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網絡信息傳播的便利性、互動性,人們更愿意選擇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利,由此而形成了網絡政治生態。良好的網絡政治生態能夠對現實政治生態起到引領、示范的作用。但網絡的特性使之也存在不良政治生態衍射現象,并給現實政治生態帶來挑戰,如何治理網絡不良政治生態衍射效應已經成為我國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政治生態 網絡 治理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A
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已經將網絡媒體作為信息接收和發布的主要載體,并在網絡空間中討論政治話題、進行社會輿論監督,行使參政議政的權利,網絡政治生態也應運而生。網絡政治生態的衍射效應是指在傳播過程中,網絡政治生態與現實政治生態相互交融,各種要素相互聯系,而任何政治現象都可能在網絡空間中引起輿論風潮。這種傳播可能對現實政治生態產生積極影響,也可能產生消極影響,為此我國必須對網絡不良政治生態衍射效應進行治理,以凈化網絡政治生態環境。
網絡政治生態對現實政治生態發展帶來諸多機遇
網絡政治生態是政治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網絡政治生態也能夠引導黨員干部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風,從根源上解決黨內的不良作風問題。可以說,網絡政治生態給現實政治生態的發展帶來諸多機遇。
首先,網絡政治生態有利于拓展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隨著公民意識的培育,人們政治參與的意識不斷增強,但傳統政治參與渠道較為有限,很多公民難以獲取表達政治訴求的渠道。而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互動性、便捷性解決了這一問題,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來表達政治訴求、提出相關建議,并與政府媒體進行互動。網民通過網絡進行政治參與也給現實政治生態帶來積極效應,一方面拓展了公民參與渠道,另一方面提升了公民參與意愿和政治意識,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其次,網絡政治生態可以推進輿論權力監督。在網絡空間中,公民不需要通過層層中間環節而直接向相關監督部門或監督主體進行舉報,如群眾可通過政務微博、電子政務郵箱等進行監督反饋,較大程度地實現了公民的監督權。網絡輿論監督還提升了監督效率,政府部門可在第一時間通過官方網絡平臺對公民的意見進行反饋,增強政府公信力。此外,政府利用網絡公布政務信息,也方便公民等進行外部監督,降低了公民獲取政府信息、進行監督的成本。
最后,網絡政治生態創新了廉政建設方式。黨要想進行廉潔建設,必須構建良好的政治生態。近年來,很多腐敗問題都是因網絡曝光而被檢舉揭發的,而且由于網絡輿論的迅速發酵,促使相關部門對涉嫌腐敗的人員進行迅速調查,大大加快了腐敗案件的處理速度,對我國廉政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
網絡不良政治生態衍射效應的負面影響
言論表達的隨意性。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和匿名性特點,在網絡虛擬空間,網民缺乏現實道德的約束,因此言論表達比較隨意。網民個體文化修養、素質水平差異較大,一部分網民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隨意發表極端言論甚至傳播虛假信息,不利于網絡健康政治生態的生成。
輿論導向的不確定性。由于缺乏相關網絡言論規范,加之網絡轉發便利,使得信息獲得快速傳播,這就造成虛假信息大量傳播,而且部分網友并不具備理性辨析信息真偽的能力,進而造成網絡輿論偏離走向,影響網絡政治生態環境。在現實生活中存在意見領袖,而在網絡空間中,同樣存在網絡精英來引導網絡輿論走向,如一些微博“大V”擁有大量粉絲,他們的言論、觀點會被大量轉發,部分網絡“大V”為了博取關注會對熱點事件第一時間進行評論和發布最新信息,但這其中不乏未經證實的信息和一些過激言論,迷惑網友,帶來網絡政治參與的盲從,誤導網絡輿論。
