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其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就為什么要依法治國、要走什么樣的法治之路以及怎樣建設法治中國等重大問題做了系統闡述,為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近日,人民論壇編輯部采訪國內外百位專家學者,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依法治國思想進行討論,現將部分專家精彩觀點摘錄如下。
習近平依法治國思想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的法治思想,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創新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黨組書記袁曙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體系、法治實踐為基礎,圍繞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涵蓋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性質方向、根本保障和總目標、總路徑、總任務、總布局等各個方面,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向哪里走、跟誰走、走什么路、實現什么目標、如何實現目標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一個主題集中、主線鮮明、內容豐富、內涵深邃的法治思想體系,是對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全面發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創新,為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習近平的法治思想,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副主任、教授楊小軍: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內容豐富,涵蓋全面。其中,關于法治建設部分的重要講話精神更是豐富深刻,對于指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習近平同志關于法治建設的重要講話有多篇,在這些重要講話中,提出了許多法治建設的重要的方向性、論斷性、指導性思想,即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的法治思想包含有法治建設道路思想,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思想,法治實施的思想,法治建設方針思想,系統推進法治建設布局路徑思想,法治權威思想,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思想,司法公正思想,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關系思想等。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建設的系列重要論述,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邁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陳冀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高度,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奮斗目標,并就法治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講話內涵深刻、務實創新,飽含著以人為本、心系人民的真摯情感,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導,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邁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習近平依法治國思想的深刻內涵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胡云騰: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體現了對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高度重視,包括高度重視加強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堅持司法改革的正確方向,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保證做到司法為民和公正司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同時要求司法改革應遵循司法的特點和規律,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實現司法職權的優化配置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的科學化,強調要加強司法廉政建設,保證司法公開透明,大力加強司法隊伍建設等諸多方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
中央政法委政法研究所所長胡增印:在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要樹立自信、保持定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習近平同志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強調:“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件大事能不能辦好,最關鍵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確、政治保證是不是堅強有力,具體講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并明確指出:“這三個方面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規定和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重大意義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我們黨提出的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之一。它的提出,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重大意義,使全面依法治國有了總目標和總抓手。習近平同志深刻闡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科學內涵,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應圍繞這些方面,全方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新十六字方針,標明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
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即“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正式提出,標明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并清晰體現于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落實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的極端重要性。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理念的重大轉變——它要求從有法可依向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轉型升級;從強調法律體系和規則體系向強調體制、制度、機制、規則四位一體轉型升級;從依法管理向依法治理轉型升級;從過去單純強調政府嚴格執法向強調共同推進、一體建設轉型升級;從規范執法行為向由行為到程序、由內容到形式、由決策到執行一體規范轉型升級;從事前授權、事后糾錯的控權方式向建立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體系轉型升級;從注重私法權利向不僅注重私法權利而且注重公法上的權利保障轉型升級;從嚴格司法向公正司法轉型升級;從強調依法辦事向既強調依法辦事又強調法治環境改善轉型升級。
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景文:堅持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習近平同志對決定所作的說明在談到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時強調:“對這一點要理直氣壯講、大張旗鼓講。要向干部群眾講清楚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視聽。”那種把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對立起來,認為堅持法治就不能提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就不能提法治的看法,是站不住腳的。
