接,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新興消費不斷激發。上半年,網上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8.6%,增速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18.2個百分點;完成快遞業務量173.2億件,增長30.7%。服務消費持續升溫,上半年電影票房收入273億元,同比增長11.2%。新供給持續擴大,上半年工業機器人、城市軌道車輛、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2.3%、31.6%和23.8%。
五是市場主體活力增強,效益效率明顯提升。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供求關系逐步改善,產品價格穩步回升,工業企業效益明顯好轉。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2%,比上年同期加快15.8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11%,同比提高0.42個百分點。在企業效益改善帶動下,稅基明顯擴大,財政收入增長好于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9.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7個百分點。企業效益改善也帶動了居民增收,居民收入增速繼續跑贏GDP。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7.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0.8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優化和技術進步加快,促進了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的整體提升。上半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9%,降幅比一季度擴大0.1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量占比同比提升0.7個百分點。
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實踐充分證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認清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后選擇的經濟治理良方,對于促進經濟穩中向好具有關鍵性作用。同時也要看到,盡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我國供需不匹配、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存在,一些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尚未根本緩解,中高端供給仍顯不足,房地產市場分化問題突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上半年工業產能利用率仍低于80%左右的正常水平。產業轉型發展所需的一些關鍵、核心部件對外依賴程度較大,國內集成電路市場自給率不足20%,國產機器人市場占有率僅30%左右。一二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三四線城市庫存依然高企,6月末全國非重點城市商品房待售面積占全國比重為62.6%。
中流擊水,不進則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系全局、關系長遠,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上來。堅持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知難而進,奮發有為,全力以赴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不斷夯實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力促國民經濟行穩致遠。
一是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力爭取得更大成效。要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法律法規和標準,堅決淘汰落后產能,鼓勵企業進行跨行業、跨地域和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完善三四線城市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大力發展股權融資,加強企業自身債務杠桿約束。切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降低生產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重點圍繞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產業發展、生態環保等短板領域,持續加大投入力度。
二是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不斷創新農業領域體制機制,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促進農業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滿足質的要求轉變。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著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以穩糧優經擴飼為重點,發展精細農業,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
三是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不斷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提高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大技術改造投入,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疏通傳導機制,引導資金“脫虛向實”,大力發展民營銀行及普惠金融和多業態中小微金融組織,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引導企業增強質量意識,用標準來立業,用品牌來興企,弘揚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四是加快構建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進一步深化住房制度、土地供應制度、住房金融制度、房地產稅收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完善多層次住房體系,進一步規范住房租賃市場,加快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發展,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健全土地征用、儲備、交易和收益分配制度等,讓房地產更多回歸消費屬性。前瞻性地研究住房需求空間布局變化趨勢,調整、優化、引導房地產供給,推動房地產市場實現動態均衡。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民工市民化。
五是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破除經濟增長的體制機制障礙。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牽引作用,統籌推進國企國資、財稅、金融、社會保障等體制機制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按照財權與事權相統一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的事權與支出責任,完善資源稅、消費稅、環境保護稅,推動地方稅收體系合理構建。深化金融改革,優化金融機構體系,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完善風險管理框架,強化風險內控機制建設,推動金融機構真實披露和及時處置風險資產;著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扎實推進國企國資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成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積極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不斷增強社會保障托底功能。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