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誠信的倫理本質要求網絡空間中的參與者,必須真正做到自主的道德自律,與此同時,也要對其道德行為加以有效的他律規范,讓二者相互配合,雙管齊下,才能夠真正實現個體在網絡社會中的誠信自覺。
【關鍵詞】虛擬社會 網絡誠信 倫理本質 建設方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 A
網絡誠信是依托于虛擬網絡而落實的一種道德規范,盡管它與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虛擬環境中社會的秩序同樣是其有效運轉的基礎,因此,在網絡環境中交往既要以現實道德規范為依托,也要以現實的道德規范為準則。針對虛擬社會視野下網絡誠信的倫理本質及建設問題展開研究,對于凈化新時期的網絡環境,促進網絡社會活動健康有序的開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虛擬社會的網絡誠信評價標準與現實社會的誠信評價標準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與現實社會相比較,虛擬社會是一種特殊的場域境,它擺脫了原有現實社會中諸多的角色定位,傳統熟人范圍內的交往已經難以限制網絡世界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了。這種交往是以數字交流方式為載體,給交往者以一種現實世界無法實現的全新交往體驗。在虛擬化網絡形態的社會中,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參與者,都更像一個隱形者。這種網絡虛擬化的特征決定了每一個身在其中的參與者不可能像現實世界中那樣將自己真實的身份展現在別人的面前。換句話說,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出現的個體,并不像現實世界中的那些鮮活個體,而是以符號化的形象出現在網絡空間。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并針對這種符號化的個體進行相應的道德評價,與針對現實世界個體所進行的道德評價相比較,其評價的標準也必然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進一步說,虛擬社會的網絡誠信評價標準也會與現實社會的誠信評價標準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二者在客觀上是不能夠一致的,不能以現實社會誠信的評判標準來衡量網絡世界的誠信評判標準。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總體來說網絡社會是一種虛擬化的缺乏監督的網絡環境,在以虛擬技術為基礎的網絡交流環境中,網絡空間的信用系統還沒有得到有效的完善,在這樣的環境中,非熟人的虛擬化交往是其主要的特征,這種網絡空間領域的彼此交往,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遠比現實社會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信任度要低得多。在現實社會交往中,如果一旦出現失信行為就會受到來自現實社會層面的有力懲罰,而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出現失信行為后受到懲罰的可能性很小,所付出的代價也要小得多。目前的網絡環境對于非誠信行為的懲罰和監督遠遠不夠,這在客觀上對網絡失信行為缺乏有效的制約。
虛擬社會的網絡誠信與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沒有本質的區別
網絡誠信是依托于虛擬網絡而落實的一種道德規范,盡管它與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虛擬環境中社會的秩序同樣是其有效運轉的基礎,因此,在網絡環境中交往既要以現實道德規范為依托,也要以現實的道德規范作為準則。可以這樣理解,網絡誠信是基于虛擬環境的真實道德規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虛擬社會中網絡誠信所具有的倫理屬性與現實社會沒有本質的區別。
一方面,網絡社會沒有脫離人類社會的范疇,是人類現實社會的一種虛擬化的延伸。盡管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看似是不相關的兩個社會系統,但是我們要看到,虛擬社會的構成正是源于真實社會的構成,二者是相互對應而不相分離的。網絡社會的每個虛擬個體其實就是一個個現實社會的真實的人,網絡社會成員的彼此交往,其實也就是虛擬社會中現實人之間的交往,這也正說明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延伸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誠信同樣是網絡社會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準則。如果人們不以誠信作為基本的道德標準,那么無論在現實社會還是在網絡社會中人們正常的交往都無法真正實現。從這個角度來看,網絡誠信不僅是關系到虛擬社會正常運行的大問題,同時也是關系到人類社會正常運行的大問題,網絡誠信倫理是現實社會誠信倫理的真實投射,它不能脫離人類社會真實交往的倫理關系。
另一方面,網絡社會所出現的誠信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源于現實的社會,因為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具有對應關聯性,不要指望在網絡社會中不遵守誠信規范的個體,在現實社會中能夠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行為隨時都可能被外在的社會環境所監督,不論這種監督是顯性還是隱性的,其監督的效能都能夠得到保障,人們的行為也能夠遵循相應的誠信準則,但是這種誠信規范的落實不是由自我約束就能真正得以實現,必須要在外在環境力量的監督下落實。然而,在虛擬的環境中的監督機制沒有得到有效的完善,虛擬環境下的社會監督難度遠遠大于現實社會中的監督,這在客觀上決定了虛擬社會失信行為的監督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此外,現階段的道德教育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以往的社會道德教育方式,往往采用那種灌輸式的方式進行機械的理論說教,這種方式在現實社會中往往是有效的,但是同時它也忽略了接受教育個體的內心感受,不關注受教者的心理特征,及其成長環境,這往往讓受教育者產生逆反心理,但是這種逆反心理在現實社會中又很難找到宣泄的窗口,只能被長期壓抑著。而在虛擬社會中則大不相同,符號化的交往,以及缺乏監督的網絡交往環境,讓具有逆反心理的人如同脫韁的野馬,在網絡環境中肆無忌憚地表達不滿的同時,網絡社會的失信行為也會大量出現。網絡社會誠信問題的產生究其根本還是源于現實社會的誠信問題。這也是造成網絡誠信倫理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構建完善的網絡誠信倫理環境就要以與網絡環境相適應的道德教育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以此有效凈化網絡誠信環境。
虛擬社會中網絡誠信的構建
一要重視道德自律建設。網絡社會的個體,在網絡空間的交往過程中,經常會感到沒有什么有效的外在監督,沒有約束的自由感,這讓網絡社會的參與者放松了自我控制,面對這一情況,要盡可能地對網絡參與者進行“慎獨”教育。讓儒家自我約束的“慎獨”思想深入人心,以天地明查的自我怖畏心作為網絡交往活動自我控制的源泉。“慎獨”更多強調的是自我對善的追求,這其中也包括對于誠信道德規范的遵守,同時慎獨所強調的是無人監督時的自我監督,這正是網絡社會運行中所欠缺的。因此,“慎獨”教育是一種有效的道德自律網絡誠信建設手段,通過這樣的教育,能夠實現網絡環境的自我凈化,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也是網絡環境外在監督實效性發揮的重要基礎。
二要重視制度建設。開展網絡誠信教育除了道德自律以外,制度建設同樣也不能夠忽視,它是虛擬社會網絡誠信建設的重要方面。國家針對一些網絡失信問題,出臺了多項監督制度,以及具體的網絡誠信問題的管理辦法。但是,目前的監管辦法以及監管的相關法律制度還相對滯后,難以滿足現階段網絡誠信落實的實際需要,一些管理辦法比較僵化,管理的漏洞比較多,管理的方式較為單一,再加上互聯網自身的管理難度等,虛擬社會網絡誠信建設仍有待完善。從這個角度來看,重視制度建設是實現網絡誠信建設的重要手段。在網絡空間的管理中,重視制度他律建設能夠起到對管理主體的行為矯正和引導作用,同時在外在制度的約束下,網絡誠信行為及良好的網絡誠信風氣也會逐漸形成,管理主體也會逐漸建立道德自律的主體意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虛擬社會網絡誠信建設的過程中,加強制度他律建設對網絡空間的凈化以及誠信網絡道德的形成都大有助益。
(作者為海南師范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當前青少年網絡道德心理的實證研究”(課題編號:HNSK(YB)15-12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崔斌:《論網絡誠信的倫理本質及其建設方略》,《道德與文明》,2016年第2期。
責編/孫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