建設法治中國,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宏大系統工程,必須在黨的統一領導下,統籌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秩序、尊嚴幸福等各種基本價值,統籌立法、執法、司法、守法、護法等各個環節,統籌依法治國、依法治軍、依法治權、依法維權、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等各個方面,統籌國內法與國際法、中央法與地方法、實體法與程序法、公法與私法、制定法律與實施法律等各種法律形態,統籌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政府與社會、國家與個人、國內與國際、法治與改革、穩定與發展、公平與效率、民主與集中等各種關系,積極穩妥、有序高效地全面實施。
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教授劉東超:習近平同志以開闊的眼界、準確的力度來把控國家法治建設的總體進程和宏觀原則。他指出,我們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這里他談到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三個層面: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三大工作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大領域一體建設,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四大環節全面前行。這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考量和安排,這是對國家制度體系的整體設計。
中國民法典應成為21世紀民法典的代表之作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著名民法學家王利明: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編纂民法典”,這是時隔12年,民法典再次被提上議程。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也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法治現代化水平的標志。如果說1804年《法國民法典》是19世紀風車水磨時代民法典的代表,1900年《德國民法典》是20世紀工業社會民法典的代表,那么,我國的民法典則應當成為21世紀民法典的代表之作。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
十二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徐顯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始終對憲法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固確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該由自己行使的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要抓住“關鍵少數”,這個論斷意義非常重大。尤其對法律的實施,實際上領導干部對法治的態度,影響和決定著社會大眾對法治的態度。領導干部只有身先士卒,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才能帶動社會尊法和守法。
法治要能保障老百姓的權利,方能成為人民心中的信仰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習近平同志講要讓法治成為人民心中的信仰。那么,老百姓為什么要信仰法治呢?馬克思講過一句話,說“人所奮斗的一切都跟他的利益有關”。如果老百姓認為守法沒有好處,不能獲取到利益,任何空喊全民守法或試圖強迫命令全民守法的努力,都不管用。想讓老百姓守法、信仰法治,法律首先得對老百姓確有好處,能夠切實保障老百姓的權利,而不是僅實現管制、約束功效。
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就是普法重點
司法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趙大程:出臺《關于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關于全面依法治國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國家機關執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普法實效的重要保障。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就是普法重點,比如:教育就業、醫療衛生、征地拆遷、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救助等。執法司法機關在處理涉及這些領域案件時,要加強對當事人等訴訟參與人、行政相對人、利害關系人以及相關重點人群的政策宣講和法律法規講解。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支撐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法治人才培養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依法治國進行了戰略部署,明確提出了要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而法律的實施在于人。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局和全局中,必須堅持把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培養造就一批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
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提高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
清華大學教授戴木才: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我們必須深刻把握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系,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養分,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設和德治建設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域外專家談習近平依法治國思想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國家治理能力
哈佛大學美中經濟交流協會專家委員會主席趙云龍: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基礎,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國家治理能力,中國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利于重建國家的道德體系,也有利于社會難題的解決。
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加強法治建設的舉動,有助于消除一些外國觀察者對中國執法公平性的質疑
歐盟智庫歐洲-亞洲研究所所長大衛·富凱:中國新一屆領導人開展的司法體制改革、加強法治建設的舉動令人振奮,有助于消除一些外國觀察者對中國執法公平性的質疑。在加強法治建設方面,中國政府著力于反腐領域的表現十分突出。打擊腐敗,健全司法體制,將有助于保障中外商業關系朝著更健康方向發展。
依法治國,將為中國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
韓國湖西大學中國研究室教授全家霖:眾所周知,在談到國家發展和治國理政時,法治都是首要的基本前提之一。當今的中國已迅速崛起為全球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之一,通過依法治國使國家行為正當化、和睦化,這將為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發揮積極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大力推行改革和加強法治建設,將最終提升中國的軟實力
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外交與國際關系問題專家阿尼塔·基姆巴:習近平總書記自履新后把改革作為共產黨執政的中心議題,中國共產黨已經向外界展示了打擊腐敗的勇氣和決心,現在又鄭重地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上議程,這個舉動值得稱贊。中國通過高效的國內政策提高經濟競爭力、消除貧困和推動平等,在國際社會樹立了自己的形象。中國目前大力推行的改革和加強法治建設,將最終提升中國的軟實力。
中國向世界顯示一個注重實效的發展模式
法國中國問題專家、法國國防高等研究院顧問皮埃爾·皮卡爾:中國在法治建設方面已經做出了很大努力。而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向世界顯示一個注重實效的發展模式,一個社會主義的和人道的模式。
中共領導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體現了中國人的自信
巴西里約聯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亞洲問題研究中心教授萊昂納多·瓦倫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建立了自己的法律體系,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制度,在立法方面不斷完善。當今中共領導人堅定不移地反對腐敗、加強政府的執政能力、更合理地分配國家財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些都體現了中國人的自信,表明了中國在良好地向前發展。
(人民論壇編輯部采訪整理)
責編/溫祖俊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