網絡政治參與具有無序性。當前由于我國的網絡政治生態缺乏一定的原則約束,導致政治參與呈現無序狀態。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部分網民在政治參與中缺乏自己的理性判斷,不能客觀全面地看待網絡熱點問題,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擾,難以甄別信息真實性與客觀性,繼而容易產生非理性選擇;其次,數量龐大的網民文化水平、閱歷各有差異,很多網民還缺乏政治參與的能力,因此在表達利益訴求時缺少明確的目的性。加之當前我國的網絡政治生態發展并不完善,一些網民的利益訴求可能并不能及時得到相關部門的反饋,這又會打擊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并引發網民對政府的不滿;最后,網絡立法的缺失也導致網民的網絡行為缺乏約束,增加了其在網絡政治參與中隨意發表不負責言論的可能性,破壞網絡政治參與的有序環境。
政治信息的權威性受到挑戰。網絡信息傳播極為便利,且缺乏傳統媒體的把關人角色,因此很多未經證實的信息便被廣大網民通過網絡發布,并經大量轉發形成社會輿論。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2016網絡謠言傳播以及成年人認知情況研究報告》顯示,網絡謠言中有關社會安全的謠言比例非常大,在2016年上半年450個較為典型的網絡謠言案例中,有200條為社會安全類謠言,這類謠言的大量傳播會引起公眾恐慌,危害社會穩定。在謠言傳播過程中,政府若不能及時快速地發布官方信息,則很可能難以消除謠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網絡政治生態不完善的情況下,很多網民對政府發布的信息有著天然的偏見,認為政府的辟謠信息是為了維穩,而非真實信息,這大大削弱了政府信息的權威性。
網絡不良政治生態衍射效應的治理
完善網絡輿論引導機制。網絡的非理性輿論發展是網絡不良政治生態衍射的一個重要體現。為此,要營造健康的網絡政治生態,我國需要建立網絡輿論引導機制。首先,政府要建立突發事件輿情應急機制,及時引導輿論走向,防止輿論向非理性方向發展。在網絡環境下,突發事件往往因為缺乏真相公布而給謠言滋生提供了溫床,引發公眾猜疑和恐慌。為此,政府部門的官方媒體應第一時間對突發事件進行調查并及時公布信息,擠壓謠言生存空間,引導網絡輿論向理性方向發展。其次,我國要通過立法規范網絡行為,為健康網絡政治生態的形成提供法律保障。我國的網絡立法要與時俱進,對破壞網絡輿論的行為進行界定并劃定責任,這有利于規范網民的網絡行為,使散布網絡謠言等行為得到應有的懲治。
政府要創新管理方式。網絡政治生態對于現實政治生態的影響不可小覷,政府也應積極運用網絡媒體引導健康網絡政治生態的形成,避免產生不良政治生態的衍射效應。其中,政府應主動進行政務公開,提升政府信息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掌握輿論主動權,避免輿論偏離主流價值觀。政府通過網絡來公布政務信息,方便群眾及時獲取和行使輿論監督權利,為公民的網絡政治參與提供條件。另外,政府要利用好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完善電子政務建設。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具有互動性強的特點。政府部門可以直接通過這些平臺對民眾的利益訴求、意見表達進行反饋,提升官民互動效率,有利于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由此可見,政府利用網絡新媒體不斷創新管理方式,可以與公眾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及時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構建和諧的網絡政治生態。
培育公民理性網絡參政的能力。廣大網民是網絡政治生態的重要主體之一,要想消除網絡不良政治生態帶來的負面效應,需要提升網民網絡政治參與的能力和水平。首先,要培育網民的政治素養,使之能夠對網絡信息進行客觀的分析和判斷,具備一定的甄別網絡信息真偽的能力,這樣才不會盲從網絡輿論,而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還可以有效制止謠言傳播帶來的負面輿論影響力。其次,要提升網民的網絡道德規范,使之在網絡政治參與中保持自律。加強公民網絡道德規范學習,強化其理性參與的理念,讓網民在網絡空間中也具備責任感,不隨意發布、轉發不實言論,共同維護良好網絡政治生態。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①郭小安:《網絡民主的可能及限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②孫萍、趙海燕:《網絡政治生態界說》,《探索》,2016年第4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